1.5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5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25 19:5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一、单选题
1.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其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 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C.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 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2.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
A. 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 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 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
D. 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3.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下列应用不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 用盐酸除铁锈 B. 服用含有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 用硫酸处理印染厂含碱废水
4.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稀盐酸、氢氧化钠恰好都完全反应的是( )
A. 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 加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
C. 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D. 测定溶液的pH,刚好显中性
5.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钾溶液和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混合,所得溶液的pH( )。
A. 小于7 B. 等于7 C. 大于7 D. 不确定
6.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论结果正确的是( )
A. 金属能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B.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 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 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7.如表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把燃烧的蜡烛放在装有萌发种子的密闭瓶子里,过一段时间后,蜡烛会熄灭 种子呼吸作用产生CO2
B 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C 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时,闭合开关,电流表与电压表示数都大于零,但小灯泡不发光 电路连接无误
D 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稀盐酸中,溶液温度升高 酸碱反应放热
A. A B. B C. C D. D
8.如图所示是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pH的变化图象,下列说法正( )
A. 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硫酸钠和硫酸 B. 图中b点时,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 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D.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到硫酸溶液中
9.类推是学习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盲目类推又可能得出错误结论。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
A.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混合物,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混合物
C. 原子和分子均是微观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以再分,则分子也不可以再分
D. 用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需要被润湿,否则测得的pH一定会偏小
10.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测得烧杯中溶液 pH 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所示溶液呈酸性 B. 向b点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紫色
C. 该实验是将NaOH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中 D. c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
11.推理是研究和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浓硫酸也具有挥发性
B. 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证明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C. 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KOH属于碱,因此也能与酸反应
D. 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碳酸钠属于碱类
12.如图所示装置,将胶头滴管中的液体A滴入烧瓶中,片刻后,打开夹子,右侧试管内的水沸腾,则A和B的组合可能是( )
选项 液体 A B
A 水 氢氧化钠固体
B 盐酸 氢氧化钙
C 水 硝酸铵固体
D NaOH 溶液 CO
A. A B. B C. C D. D
二、填空题
13.酸、碱、盐等是我们学过的重要物质,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稀盐酸能除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写出稀盐酸除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服用含氢氧化铝[Al(OH)3]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4.酸奶作为一种营养丰富、老幼皆宜的饮料,已成为大众化的食品。
(1)酸奶是由新鲜全脂牛奶经乳酸菌发酵制得,此过程属于 (“物理”或“化学”)变化。
(2)酸奶显酸性,则酸奶的pH (填“>”、“<”或“=”)7;
(3)过量饮用酸奶易导致胃酸过多,可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三、解答题
15.将体积为V,质量分数为3.65%的HCl溶液逐滴滴入盛有体积为V2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甲),测量并记录溶液的pH变化(如图乙)和温度变化(如图丙)(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 50.0mL且各种溶液密度均为1.0g/mL)
(1)图乙中的pH=7时,此时滴入的HCl溶液的体积V1= mL
(2)通过该实验给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 进行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B. 该实验中的反应放出热量
C. 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D. 溶液由碱性转变为中性,再转变为酸性且酸性不断减弱
(3)实验中所用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四、实验探究题
16.在研究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时,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实验①:在烧杯中注入适量NaOH溶液,测得其pH=13;然后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注入烧
杯中与NaOH溶液充分混合,测得混合后溶液的pH=8。
实验②:在烧杯中注入适量NaOH溶液,并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注入烧杯中,发现红色褪去。
(1)根据实验①的现象,能否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请简要说明理由 。
(2)有同学猜想,实验②反应后的溶液中可能存在稀盐酸过量;下列试剂,能检验该 同学猜想的是 (选填字母)。
A. 氢氧化铜 B. 铜粉 C. 紫色石蕊试液 D. AgNO3 溶液
(3)写出NaOH 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质: 。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pH的变化规律判断该实验是将硫酸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再由各点溶液的pH判断硫酸和氢氧化钠的剩余情况,以确定溶液的成分分析。
【解答】A、 图中c点所示溶液pH小于7,呈酸性 ,不符合题意;
B、 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pH大于7,说明氢氧化钠有剩余,则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 ,不符合题意;
C、由反应中pH的变化规律可知,该实验是将盐酸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不符合题意;
D、 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 C
【解析】【分析】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盐和水,酸过量反应后溶质有氯化钠和盐酸,碱过量反应后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恰好反应只有 氯化钠。
【解答】A滴入 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有可能是盐酸过量或者恰好反应现象都是不会有沉淀生成,不能判断是恰好完全反应,A错误;
B 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酚酞在酸性或者中性条件都是不变色,所以无法判断是否恰好反应,B错误;
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 Na+与Cl-的个数比为1:1,当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氯化钠和水,离子就是Na+与Cl- , 则个数是相等,故C正确;
D 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只要滴加了盐酸反应后氯化钠中都存在Cl- , 都会与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并不能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不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发生的反应分析。
【解答】A、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盐酸除铁锈是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不是中和反应,符合题意;
B、氢氧化镁为碱,胃酸中含有盐酸,二者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C、熟石灰为氢氧化钙俗称,属于碱,改良酸性土壤是与土壤中酸发生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D、硫酸是酸,处理含碱废水,是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镁能反应、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及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分析。
【解答】A、因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加硝酸银溶液,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所以不能证明反应恰好完全,不符合题意;
B、 加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 ,说明盐酸过量,不符合题意;
C、 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说明氢氧化钠过量,不符合题意;
D、 测定溶液的pH,刚好显中性 ,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刚好完全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分析。
【解答】由方程式H2SO4+2KOH=K2SO4+2H2O
98 112
可知,等质量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后硫酸有剩余,是所得溶液呈酸性,pH小于7,A正确。
故选A。

6.【答案】 D
【解析】【分析】A、根据酸碱盐的溶液也能导电分析;
B、根据分子或离子或原子质子数都有可能相同分析;
C、根据中和反应为酸和碱的反应分析;
D、根据碱性溶液能使石蕊变蓝分析。
【解答】A、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 ,如氯化钠溶液,不符合题意;
B、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但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水分子和氨分子 ,不符合题意;
C、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不符合题意;
D、 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 C
【解析】【分析】A、根据蜡烛燃烧消耗氧气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
C、根据电路连接无误时电流、电压的变化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分析。
【解答】A、 把燃烧的蜡烛放在装有萌发种子的密闭瓶子里,过一段时间后,蜡烛会熄灭 ,是因为蜡烛燃烧将氧气耗尽,不符合题意;
B、 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是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不符合题意;
C、 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时,闭合开关,电流表与电压表示数都大于零,则电路连接无误 ,符合题意;
D、 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稀盐酸中,溶液温度升高 ,可能是酸碱反应放热,也可能是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分析,该实验过程中溶液pH由大于7减小,所以是将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当溶液pH大于7,说明碱有剩余,pH小于7,说明酸有剩余,pH等于7,说明恰好完全反应。
【解答】A、 图中a点pH大于7,说明碱有剩余,则该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不符合题意;
B、 图中b点时,pH=7,说明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符合题意;
C、 图中c点pH小于7,所示溶液呈酸性 ,不符合题意;
D、 该实验过程中溶液pH由大于7减小,所以是将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 B
【解析】【分析】A、根据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也生成盐和水分析;
B、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纯净物、混合物都可能是由同种元素或多种元素组成分析;
C、根据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分析;
D、根据测酸性溶液pH时试纸润湿结果会偏大分析。
【解答】A、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如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 ,不符合题意;
B、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混合物,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混合物 ,符合题意;
C、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以再分 ,但分子可再分成原子,不符合题意;
D、 测酸性溶液时pH试纸被润湿会使结果偏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时溶液pH由大于7下降确定该反应是将酸加入到碱的溶液中,以及图像中各点对应溶液pH确定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的进程分析。
【解答】A、a点所示溶液pH大于7,呈碱性 ,不符合题意;
B、b点溶液pH=7呈中性,向b点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紫色 ,符合题意;
C、由pH的变化可知, 该实验是将稀硫酸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不符合题意;
D、c点硫酸有剩余,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 C
【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的性质判断;
(2)碳酸盐和活泼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
(3)根据碱的性质判断;
(4)根据碳酸钠的性质判断。
【解答】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没有挥发性,故A错误;
B.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那么该物质可能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故B错误;
C.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KOH属于碱,因此也能与酸反应,故C正确;
D.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但是它是盐,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 C
【解析】【分析】(1)液体沸点随上方气压的增大而升高,减小而降低;
(2)根据沸点的变化分析气压的变化,再确定烧瓶内的物质是吸热还是放热了,最后对物质种类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试管内97℃ 的水沸腾了,说明水的沸点降低了,即装置内气压减小了,则液体A与B反应吸收了热量或消耗了其中的气体。
氢氧化钠遇水放热,故A错误;
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且放出热量,故B错误;
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故C正确;
氢氧化钠溶液与一氧化碳不反应,没有热量变化,也没有气体体积的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3.【答案】 (1)Fe2O3+6HCl═2FeCl3+3H2O
(2)Al(OH)3+3HCl═AlCl3+3H2O
【解析】【分析】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1)铁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
(2)氢氧化铝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Al(OH)3+3HCl═AlCl3+3H2O 。

14.【答案】 (1)化学
(2)<
(3)Al(OH)3+3HCl=AlCl3+3H2O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无新的物质生成,pH>7是显碱性,pH<7是酸性,中性pH=7,酸碱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解答】 (1)酸奶是由 新鲜全脂牛奶经乳酸菌发酵制得,变化的过程中有酸性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酸奶是显酸性的,故酸奶pH值是小于7;
(3)胃液中的盐酸与药物中的氢氧化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 Al(OH)3+3HCl=AlCl3+3H2O 。
故正确答案为: (1)化学 (2) <(3) Al(OH)3+3HCl=AlCl3+3H2O 。
三、解答题
15.【答案】 (1)30
(2)B
(3)解:设所用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为x
mHCl=1.0g/mL×30 mL×3.65%=1.095克
NaOH+ HCl=H2O +NaCl
40 36.5
x 1.095克
x=1.2g
NaOH%= =6%
答:所用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0%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时,会不断向外放出热量,因此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最高,据此分析;
(2)根据图乙和丙提取相关信息,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3)根据图像确定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滴入稀盐酸的体积,然后根据m=ρV计算出稀盐酸的溶液质量,再乘以溶质质量分数得到溶质质量。写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溶质质量,最后根据计算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图乙中pH=7时,溶液成中性,此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温度最高。根据图丙可知,当溶液温度最高为28℃时,滴入稀盐酸的体积V1=30mL。
(2)A.根据图丙可知,当加入5mL稀盐酸时,溶液温度为22℃,则没滴入稀盐酸时的溶液温度肯定低于22℃,即室温低于22℃,故A错误;
B.根据图丙可知,溶液温度不断升高,则反应放出热量,故B正确;
C.实验只能说明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放出热量,故C错误;
D.根据乙图可知,溶液由碱性变成中性,再转变为酸性,且酸性不断增强,故D错误。
故选B。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不能,也可能是稀盐酸对氢氧化钠溶液起到了稀释的作用
(2)A,C
(3)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或H++OH-=H2O)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溶液稀释也会使pH也会变小分析;
(2)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3)根据酸碱中和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分析。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解答】(1)因加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pH也会变小,所以实验①的现象不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也可能是稀盐酸对氢氧化钠溶液起到了稀释的作用;
(2)氧化化铜遇盐会溶解形成蓝色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遇盐酸会变成红色,可以证明稀盐酸过量,铜粉不能与盐酸反应,硝酸银与氯化钠和盐酸都会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所以无法证明盐酸过量;
(3)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故答案为: (1)不能,也可能是稀盐酸对氢氧化钠溶液起到了稀释的作用 ;(2)AC;(3)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或H++OH-=H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