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16 生物技术及科学探究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16 生物技术及科学探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9-26 08:00:18

文档简介

甘肃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16 生物技术及科学探究
一、单选题
1.(2021·天水)醪糟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深受人们喜爱。下列哪一种微生物可用来酿制醪糟(  )
A.酵母菌 B.醋酸菌 C.青霉菌 D.乳酸菌
【答案】A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题干中提到的醪糟就是我们俗称的米酒,酿米酒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可以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可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发酵技术,比较简单,需要多注意积累生活中常用到的发酵技术及发酵产品,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2.(2019·武威)下列厨房调味品的生产中,没有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的是(  )
A.酱油 B.香醋 C.食盐 D.豆瓣酱
【答案】C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解:由分析可知,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制酱油要用到霉菌,制醋用醋酸菌,制豆瓣酱用霉菌;食盐与发酵无关。
故答案为:C
【分析】发酵技术:指的是人们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的过程,从而进行大规模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通过使用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出独特风味的食品,包括酸奶、酒类以及调味品、腐乳腊肠。
3.(2017·庆阳)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绿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实验条件及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组别 温度 水 空气 发芽率
① 25℃ 适量 充足 97%
② 25℃ 干燥 充足 0
③ 4℃ 适量 充足 0
A.为避免偶然性,种子数量不能太少
B.实验变量是温度和水
C.①组中也有未萌发的种子,原因可能是胚已死亡
D.实验结论是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光照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A、种子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A正确;
B、表中①、②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分,①、③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B正确;
C、①中未萌发种子的原因可能是:可能种子处于休眠期或胚不完整或胚不是活.C正确;
D、实验结论是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条件,D错误.
故选:D
【分析】(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4.(2017·庆阳)小王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扦插条生根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几组对照实验,其中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
A.低温、室温 B.高温、室温
C.高温、低温 D.高温、室温、低温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因此,小王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扦插条生根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几组对照实验,其中最为合理的一项是高温、室温、低温
故选:D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5.(2017·平凉)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绿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实验条件及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组别 温度 水 空气 发芽率
① 25℃ 适量 充足 96%
② 25℃ 干燥 充足 0
③ 4℃ 适量 充足 0
A.为了避免偶然性,种子数量不能太少
B.实验变量是温度和水
C.①组中也有未萌发的种子,原因可能是胚已死亡
D.实验结论是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光照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A、为避免偶然性,种子数不能太少,A正确;
B、表中有2组对照实验,①②唯一的变量水分,①③唯一的变量温度,B正确;
C、①组中也有未萌发的种子,原因可能是胚已死亡或胚不完整或种子处在休眠期,C正确;
D、由表中数据可见:实验结论是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条件,D错误.
故选:D
【分析】(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6.(2017·平凉)小王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扦插条生根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几组对照实验,其中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
A.低温、室温 B.高温、室温
C.高温、低温 D.高温、室温、低温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因此,小王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扦插条生根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几组对照实验,其中最为合理的一项是高温、室温、低温
故选:D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7.(2017·兰州)发酵技术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食品的制造中没有利用发酵技术的是(  )
A.果脯 B.酱油 C.腐乳 D.泡菜
【答案】A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解:A、果脯不是发酵食品,没有运用发酵技术;
BC、制作酱油和腐乳要用到霉菌发酵,运用了发酵技术;
D、制作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发酵,运用了发酵技术;
故选:A.
【分析】发酵技术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称为发酵技术.
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8.(2020·临洮模拟)探究的一般过程首先是(  )
A.作出假设 B.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C.制订和实施计划 D.表达和交流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9.(2019·定西模拟)关于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下列正确的是(  )
A.问题——假设——实验——结论
B.假设——问题——实验——结论
C.问题——实验——假设——结论
D.问题——结论——假设——实验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故答案为:A
【分析】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具体用到的方式方法可能不同,但是其基本思路都是一样的。这种基本思路是问题——假设——实验——结论。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
10.(2015·山丹模拟)2001年,科学家培育出了“超级鼠”,其肌肉质量超过普通鼠4倍,且寿命更长,原因是它们体内多了一份特殊的基因.科学家获得这种超级鼠的方法属于(  )
A.发酵技术 B.克隆技术 C.组织培养 D.转基因技术
【答案】D
【知识点】发酵技术;基因工程的原理;克隆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1982年,美国科学家培育出“超级鼠”这项技术,是利用改变鼠基因的方法,把目的基因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让鼠的性状发生变异,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这项技术就叫转基因技术.
故选:D.
【分析】基因控制性状,美国科学家培育出“超级鼠”必须改变鼠的基因,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
11.(2016·平川模拟)制作酸奶需要的微生物是(  )
A.青霉 B.酵母菌 C.乳酸菌 D.醋酸杆菌
【答案】C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解: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分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
故选:C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作用,如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据此解答.
二、判断题
12.(2020·天水)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一定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答案】(1)错误
【知识点】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可能表现出所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不是一定能表现出来,性状的表现还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故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此题考查对转基因技术的理解和对基因控制生物性状这方面知识的理解,熟知: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这样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转基因技术依据的原理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3.(2017·庆阳)近年来,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迅速,如培育出抗虫棉花和小羊多莉.(判断对错)
【答案】(1)错误
【知识点】基因工程的原理
【解析】【解答】解:转基因抗虫棉花都是用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的DNA中的生物技术生产出的转基因生物,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小羊多莉属于克隆技术的应用.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三、填空题
14.(2019·天水)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作   。
【答案】对照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15.(2019·天水)我国科学家   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的多次杂交,培育出了水稻的新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答案】袁隆平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解: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了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分析】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6.(2017·平凉)科学家将大鼠生长激基因注入小鼠受精卵内,培养出“巨型小鼠”,这种现代生物技术称为   .
【答案】转基因技术
【知识点】基因工程的原理
【解析】【解答】解:培育出超级鼠这项技术,是利用改变鼠基因的方法,研究人员用显微注射器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到小鼠的受精卵中,由这样的受精卵发育成的鼠生长快,体积大,使鼠的性状发生了变异.从而培育出超级“巨型小鼠”,这种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
故答案为:转基因技术.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
17.(2017·兰州)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   、   、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方面.
【答案】作出假设;制定、实施计划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其中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所以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方面.
故答案为:作出假设;制定、实施计划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是否成功,取决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否科学合理.
18.(2017·凉州模拟)通过科学探究已知: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如果作出的假设是“湿度对蚯蚓生活有影响”,那么变量就应是   .
【答案】土壤的湿度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由题意“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如果作出的假设是‘湿度对蚯蚓生活有影响’”可知该实验实验变量是土壤湿度的大小.
故答案为:土壤的湿度
【分析】此题考查对对照实验的理解.在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19.(2020·临洮模拟)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向世人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本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后人称他为“   ”。
【答案】微生物学之父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
【解析】【解答】列文 虎克是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细菌。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德(1821-1895)设计了鹅颈瓶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并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之父”。
【分析】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德(1821-1895)设计了鹅颈瓶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并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之父”。
四、实验探究题
20.(2018·兰州)春天到了,很多同学都喜欢养蚕。由于兰州桑树较少,部分同学就用榆树叶来代替桑树叶喂养家蚕,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家蚕喜欢吃桑叶还是喜欢吃榆树叶,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
①在一个长方形纸盒的一侧放一片桑叶,另一侧放大小相等的一片榆树叶;
②取10只家蚕放在盒子的中央,距两侧叶片路程相等;
③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每片树叶上取食的家蚕数目。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本探究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   。
(2)在该实验中,选取了两种实验材料,目的是设置   。
(3)实验中家蚕到两种树叶的距离相等,选取的两种树叶大小基本一致,这都是为了保证   。
(4)在这个实验中,步骤②中选择家蚕的数量是10只而不是1只,这样做的目的是   。
【答案】(1)家蚕喜欢吃桑叶(或“家蚕喜欢吃榆树叶”)
(2)对照实验
(3)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4)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1)根据家蚕喜欢吃桑树叶是不是家蚕的先天性行为呢?针对这一问题他们进行了探究。因此可以作出的假设:家蚕喜欢吃桑叶。(2)在实验探究中,选取了两种实验材料,目的是设置起到对照作用,才能说明菜青虫是否取食十字花科植物。(3)根据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实验中家蚕到两种树叶的距离相等,选取的两种树叶大小基本一致,这都是为了保证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4)在这个实验中,步骤②中选择家蚕的数量是10只而不是1只,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21.(2017·兰州)有同学说柚子皮的提取液有明显的杀菌作用,究竟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某生物兴趣小组采摘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的新鲜成熟樱桃番茄做了以下探究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浸泡溶液及时间 其他条件 保存时间 变质个数
甲 樱桃番茄50个 2L蒸馏水,2小时 相同 10天 40个
乙 樱桃番茄50个 ①,2小时 10天 8个
(1)表格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2)选取甲、乙两组新鲜樱桃番茄的品种、大小、成熟状况、个数及其他环境条件均相同,其目的是控制   .
(3)设置甲组的作用是   .
(4)你认为樱桃番茄变质的根本原因是   .
(5)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2L柚子皮提取液
(2)单一变量
(3)形成对照
(4)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5)柚子皮提取液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1)探究实验要求,除控制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本实验探究能否利用柚子皮的提取液来延长水果保鲜的时间,所以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2L柚子皮提取液.(2)对照试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选取甲、乙两组新鲜樱桃番茄的品种、大小、成熟状况、个数及其他环境条件均相同,其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3)表中甲、乙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柚子皮提取液,其中甲是对照组,乙是实验组.(4)营腐生生活的真菌和细菌能够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发生分解,从而使食品腐败变质.故食品腐败的根本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5)据表中数据可见:柚子皮提取液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故答案为:(1)2L柚子皮提取液.(2)单一变量;(3)形成对照;(4)微生物的大量繁殖;(5)柚子皮提取液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分析】对照试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22.(2017·平凉模拟)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据此回答:
1 2 3
试管编号 碎屑适量 碎屑适量 馒头块适量
唾液有无 2mL唾液 A 2mL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保温 37℃水浴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
(2)为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   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1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
(4)将该试管放入37℃温水中的目的是   .
(5)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2mL清水
(2)1号与3号
(3)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4)让唾液淀粉酶充分分解淀粉
(5)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科学探究的方法
【解析】【解答】解:(1)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因此在2号试管中应加入2mL清水和1号试管形成对照.(2)1号试管与3号试管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该组实验的结果表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3)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1号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4)消化酶受温度的影响,消化酶在37℃时活性最强,37℃保温10分钟的目的是让唾液淀粉酶充分分解淀粉.(5)通过1号试管和2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比较,说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1号试管与3号试管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该组实验的结果表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1与2、1与3,变量分别是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23.(2017·平凉模拟)在我们的周围、甚至是每个人的体表和体内会存在着细菌和真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是“检测教室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步骤:
①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与琼脂混合配制培养基;
②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平铺在两个培养皿中进行高温处理,冷却后使用;
③在教室打开培养皿A,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再盖上,封好.培养皿B不做任何处理;
④将两套培养皿同时放入恒温箱中培养,几天后观察培养皿中菌落的生长情况.
(1)在第一步配置培养基的操作中,牛肉汁起什么作用? .
A.使培养基闻起来很香,容易吸引细菌;
B.使培养基表面看起来很黏稠;
C.为细菌等的生物的生活提供水分和无机盐;
D.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提供有机物.
(2)在第2步操作中培养皿和培养基进行了高温处理,目的是   .
(3)步骤3的操作,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
(4)在实验过程中选取两套培养皿的目的是   .
(5)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2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   个.
【答案】(1)D
(2)杀菌
(3)接种
(4)进行对照
(5)1600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1)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因此首先要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可以用牛肉汁加琼脂熬制.牛肉汁含有丰富的有机物,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提供有机物.(2)在第2步操作中培养皿和培养基进行了高温处理,目的是杀菌,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3)步骤③在教室打开培养皿A,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让空气中的细菌真菌或孢子落入培养皿,因此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4)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结论的说服力.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在实验过程中选取两套培养皿的目的是进行对照.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5)1个细菌繁殖次数为N次后细菌的个数是2N个.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2小时后细菌分裂了4次,因此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100×24═1600(个).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检测教室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可以从细菌真菌的培养过程、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原因、细菌真菌的结构特点、生殖方式、营养方式、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24.(2018·庄浪模拟)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馒头碎屑或块 碎屑适量 碎屑适量 馒头块适量
唾液有无 2mL唾液 A 2mL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保温 37℃水浴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与1号试管形成   .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   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
(4)有的同学提出“除以上三个试管外,还要设置第四个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你认为这样设置   (填“有”或“无”)必要.
(5)水浴温度保持在37℃的原因是   .
(6)若“加入碘液”步骤放在“保温”前,实验结果可能是   ;并简要说明理由:   .
【答案】(1)2mL清水;对照
(2)1和3
(3)1;淀粉被唾液(或唾液淀粉酶)全部分解
(4)无
(5)使酶的催化作用(或催化活性)发挥最好
(6)先变蓝,后褪色;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因此在2号试管中应加入2mL清水和1号试管形成对照。
(2)1试管加入的是馒头碎屑,且与唾液充分混合;这一过程模拟的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3试管加入的是馒头块,且不进行搅拌,馒头块中的淀粉只有少部分能被唾液淀粉酶消化,加入碘液后变蓝。1号试管中的淀粉由于与唾液充分混合,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全部变成了麦芽糖,遇碘不变蓝。因此1号试管与3号试管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该组实验的结果表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
(3)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1试管加入的是馒头碎屑,且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全部变成了麦芽糖,遇碘不变蓝。因此1号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
(4)设置4号试管是多此一举,因为1号试管和3号试管已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况且4号试管的设置若与1号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会出现两个变量(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不符合对照实验的设置原则。
(5)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在体温37℃环境下使酶的催化作用(或催化活性)发挥最好,因此在实验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的温水里。
(6)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在体温环境下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在实验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的温水里;如果在保温前滴加碘液,温度低,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降低,1号试管中的淀粉没有被完全分解成麦芽糖,遇碘会变蓝;保温后,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然后蓝色褪去。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五、综合题
25.(2015·山丹模拟)某同学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条件时,设计了如下实验:取40粒同样的绿豆种子,分成4 等份,在4个同样大小的洁净的空罐头瓶上分别贴上写有1、2、3、4的标签,在4个罐头瓶底各放2张餐巾纸,在餐巾纸上均匀地放上10粒绿豆种子,其他操作及结果如下:
内容 1 2 3 4
处理方式 洒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纸湿润. 不洒水. 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 洒入少量的清水, 使餐巾纸湿润.
放置环境 25℃、有光 25℃、有光 25℃、有光 4℃、有光
实验结果 种子萌发 种子不萌发 种子不萌发 种子不萌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号瓶与2、3、4号瓶分别都只有   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2)1号瓶与2号瓶的实验结果说明   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
(3)1号瓶和   号瓶的实验结果说明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
(4)1号瓶和4号瓶的实验结果说明适宜的   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
(5)该实验未考虑的因素是   .
【答案】(1)一
(2)水分
(3)3
(4)温度
(5)光照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答:(1)在探究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实验,应该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而其余条件都相同,也就是变量的惟一性,在本实验中,1号瓶和2号瓶相比只有水分不同,1号瓶和3号瓶相比空气不同,1号瓶和4号瓶相比温度不同,所以它们只有一个条件不同;(2)1号瓶内洒少量的清水,种子萌发了,而2号瓶不洒水不萌发说明水是种子萌发的条件;(3)1号瓶内洒少量的清水,有空气,种子萌发了,而3号瓶倒入过量的水使种子无空气不萌发,说明空气是种子萌发的条件;(4)1号瓶内的温度是25℃,种子萌发了,而4号瓶温度4℃,比较低不萌发,说明温度是种子萌发的条件;(5)该实验未考虑的因素是光照,如果要探究光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1号瓶是在有光的环境中,而根据探究实验变量的惟一性,所以设5号瓶应处在黑暗状况下,其余条件都相同,观察二者萌发的情况.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探究实验的变量的惟一性,以及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即: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1 / 1甘肃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16 生物技术及科学探究
一、单选题
1.(2021·天水)醪糟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深受人们喜爱。下列哪一种微生物可用来酿制醪糟(  )
A.酵母菌 B.醋酸菌 C.青霉菌 D.乳酸菌
2.(2019·武威)下列厨房调味品的生产中,没有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的是(  )
A.酱油 B.香醋 C.食盐 D.豆瓣酱
3.(2017·庆阳)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绿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实验条件及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组别 温度 水 空气 发芽率
① 25℃ 适量 充足 97%
② 25℃ 干燥 充足 0
③ 4℃ 适量 充足 0
A.为避免偶然性,种子数量不能太少
B.实验变量是温度和水
C.①组中也有未萌发的种子,原因可能是胚已死亡
D.实验结论是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光照
4.(2017·庆阳)小王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扦插条生根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几组对照实验,其中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
A.低温、室温 B.高温、室温
C.高温、低温 D.高温、室温、低温
5.(2017·平凉)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绿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实验条件及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组别 温度 水 空气 发芽率
① 25℃ 适量 充足 96%
② 25℃ 干燥 充足 0
③ 4℃ 适量 充足 0
A.为了避免偶然性,种子数量不能太少
B.实验变量是温度和水
C.①组中也有未萌发的种子,原因可能是胚已死亡
D.实验结论是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光照
6.(2017·平凉)小王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扦插条生根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几组对照实验,其中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
A.低温、室温 B.高温、室温
C.高温、低温 D.高温、室温、低温
7.(2017·兰州)发酵技术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食品的制造中没有利用发酵技术的是(  )
A.果脯 B.酱油 C.腐乳 D.泡菜
8.(2020·临洮模拟)探究的一般过程首先是(  )
A.作出假设 B.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C.制订和实施计划 D.表达和交流
9.(2019·定西模拟)关于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下列正确的是(  )
A.问题——假设——实验——结论
B.假设——问题——实验——结论
C.问题——实验——假设——结论
D.问题——结论——假设——实验
10.(2015·山丹模拟)2001年,科学家培育出了“超级鼠”,其肌肉质量超过普通鼠4倍,且寿命更长,原因是它们体内多了一份特殊的基因.科学家获得这种超级鼠的方法属于(  )
A.发酵技术 B.克隆技术 C.组织培养 D.转基因技术
11.(2016·平川模拟)制作酸奶需要的微生物是(  )
A.青霉 B.酵母菌 C.乳酸菌 D.醋酸杆菌
二、判断题
12.(2020·天水)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一定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13.(2017·庆阳)近年来,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迅速,如培育出抗虫棉花和小羊多莉.(判断对错)
三、填空题
14.(2019·天水)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作   。
15.(2019·天水)我国科学家   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的多次杂交,培育出了水稻的新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16.(2017·平凉)科学家将大鼠生长激基因注入小鼠受精卵内,培养出“巨型小鼠”,这种现代生物技术称为   .
17.(2017·兰州)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   、   、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方面.
18.(2017·凉州模拟)通过科学探究已知: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如果作出的假设是“湿度对蚯蚓生活有影响”,那么变量就应是   .
19.(2020·临洮模拟)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向世人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本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后人称他为“   ”。
四、实验探究题
20.(2018·兰州)春天到了,很多同学都喜欢养蚕。由于兰州桑树较少,部分同学就用榆树叶来代替桑树叶喂养家蚕,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家蚕喜欢吃桑叶还是喜欢吃榆树叶,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
①在一个长方形纸盒的一侧放一片桑叶,另一侧放大小相等的一片榆树叶;
②取10只家蚕放在盒子的中央,距两侧叶片路程相等;
③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每片树叶上取食的家蚕数目。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本探究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   。
(2)在该实验中,选取了两种实验材料,目的是设置   。
(3)实验中家蚕到两种树叶的距离相等,选取的两种树叶大小基本一致,这都是为了保证   。
(4)在这个实验中,步骤②中选择家蚕的数量是10只而不是1只,这样做的目的是   。
21.(2017·兰州)有同学说柚子皮的提取液有明显的杀菌作用,究竟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某生物兴趣小组采摘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的新鲜成熟樱桃番茄做了以下探究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浸泡溶液及时间 其他条件 保存时间 变质个数
甲 樱桃番茄50个 2L蒸馏水,2小时 相同 10天 40个
乙 樱桃番茄50个 ①,2小时 10天 8个
(1)表格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2)选取甲、乙两组新鲜樱桃番茄的品种、大小、成熟状况、个数及其他环境条件均相同,其目的是控制   .
(3)设置甲组的作用是   .
(4)你认为樱桃番茄变质的根本原因是   .
(5)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2.(2017·平凉模拟)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据此回答:
1 2 3
试管编号 碎屑适量 碎屑适量 馒头块适量
唾液有无 2mL唾液 A 2mL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保温 37℃水浴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
(2)为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   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1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
(4)将该试管放入37℃温水中的目的是   .
(5)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3.(2017·平凉模拟)在我们的周围、甚至是每个人的体表和体内会存在着细菌和真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是“检测教室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步骤:
①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与琼脂混合配制培养基;
②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平铺在两个培养皿中进行高温处理,冷却后使用;
③在教室打开培养皿A,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再盖上,封好.培养皿B不做任何处理;
④将两套培养皿同时放入恒温箱中培养,几天后观察培养皿中菌落的生长情况.
(1)在第一步配置培养基的操作中,牛肉汁起什么作用? .
A.使培养基闻起来很香,容易吸引细菌;
B.使培养基表面看起来很黏稠;
C.为细菌等的生物的生活提供水分和无机盐;
D.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提供有机物.
(2)在第2步操作中培养皿和培养基进行了高温处理,目的是   .
(3)步骤3的操作,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
(4)在实验过程中选取两套培养皿的目的是   .
(5)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2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   个.
24.(2018·庄浪模拟)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馒头碎屑或块 碎屑适量 碎屑适量 馒头块适量
唾液有无 2mL唾液 A 2mL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保温 37℃水浴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与1号试管形成   .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   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
(4)有的同学提出“除以上三个试管外,还要设置第四个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你认为这样设置   (填“有”或“无”)必要.
(5)水浴温度保持在37℃的原因是   .
(6)若“加入碘液”步骤放在“保温”前,实验结果可能是   ;并简要说明理由:   .
五、综合题
25.(2015·山丹模拟)某同学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条件时,设计了如下实验:取40粒同样的绿豆种子,分成4 等份,在4个同样大小的洁净的空罐头瓶上分别贴上写有1、2、3、4的标签,在4个罐头瓶底各放2张餐巾纸,在餐巾纸上均匀地放上10粒绿豆种子,其他操作及结果如下:
内容 1 2 3 4
处理方式 洒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纸湿润. 不洒水. 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 洒入少量的清水, 使餐巾纸湿润.
放置环境 25℃、有光 25℃、有光 25℃、有光 4℃、有光
实验结果 种子萌发 种子不萌发 种子不萌发 种子不萌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号瓶与2、3、4号瓶分别都只有   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2)1号瓶与2号瓶的实验结果说明   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
(3)1号瓶和   号瓶的实验结果说明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
(4)1号瓶和4号瓶的实验结果说明适宜的   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
(5)该实验未考虑的因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题干中提到的醪糟就是我们俗称的米酒,酿米酒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可以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可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发酵技术,比较简单,需要多注意积累生活中常用到的发酵技术及发酵产品,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2.【答案】C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解:由分析可知,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制酱油要用到霉菌,制醋用醋酸菌,制豆瓣酱用霉菌;食盐与发酵无关。
故答案为:C
【分析】发酵技术:指的是人们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的过程,从而进行大规模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通过使用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出独特风味的食品,包括酸奶、酒类以及调味品、腐乳腊肠。
3.【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A、种子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A正确;
B、表中①、②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分,①、③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B正确;
C、①中未萌发种子的原因可能是:可能种子处于休眠期或胚不完整或胚不是活.C正确;
D、实验结论是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条件,D错误.
故选:D
【分析】(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4.【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因此,小王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扦插条生根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几组对照实验,其中最为合理的一项是高温、室温、低温
故选:D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5.【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A、为避免偶然性,种子数不能太少,A正确;
B、表中有2组对照实验,①②唯一的变量水分,①③唯一的变量温度,B正确;
C、①组中也有未萌发的种子,原因可能是胚已死亡或胚不完整或种子处在休眠期,C正确;
D、由表中数据可见:实验结论是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条件,D错误.
故选:D
【分析】(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6.【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因此,小王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扦插条生根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几组对照实验,其中最为合理的一项是高温、室温、低温
故选:D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7.【答案】A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解:A、果脯不是发酵食品,没有运用发酵技术;
BC、制作酱油和腐乳要用到霉菌发酵,运用了发酵技术;
D、制作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发酵,运用了发酵技术;
故选:A.
【分析】发酵技术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称为发酵技术.
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8.【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9.【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故答案为:A
【分析】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具体用到的方式方法可能不同,但是其基本思路都是一样的。这种基本思路是问题——假设——实验——结论。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
10.【答案】D
【知识点】发酵技术;基因工程的原理;克隆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1982年,美国科学家培育出“超级鼠”这项技术,是利用改变鼠基因的方法,把目的基因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让鼠的性状发生变异,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这项技术就叫转基因技术.
故选:D.
【分析】基因控制性状,美国科学家培育出“超级鼠”必须改变鼠的基因,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
11.【答案】C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解: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分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
故选:C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作用,如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据此解答.
12.【答案】(1)错误
【知识点】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可能表现出所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不是一定能表现出来,性状的表现还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故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此题考查对转基因技术的理解和对基因控制生物性状这方面知识的理解,熟知: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这样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转基因技术依据的原理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3.【答案】(1)错误
【知识点】基因工程的原理
【解析】【解答】解:转基因抗虫棉花都是用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的DNA中的生物技术生产出的转基因生物,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小羊多莉属于克隆技术的应用.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14.【答案】对照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15.【答案】袁隆平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解: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了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分析】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6.【答案】转基因技术
【知识点】基因工程的原理
【解析】【解答】解:培育出超级鼠这项技术,是利用改变鼠基因的方法,研究人员用显微注射器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到小鼠的受精卵中,由这样的受精卵发育成的鼠生长快,体积大,使鼠的性状发生了变异.从而培育出超级“巨型小鼠”,这种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
故答案为:转基因技术.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
17.【答案】作出假设;制定、实施计划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其中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所以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方面.
故答案为:作出假设;制定、实施计划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是否成功,取决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否科学合理.
18.【答案】土壤的湿度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由题意“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如果作出的假设是‘湿度对蚯蚓生活有影响’”可知该实验实验变量是土壤湿度的大小.
故答案为:土壤的湿度
【分析】此题考查对对照实验的理解.在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19.【答案】微生物学之父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
【解析】【解答】列文 虎克是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细菌。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德(1821-1895)设计了鹅颈瓶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并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之父”。
【分析】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德(1821-1895)设计了鹅颈瓶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并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之父”。
20.【答案】(1)家蚕喜欢吃桑叶(或“家蚕喜欢吃榆树叶”)
(2)对照实验
(3)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4)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1)根据家蚕喜欢吃桑树叶是不是家蚕的先天性行为呢?针对这一问题他们进行了探究。因此可以作出的假设:家蚕喜欢吃桑叶。(2)在实验探究中,选取了两种实验材料,目的是设置起到对照作用,才能说明菜青虫是否取食十字花科植物。(3)根据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实验中家蚕到两种树叶的距离相等,选取的两种树叶大小基本一致,这都是为了保证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4)在这个实验中,步骤②中选择家蚕的数量是10只而不是1只,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21.【答案】(1)2L柚子皮提取液
(2)单一变量
(3)形成对照
(4)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5)柚子皮提取液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1)探究实验要求,除控制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本实验探究能否利用柚子皮的提取液来延长水果保鲜的时间,所以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2L柚子皮提取液.(2)对照试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选取甲、乙两组新鲜樱桃番茄的品种、大小、成熟状况、个数及其他环境条件均相同,其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3)表中甲、乙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柚子皮提取液,其中甲是对照组,乙是实验组.(4)营腐生生活的真菌和细菌能够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发生分解,从而使食品腐败变质.故食品腐败的根本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5)据表中数据可见:柚子皮提取液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故答案为:(1)2L柚子皮提取液.(2)单一变量;(3)形成对照;(4)微生物的大量繁殖;(5)柚子皮提取液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分析】对照试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22.【答案】(1)2mL清水
(2)1号与3号
(3)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4)让唾液淀粉酶充分分解淀粉
(5)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科学探究的方法
【解析】【解答】解:(1)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因此在2号试管中应加入2mL清水和1号试管形成对照.(2)1号试管与3号试管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该组实验的结果表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3)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1号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4)消化酶受温度的影响,消化酶在37℃时活性最强,37℃保温10分钟的目的是让唾液淀粉酶充分分解淀粉.(5)通过1号试管和2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比较,说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1号试管与3号试管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该组实验的结果表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1与2、1与3,变量分别是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23.【答案】(1)D
(2)杀菌
(3)接种
(4)进行对照
(5)1600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1)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因此首先要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可以用牛肉汁加琼脂熬制.牛肉汁含有丰富的有机物,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提供有机物.(2)在第2步操作中培养皿和培养基进行了高温处理,目的是杀菌,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3)步骤③在教室打开培养皿A,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让空气中的细菌真菌或孢子落入培养皿,因此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4)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结论的说服力.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在实验过程中选取两套培养皿的目的是进行对照.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5)1个细菌繁殖次数为N次后细菌的个数是2N个.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2小时后细菌分裂了4次,因此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100×24═1600(个).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检测教室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可以从细菌真菌的培养过程、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原因、细菌真菌的结构特点、生殖方式、营养方式、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24.【答案】(1)2mL清水;对照
(2)1和3
(3)1;淀粉被唾液(或唾液淀粉酶)全部分解
(4)无
(5)使酶的催化作用(或催化活性)发挥最好
(6)先变蓝,后褪色;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因此在2号试管中应加入2mL清水和1号试管形成对照。
(2)1试管加入的是馒头碎屑,且与唾液充分混合;这一过程模拟的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3试管加入的是馒头块,且不进行搅拌,馒头块中的淀粉只有少部分能被唾液淀粉酶消化,加入碘液后变蓝。1号试管中的淀粉由于与唾液充分混合,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全部变成了麦芽糖,遇碘不变蓝。因此1号试管与3号试管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该组实验的结果表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
(3)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1试管加入的是馒头碎屑,且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全部变成了麦芽糖,遇碘不变蓝。因此1号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
(4)设置4号试管是多此一举,因为1号试管和3号试管已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况且4号试管的设置若与1号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会出现两个变量(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不符合对照实验的设置原则。
(5)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在体温37℃环境下使酶的催化作用(或催化活性)发挥最好,因此在实验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的温水里。
(6)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在体温环境下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在实验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的温水里;如果在保温前滴加碘液,温度低,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降低,1号试管中的淀粉没有被完全分解成麦芽糖,遇碘会变蓝;保温后,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然后蓝色褪去。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5.【答案】(1)一
(2)水分
(3)3
(4)温度
(5)光照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答:(1)在探究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实验,应该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而其余条件都相同,也就是变量的惟一性,在本实验中,1号瓶和2号瓶相比只有水分不同,1号瓶和3号瓶相比空气不同,1号瓶和4号瓶相比温度不同,所以它们只有一个条件不同;(2)1号瓶内洒少量的清水,种子萌发了,而2号瓶不洒水不萌发说明水是种子萌发的条件;(3)1号瓶内洒少量的清水,有空气,种子萌发了,而3号瓶倒入过量的水使种子无空气不萌发,说明空气是种子萌发的条件;(4)1号瓶内的温度是25℃,种子萌发了,而4号瓶温度4℃,比较低不萌发,说明温度是种子萌发的条件;(5)该实验未考虑的因素是光照,如果要探究光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1号瓶是在有光的环境中,而根据探究实验变量的惟一性,所以设5号瓶应处在黑暗状况下,其余条件都相同,观察二者萌发的情况.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探究实验的变量的惟一性,以及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即: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