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人教版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处理
本课题内容安排二课时完成,这节课主要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及对分子的性质进行探究性学习。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的性质并能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丰富的宏观情境中,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手段,想象、类比等方法探究微观奥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想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及对微观粒子运动现象表象的建立。
5.教学 难点
情景激学
实验探究
联想推理
实验探究
水到哪里去了
(一)、情景体验
为什么人在有水蒸发的空气中会感觉湿润?天空也会出现云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仔细观察物质从可见变为看不见时,我们往往还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物质是由无数不可见的不连续的粒子所构成的。
物 质
扩 散
凝聚
粒 子
放大 200倍的雪松叶子横截面
放大300倍的树叶
放大5000倍的头发
放大10000倍的陶瓷
放大1000万倍的酒精
(二)、感受新知
扫描隧道显微镜
分 子
原子
分 子
性质一: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的质量体积这么小,还有其他性质吗?
教学程序/探究
(三)、合作探究
猜想一:分子是运动的。
猜想二:分子运动速率也许与温度有关。
猜想三:分子之间可能有间隔。
……
教学程序/探究
【活动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演示实验】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浓氨水与酚酞溶液的实验
教学程序/探究
3、实验探究
步骤 现象 结论
将数滴酚酞滴入蒸馏水中(得溶液1)
取少量溶液1,往其中滴入氨水(氨气溶于水得到)
将余下溶液1分在A、B两杯中,A与一装有浓氨水的小烧杯C同扣于一大烧杯下,B置于大烧杯外
溶液不变色
水不能使酚酞变色
溶液变红色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A杯逐渐变红,B杯无明显现象
C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气(NH3),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溶于水,形成了氨水,使酚酞变红
结论:分子总在不断运动着
教学程序/探究
【学生探究二】
分子运动速率是否与温度有关
实验:取少量的品红放入50ml的冷水和热水中比较其扩散快慢。
现象:品红在热水中扩散较快
结论: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教学程序/探究
【学生探究三】
分子间是否有间隔
实验:取量筒分别量取50mL酒精和水,将酒精和水倒入100mL的量筒,小心振荡,混匀静置,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现象: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结论: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教学程序/探究
【学生探究四】
气体、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大小的关系
实验:在两支注射器内分别装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堵住小孔,往内推活塞,比较难易程度。
空气
水
现象:空气比水更容易被压缩
结论:
气体分子
间的间隔
>
液体分子
间的间隔
>
固体分子
间的间隔
教学程序/探究
4、交流提高
教学程序/探究
教学程序/探究
教学程序/探究
4、交流提高
+
气体分子间隔较大,液体、固体分子间隔较小。
4、交流提高
教学程序/探究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固态
液态
气态
一般情况:分子间隔变大
严禁烟火
难闻的臭味
缉毒犬嗅出毒品所在
教学程序/探究
(四)、总结提升
反馈练习
1、下列关于分子叙述错误的是:
A .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B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C .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
D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2、用分子的知识来解释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3、如图所示,把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氢气的集气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要振荡),可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种气体不反应)而B中需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效果。观察、
对比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有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考查分子的性质
从分子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四)、总结提升:
(五)、思维拓展:
体现
创设
实验探究
生活情境
板书设计
一、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包括分子、原子等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在不断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