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新课导入
西湖美——
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安徽醉翁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
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全文,
把握字音和节奏。
能力目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章,
积累文言词汇。(重难点)
学科素养: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崇祯( 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预习检测——字音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
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船,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
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课文
我
撑
晚上八点
代词,这
消失
都
裹
裘皮衣服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全
只
小草,这里指一叶
罢了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全是白的。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扁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
白 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 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哪能
尽力
判断动词,是
还
表顺承
杯
代词,他们的
名作动,客居
等到
嘟哝,自言自语
到了亭子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起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在这里。等到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
余拿一小船
上下一白
一
客此
数词,译为“一(叶)”
古时夜间计时单位
客居 (名词作动词)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代词,这
判断动词,是
是
副词,全
还
文言现象归纳
1、一字多义
2、词类活用
课堂检测
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完成练习册P40“巩固基础”1-3题。
知识目标:梳理文章内容,
把握作者的“痴”。(重点)
能力目标:分析文章写景的特点,
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难点)
学科素养:体会作者的家国之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2、这句话中最能体现出张岱性格的是哪个字?
什么意思?
3、请从前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张岱“傻”(“痴迷”)的?
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舟子对张岱评价的一句话。
痴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找出文中体现张岱“痴行”的具体语句,并分析张岱的性格特性。
大雪独行见“痴行”
十二月
大雪三日
人鸟声俱绝
更定
一小舟
独往
不寻常的天气,
不寻常的时间,
不寻常的行踪。
与众不同、
特立独行、
不随流俗
合作探究之 一、咬文嚼字品“痴行”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这些景物描写是否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加以修饰?有什么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
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白描)
合作探究之 二、咬文嚼字品“痴景”
1、张岱雪夜游湖心亭,看到了怎样令他痴迷的雪景?在文中找到描写雪景的句子。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本文运用了白描手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知识链接——写作手法介绍
白描与渲染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将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依次勾勒了出来,如同一幅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同时也突出大雪漫漫中人与物之渺小,令人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张岱在游亭时遇到何人何事?抒发了什么情感?
合作探究之 三、咬文嚼字品“痴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崇祯五年
此人
金陵人
崇祯
材料二:“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一: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于官宦世家,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
资料助读
材料三:“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张岱在游亭时遇到何人何事?抒发了什么情感?
既有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的高兴;
又有对故国幽深的眷念与感伤。
观其痴行
赏其痴景
痴人之痴心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小结:所以,张岱的“痴”究竟体现在哪里?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既痴迷,又倍感孤寂落寞。
“痴”于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请再说说你所知道的古今名人中还有哪些也是像张岱一样“痴”的人?
齐白石、朱自清
拓展延伸
痴行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景
(奇景)
(白描)
湖心亭看雪
痴人
痴情
(雅趣)
大雪独行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既有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的高兴;又有对故国幽深的眷念与感伤。
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
课堂总结
描写雪后西湖全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听觉,写出雪的威严:___________
写雪下时间长___________
3.通过舟子的话点明文章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别人的话写出天涯遇知音的欣喜:
____________________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三日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