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重要的盐
一、单选题
1.技术员测定了某块耕地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测定结果及土壤肥量标准如表,请你判断此块耕地应施用的化肥是( )
含氮 含磷 含钾
土壤肥量标准(g/kg) 0.62 0.34 17.8
测定结果(g/kg) 0.4 0.38 13.6
A. Ca3(PO4)2 B. (NH4)2SO4 C. K2CO3 D. KNO3
2.下列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
A. 氢氧化钠、烧碱、NaOH B. 氢氧化钙、石灰石、Ca(OH)2
C. 氧化钙、熟石灰、CaO D. 碳酸钠、火碱、Na2CO3
3.下列关于科学实验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 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C. 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 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则断定两者恰好完全
反应
4.物质X与Ca(OH)2水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Ca(OH)2=Y+Cu(O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可能是酸 B. X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C. 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24 D. Y一定是CaCl2
5.在实验室进行物质制备,下列从原料及有关试剂分别制取相应的最终产物的设计中,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是( )
A. C CO CO2 Na2CO3
B. Cu Cu(NO3)2溶液 Cu(OH)2
C. Fe Fe2O3 Fe2(SO4)3溶液
D. CaO Ca(OH)2溶液 NaOH 溶液
6.小滨对某无色溶液所含溶质的记录,合理的是( )
A. HCl、NaOH、Na2SO4 B. KNO3、ZnCl2、FeCl2
C. AgNO3、H2SO4、NaCl D. NaOH、Na2CO3、NaCl
7.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 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 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pH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 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可以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8.下列物质中,有一种与其它三种物质不属于同一类别的是( )
A. 纯碱 B. 氨水 C. 熟石灰 D. 苛性钠
9.在检验某种未知蓝色透明溶液的组成时,不同的实验者分别得到下列几种结论,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Na2SO4、CuCl2、AgNO3 B. Na2SO4、BaCl2、NaOH
C. Na2SO4、CuSO4、Ba(OH)2 D. Na2SO4、CuSO4、H2SO4
10.小科在学习了“酸碱盐”之后在本子上记下了如下笔记,下列笔记有误的是( )
A. 因为酸的阳离子一定全都是H+ , 所以KHSO4它不是酸
B. 碱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而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C. 碳酸钠是一种盐,它的结晶水合物为Na2CO3·10H2O,该物质失水的过程是风化,为物理变化
D. Ca(H2PO4)2可以作为肥料盐且属于磷酸,而K3PO4这种盐作为肥料则属于复合肥
1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是从某同学记录的化学实验现象,其中符合事实的是( )
A. 敞开浓盐酸试剂瓶口冒出白雾 B. 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1.4
C. 铵态氮肥与碱共热放出无色无味气体 D. 马铃薯片遇到碘酒后颜色不变
12.“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反应生成的NaHCO3(一种盐)达到一定浓度时会从溶液中先结晶出来。下面是四位同学对该反应涉及的有关知识发表的部分见解,其中正确的是( )
A. 这个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 NaHCO3一定是难溶于水的物质
C. 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NH4+ D. 结晶出NaHCO3后的溶液中没有Na+
二、填空题
13.皮蛋瘦肉粥是温州人爱吃的美食,皮蛋瘦肉粥含有皮蛋(又称松花蛋)。制作皮蛋的方法是将适量的纯碱(碳酸钠),熟石灰,食盐,草木灰(含碳酸钠)等物质加水调成糊状培养液,并涂裹在新鲜鸭蛋外面,密封存放一段时间即成。
(1)取少量培养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后变红,则培养液呈 性。
(2)制作皮蛋的培养液呈糊状,是存在不溶性物质,这跟纯碱与熟石灰反应有关。纯碱与熟石灰反应会产生 。
(3)某同学将制作原料分为两类,其中碳酸钠、食盐和碳酸钾归为一类,依据是它们都属于化合物中的 (填物质类别)。
14.硫酸铜常用作农业杀虫剂,如图是利用含铁废铜料生产硫酸铜的工艺,回答下列问题。
(1)试剂X 的化学式是 。
(2)途径Ⅱ中,Cu+2H2SO4(浓) CuSO4+SO2↑+2H2O,从环保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利用途径 (填“Ⅰ”或“Ⅱ”)制取硫酸铜更合理。
(3)如果用足量的铜与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0%的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充分反应,实际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是 (选填字母)。
A. 小于 6.4 g B. 等于 6.4 g C. 大于 6.4 g
三、解答题
15.家庭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 , 为测定该食用碱中Na2CO3 的质量分数,小乐进行了以下实验:取40g食用碱,平均分为四份,然后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CaCl2溶液,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该食用碱中不含难溶性杂质且杂质均不与CaCl2溶液产生沉淀),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并计算: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食用碱的质量 10g 10g 10g 10g
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 20g 40g 60g 80g
生成沉淀的质量 3g m 8g 8g
(1)m= g;
(2)40g该食用碱与足量CaCl2溶液反应,最多生成沉淀质量为 g;
(3)该食用碱中Na2CO3 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答案精确到0.1%)。
四、实验探究题
16.某兴趣小组在完成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两种不同的实验现象,为此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发现:
①在碱性条件下,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
②在酸性条件下,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碱式硫酸铜【Cu4(OH)6SO4】;
③碱式硫酸铜为蓝绿色固体,不溶于水但溶于酸,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4(OH)6SO4+6HCl = CuSO4 + 3CuCl2 + 6H2O;
(1)结合甲乙两组的实验,同学们推测硫酸铜溶液呈酸性。请写出他们的依据:
(2)为验证乙实验产生的沉淀为碱式硫酸铜,同学们进行如下表所示实验。
步骤 主要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取乙组实验后的混合物过滤 得到蓝绿色沉淀
② 取蓝绿色沉淀,用蒸馏水洗涤几次 无明显现象
③ 向最后一次洗涤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④ 取洗涤后的蓝绿色沉淀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沉淀全部溶解,得到蓝绿色溶液
⑤ 取少量蓝绿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蓝绿色沉淀是碱式硫酸铜
完成步骤③实验现象 。
(3)为了确保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实验的关键是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这块土地所缺的营养素,再根据所缺的营养素选择合适的化肥。
【解答】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含氮量和含钾量偏低,因此应该补充氮元素和钾元素,即使用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的复合肥。
A.Ca3(PO4)2 , 只含有磷元素,为磷肥,故A不合题意;
B.(NH4)2SO4 , 只含有氮元素,为氮肥,故B不合题意;
C.K2CO3 , 只含有钾元素,为钾肥,故C不合题意;
D.KNO3 , 同时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为复合肥,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分析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和苛性钠,化学式为NaOH,故A正确;
B.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化学式为Ca(OH)2 , 故B错误;
C.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化学式为CaO,故C错误;
D.碳酸钠,俗称纯碱,化学式为Na2CO3 , 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 C
【解析】【分析】(1)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判断;
(2)氯化银和硫酸钡都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3)pH<7,呈酸性;pH>7,呈碱性;
(4)无色酚酞试液遇到碱变成红色,遇到酸或中性溶液不变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活泼金属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也会看到气泡,故A错误;
B.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钡,也可能是氯化银,不能说明溶液中一定存在硫酸根离子,故B错误;
C.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故C正确;
D.无色酚酞不变色,可能是二者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稀盐酸过量,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原理分析,由反应前后所给元素种类判断X和Y的类别及所含元素种类,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解答。
【解答】A、酸与氢氧化钙反应不可能生成氢氧化铜,不符合题意;
B、单质与氢氧化钙不能反应,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铜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氢氧化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4,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可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24,符合题意;
D、由复分解反应原理可知,X为铜盐,可能是氯化铜或硫酸铜等,则Y可能是氯化钙或硫酸钙等,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 D
【解析】【分析】在实验室进行物质制备,理论上正确,要求物质的转化需符合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操作上可行,要求操作应简便易行;经济上合理,要求不能利用价格昂贵的物质转化为价格低廉的物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理论上正确,操作中需要加热不够简便,且使用氢氧化钠制取碳酸钠,不太经济,故A错误;
B.理论上正确,操作上也较简便,但利用硝酸银、氢氧化钠制取氢氧化铜,价格昂贵,不够经济,故B错误;
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能生成三氧化二铁,在理论上就是错误的,故C错误;
D.理论上正确,操作也只需要加入液体较为简便,利用碳酸钠获得氢氧化钠,经济上也合理,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盐的性质、是否可溶等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HCl和NaOH会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因此二者不可能同时存在,故A错误;
B.氯化亚铁溶液呈浅绿色,故B错误;
C.硝酸银不溶于水,故C错误;
D.三中物质都能溶于水,且没有颜色,不相互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 C
【解析】【分析】(1)根据酸的通性判断;
(2)硫酸钡和氯化银都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3)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判断;
(4)根据酚酞试液的特点判断。
【解答】A.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氢气,故A错误;
B.加入氯化钡和稀硝酸后,生成的白色沉淀还可能是氯化银,不一定是硫酸钡,故B错误;
C.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pH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故C正确;
D.无色酚酞试液遇到酸性或中性溶液都不变色,因此如果稀盐酸有剩余,溶液也是无色,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 A
【解析】【分析】对四种物质进行分类即可。
【解答】纯碱属于盐,而氨水、熟石灰和苛性钠都属于碱,则不属于同一类别的是纯碱,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溶液是蓝色透明的,即不会生成沉淀,且成蓝色。
A.氯化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铜,溶液成蓝色但是不是透明的,故A错误;
B.三种物质的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故B错误;
C.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溶液不是透明的,故C错误;
D.硫酸铜溶液呈蓝色,且没有沉淀生成,溶液为无色透明,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 C
【解析】【分析】A、根据酸的定义分析;
B、根据碱溶液和碱性溶液的区别分析;
C、根据风化属于化学变化分析;
D、根据化肥的分类分析,植物所需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含氮元素的化肥为氮肥,含磷元素的化肥为磷肥,含钾元素的化肥为钾肥,含两种或以上营养元素的为复合肥。
【解答】A、 KHSO4 溶液中阳离子除氢离子外还有钾离子,不属于酸,不符合题意;
B、 碱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而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如碳酸钠属于盐,其溶液呈碱性,不符合题意;
C、 碳酸钠是一种盐,它的结晶水合物为Na2CO3·10H2O,该物质失水的过程是风化,为化学变化 ,符合题意;
D、 Ca(H2PO4)2可以作为肥料盐且属于磷肥,而K3PO4这种盐作为肥料,因含有植物所需钾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 A
【解析】【分析】(1)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判断;
(2)根据pH试纸的用途判断;
(3)根据氨气的特点判断;
(4)根据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色判断。
【解答】A.敞开浓盐酸试剂瓶,会挥发出HCl气体,而HCl气体和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则在瓶口看到白雾,故A正确;
B.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时,只能得到整数,不能得到小数,故B错误;
C.铵态氮肥与碱共热放出氨气,而氨气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C错误;
D.马铃薯片富含淀粉,遇到碘酒后变成蓝色,故D错误。
故选A。
12.【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氢钠的溶解性及复分解反应定义分析,解答时注意析出碳酸氢钠晶体后的溶液仍是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
【解答】A、该反应不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B、碳酸氢钠能溶于水,只是溶解性低于其它物质,生成物多时溶解不了会析出,不符合题意;
C、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氯化铵,存在铵根离子,符合题意;
D、 结晶出NaHCO3后的溶液仍是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溶液中含有Na+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3.【答案】 (1)碱
(2)白色沉淀/碳酸钙
(3)盐
【解析】【分析】(1)无色酚酞试液遇到酸不变色,遇到碱变成红色;
(2)纯碱为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3)酸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碱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取少量培养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后变红,则培养液呈碱性。
(2)制作皮蛋的培养液呈糊状,是存在不溶性物质,这跟纯碱与熟石灰反应有关。纯碱与熟石灰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钙。
(3)碳酸钠、食盐和碳酸钾归为一类,它们都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因此它们都属于化合物中的盐。
14.【答案】 (1)H2SO4
(2)Ⅰ
(3)A
【解析】【分析】(1)铜不与稀硫酸反应,而铁可以与稀硫酸反应;
(2)对比两种途径,从反应进行的完全性和是否生成污染物的角度分析;
(3)根据铜和浓硫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理论上可以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然后结合浓硫酸随着反应的进行浓度的变化来分析判断。
【解答】(1)废铜料中含有铁,所以要制得硫酸铜,应该先把铁除去,除去铁应该选用稀硫酸,则试剂X的化学式为H2SO4;
(2)途径Ⅰ中为金属单质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途径II中铜和浓硫酸反应要生成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且反应进行中随着浓硫酸浓度的减小,反应会越来越慢,造成硫酸浪费,所以应该选择途径I;
(3)设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0%的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与铜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
;
196 64
20g×98.0% x
;
解得:x=6.4g。
如果完全反应,那么应该生成6.4g气体,但是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会变稀,而使反应终止,故难以生成6.4g二氧化硫,即实际上生成的气体要小于6.4g;
故选A。
三、解答题
15.【答案】 (1)6
(2)32
(3)解:设10克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M
Na2CO3+CaCl2= CaCO3↓+2NaCl
106 100
M 8克
M=8.48克
Na2CO3%=8.48克/10克×100%=84.8%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84.8%
【解析】【分析】(1)在食用碱中的碳酸钠完全反应前,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成正比,根据实验一计算m的值。
(2)当食用碱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与碱的质量成正比,根据表格确定10g食用碱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然后据此关系计算。
(3)写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的方程式,根据生成的碳酸钙沉淀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实验一可知,20g氯化钙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沉淀3g,则实验二加入40g氯化钙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
(2)实验三中加入60g氯化钙溶液,实验四中加入80g氯化钙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都是8g,则10g食用碱完全反应生成8g沉淀,则40g食用碱生成沉淀的质量:。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乙组实验中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2)无明显现象
(3)将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②可知,只有在酸性条件下,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绿色的碱式碳酸铜,而图乙中恰好生成了蓝绿色沉淀,据此分析硫酸铜溶液的酸碱性;
(2)根据“碱式硫酸铜为蓝绿色固体,不溶于水但溶于酸”分析解答;
(3)根据材料①可知,在碱性条件下,硫酸铜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据此分析实验方法。
【解答】(1)结合甲乙两组的实验,同学们推测硫酸铜溶液呈酸性。请写出他们的依据:乙组实验中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2)根据“碱式硫酸铜为蓝绿色固体,不溶于水”可知,蒸馏水洗涤蓝绿色的碱式碳酸铜时,它不会在水中溶解,即洗涤液中肯定没有硫酸根离子,因此滴入氯化钡溶液也不会形成沉淀,即无明显现象。
(3)为了确保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实验的关键是:将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