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案20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要点: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要求: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与学的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与学的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电灯照明,电话都是在这次变革中被发明出来的,我们把这次变革叫做“第二次科技革命”。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 )、标志( )。
2.电力的运用体现在( )
3.汽车是( )在( )年试制成功。
4.飞机是( )在( )年研制成功的。
5新交通工具的影响是( )。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工业:重心:轻纺工业转向重工业,出现电气、化学、石油等。
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取代蒸汽,进入“电气时代”。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有留声机、电灯、电影摄影机、碱性电池等。1879年,耐用炭丝灯泡。
1866年,西门子发明电机。
三、 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19世纪80年代,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
汽车的优越性体现在什么地方?新型的动力、汽车体积小、速度快。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后来居上。下面请同学们分析1870年至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生产比重中的变化,思考讨论几个问题:
英 国 法 国 美 国 德 国
1870年 31.8% 10% 23.3% 13.2%
1913年 14% 6% 35.8% 15.7%
1.联系表格数据,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谈谈它们能够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
2.表格数据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英国“日不落帝国”会受到挑战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两次工业革命表明,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等。
表格直观地说明,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德国后来居上,分别成了世界第一第二的经济强国,英国、法国则落后了。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发生了明显变化,英国“日不落帝国”必然会受到挑战,那么天下还会太平吗?请听下节课讲解。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板书设计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1.发明汽车的是德国人( )
A.爱迪生 B.卡尔·本茨 C.法拉第 D.西门子
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能源是( )
A.煤炭 B.太阳能 C.核能 D.电力
3. 1831年,电磁感应现象被发现,它提供了制造发电机的基本原理。这一现象是由谁发现的( )
A.爱迪生 B.法拉第 C.西门子 D.莱特兄弟
4.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 )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钢铁时代 D.棉花时代
5.下列各项发明中由爱迪生完成的是( )
A.电灯 B.留声机 C.电话 D.电影
1.B2.D3.B4.BC5.AB
七、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