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上: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教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07 20:0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案19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及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各项措施;知道幕府统治面临的各方面危机和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及历史作用。通过思考: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用“练-学*讲-学*讲-练”的串珠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
(2)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俄国与日本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通过思考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课,引导学生认识两次改革的资本主义性质,以及改革对俄日两国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精神。
教与学的重点
俄国、日本两国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教与学的难点
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曾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同学们是否还记得这个条约签订的时间?(答1689年)同一年,在俄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彼得大帝开始改革。俄国的近代历史的发展状况又是怎样?以及日本的发展情况又怎么样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此将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背景、推行者、内容和意义?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方式、性质和局限是甚么?
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主要内容、性质和评价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1、俄国废除农奴制
[动脑筋]观点一:“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观点二:那些获得自由的农奴,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对他们而言,这次改革没有多少好处。
问题:你认为应当怎样认识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举手发言。教师适当讲解:他们的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评价一件历史事件要看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客观影响,观点一强调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观点二强调农奴制改革的消极作用。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过渡导入:我们该怎样评价这次改革呢?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适当点拨,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改变了社会性质.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次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背景:
[课件展示]《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美国人登上日本土地》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让学生思考:19世纪中期日本遇到哪些危机?
学生回答:日本遇到幕府统治危机和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教师点拨:谁能根据教材内容和课前预习为大家介绍幕府遇到哪些具体危机?
学生根据《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分别介绍各阶层的情况,由此说明幕府统治的危机。
教师补充: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实权掌握在德川幕府手中,幕府首领称将军,将军以下的封建领主称大名,将军和大名的家臣是武士,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商人都属于封建等级的下层,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日本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同时日本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封建经济的衰败打击了大名和武士,为维持生计,他们开始经商。幕府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大名和武士由原来封建统治的支柱变成推翻幕府统治的主要力量,以上是幕府统治遇到的“内忧”。
教师进一步点拨:使日本面临的“外患”表现在哪个方面?
学生观察《美国军人登上日本土地》图片总结出:19世纪中期欧美列强打开了日本大门,日本主权受到破坏,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是日本遇到的“外患”。
3、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和评价: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2、这些改革措施的作用是:“废藩置县”打破了藩地界限,废除藩主对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统一控制和管理;允许土地买卖保护了新兴地主的权益;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使日本经济力量迅速增强。提倡“文明开化”倡导学习欧美资产阶级文明,接受西方思想文化观念,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促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3、改革之后,日本的封建等级不存在了人民可以自由择业。在政府鼓励下,工厂铁路迅速发展起来。明治政府普及初等教育,民间兴起盖楼房、吃西餐、穿西服等风潮。
情境问题导入:这场改革引起日本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那么该如何评价这场改革呢?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点拨: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4、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从发生的背景、内容、性质、影响等方面都有许多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明确地理解这两个知识点。
(一)不同点1.背景不同 俄国:
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B.农奴暴动不断,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定废除农奴制。
日本:
A.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
B.中下级武士的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
C.美、英、法、俄等国侵略,激起日本国内矛盾。内外因的结合促进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进行了改革。
2.目的不同: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二)相同点
1.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2.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9世纪的中国和日本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结果却是一成一败,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列下表: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时代背景 国内 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国际 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领导者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参加者 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 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 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知识梳理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1.在一次历史活动课上,王慧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了俄国1861年改革。你认为她的表述哪一项不正确(  )

A.改革的目的是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

B.它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它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2.近代史上最先打开日本国门的是(  )

A.中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3.明治维新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  )

A.废藩置县  B.允许土地买卖  C.文明开化  D.发展近代工业

4.下列对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叙述,你认为相同点有:①改革前两国的社会性质都相同②改革后两国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③都是自上而下地改革④改革都不彻底⑤改革都改变了两国社会性质(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

5.下列改革中不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  )

A.明治维新  B.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C.大化改新  D.戊戌变法
6.对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相同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改革推翻旧政权  B.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参考答案:D、C、A、A、C、A
七、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