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5 14:0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君臣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故意在大门的旁边开了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现在出使到楚国,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只好带晏子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人了吗?怎么派你来了?”晏子不卑不亢地说 :“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君那里去,无能的人被派遣到无能的国君那里去。我晏婴是齐国最无能的人,所以只能出使到楚国来了。”楚王自讨没趣。
故事导入
唐雎不辱使命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战国策
理解本文发生的历史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九年级下册
目标
唐雎不辱使命
第一章
课 前 导 读
课题解读
“唐雎”人名,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末期人;“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使命,出使的任务。题目是后人加的,点明了本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战国策》
我国古代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二篇。
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秦国已于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先后“灭韩亡魏”,安陵作为魏的附属小国,仅方圆五十里,已无独存的希望。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轻取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于是安陵君就派策士唐雎到秦国谈判,以摆脱当时的危险处境,接着就有了本本课的故事。
字音字形
唐雎( ) 怫( )然 徒跣( ) 抢( )地
韩傀( ) 要( )离 休祲( ) 缟( )素
挠( ) 谕( )


xi n
qiāng
guī
yāo
jìn
g o
náo

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朗读指导
古代文言文中常用虚词表示语气。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3课后习题第三题,体会加点词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甚矣,汝之不惠!
(表反问语气)
(表陈述语气)
(表反问语气)
(表疑问语气)
(表疑问语气)
(表感叹语气)
(表陈述语气)
(表感叹语气)
唐雎不辱使命
第二章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 因 使 唐雎使于秦。
交换

表祈使语气
施与恩惠

于是
派遣
出使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安陵君说:“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派遣
虽然如此
疏通文意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听从
况且
使动,使…灭亡
凭借

在意。错,同“措”,放置,安置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使韩国和魏国灭亡,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为什么呢?
增广,扩充
轻视,看不起
疏通文意
唐雎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不像这样
唐雎回答说:“不,不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即使
哪里只是
疏通文意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愤怒的样子
横尸在地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横尸在地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对人的敬称
平民
摘下帽子,光着脚
碰,撞
疏通文意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 休祲降于天,与臣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两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同“苍”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倒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将示征兆,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发怒,就会横尸在地两人,血流五步,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心中的愤怒
发作
吉凶的征兆
一定
名作动,穿白色衣服

疏通文意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面露胆怯之色
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明白
只,仅仅
唐雎不辱使命
第三章
把握情节
理清脉络
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经过。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把握情节
秦王
以五百里易安陵
(利诱之)
安陵君
愿终守之,弗敢易
(明辨之)
秦王
逆寡人、轻寡人
(盛气凌人)
唐雎
虽千里不易,岂直五百里
(明辨之)
天子之怒
(武力恐吓)
布衣之怒
(针锋相对)
长跪而谢
(折服)
挺剑而起
(不辱使命)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分析形象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态度和性格。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与臣而将四矣。
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盛气凌人、狡诈)
(无理、蛮横)
(咄咄逼人)
(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恐惧、前倨后恭)
分析形象
秦王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他们各自想表达什么意思?
“天之之怒”是秦王恐吓唐雎的话,意思是如果唐雎惹怒自己,他就会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秦王若要强占安陵,唐雎现在就要刺杀他,即使是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深度解读
秦王是真心想“易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而是意图吞并。
从“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从“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可以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的余地;从秦王被安陵君拒绝后不悦,被唐雎拒绝后发怒,可以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意图。
深度解读
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不说”“怫然怒”“色挠”
当安陵君婉拒了秦王易地的要求后,秦王“不说”,表现出极为不满的情绪;当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所以秦王“怫然怒”;当唐雎的“士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
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安陵国君臣坚贞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映。
概括形象
概括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
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
唐雎: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正气凛然
唐雎不辱使命
第四章
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
思考1: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那些外交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
思考2: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对比与映衬、渲染与烘托
品味语言
唐雎不辱使命,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唐雎外交手段的技巧“巧”在哪里?
“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
以“守地”捍卫国土完整,坚持原则,维护道义,充满气节
“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
以三个史实警告秦王,震慑秦王,有根有据
“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
以义无反顾的行为彻底打破秦王的一切幻想
拓展学习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如何刻画人物?
唐雎不辱使命
第五章
文言积累
通假字/古今异义
秦王不说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说”同“悦”,开心)
(“错”同“措”,放置、安置)
(“仓”同“苍”,青色)
虽然,受地于先王
非若是也
休祲降于天
岂直五百里哉
长跪而谢之
徒以有先生也
(古:虽然如此; 今:连词,与“可是”搭配)
(古:这样、如此; 今:判断动词)
(古:吉祥; 今:休息)
(古:只、仅仅; 今:跟“曲”相对)
(古:道歉; 今:感谢)
(古:只、仅仅; 今:徒弟、学生)
一词多义
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怒:秦王怫然怒
怀怒未发
夫:此庸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徒: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而:拔剑而起
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动词,派、派遣)
(动词,出使)
(动词,生气、发怒)
(名词,愤怒)
(名词,成年男子的统称)
(句首发语词,无实意)
(动词,裸露)
(副词,只、仅仅)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一词多义
以:以头抢地尔
以君为长者
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于:受地于先王
请广于君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之: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愿终守之
聂政之刺韩傀也
(介词,用)
(介词,把)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介词,从)
(介词,让)
(介词,到)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安陵国土)
(主谓之间,取独)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然:虽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怫然怒
(指示代词,这样)
(……的样子)
请广于君
轻寡人与
天下缟素
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
且秦灭韩亡魏
(形作动,增广、扩充)
(形作动,轻视、看不起)
(名作动,指穿白色丧服)
(使动用法,使……倒下)
(使动用法,使……流)
(使动用法,使……灭亡)
文言句式
非若是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受地于先王
挺剑而起
请广于君
受地于先王
(判断句,“……也”表判断)
(判断句,“……也”表判断)
(省略句,省略主语“吾”)
(省略句,省略主语“唐雎“)
(倒装句,状语后置,即“请于君广”)
(倒装句,状语后置,即“于先王受地”)
同学们下课啦!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