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技能与方法:通过读图、阅读、独立思考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正确认识火山和地震给大自然带来的影响,并掌握应急逃生的技能。
教学重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及成因。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教学内容 分析 课标要求: (1)学会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及成因。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勇于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了解不同环境下防灾减灾的常识以及动物根据地质环境选择孵化地点,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内容: (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并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展示学习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简单地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2、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了解地震常识,学会抗震自救。 【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1、设置问题:坚固的大地怎么会“动”? 2、展示全球六大板块示意图,带着学生认识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①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②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设置问题: ①哪一个板块几乎是海洋? ②美洲板块包含了哪些大洲? ③印度洋板块包含了哪些大陆、半岛? 4、介绍板块的运动方式,及该运动带来的地表形态的变化。(采用动画演示的方式) 挤压碰撞运动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容易形成山脉、高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容易形成海沟。 张烈拉伸运动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烈拉伸容易形成裂谷、海洋。 练一练:结合用板块构造原理,解释或预测地理现象。 落基山是如何形成的 安第斯山是如何形成的 红海面积将会如何变化 地中海面积将会如何变化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如何变化? 【学习火山与地震】 1、提问:世界上哪些国家或地区容易出现地震? 2、介绍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3、介绍“火山之国”印度尼西亚 在2020年4月10日,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之子火山再次喷发,这座火山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喷发,是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火山之一,甚至因此还曾导致了海啸的发生,在印度尼西亚有大大小小的火山,400多座,所以这里还被人们称为火山之国。 4、提问: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总结与归纳】 【思考】 在印尼生活着一种特有的大型地栖鸟类,名叫苏拉冢雉。它体长55-60厘米。生来就有一双巨大的腿脚强健而有力,与家鸡相似,但后爪更长,非常适合挖洞和推土填穴的工作,所以又有“巨脚鸟”之称。 在繁殖季节里,苏拉冢雉只产卵,不孵卵,这种繁殖行为十分特殊,与绝大多数鸟类大不相同。雌鸟会在受到阳光曝晒的沙土上挖一个洞,然后将卵产在洞中,再用沙土把洞封上,形成一座像墓穴一样的大土冢。卵就依靠土冢内保持的温度进行孵化。 雏鸟孵化后会钻出沙地,并躲在森林中。幼鸟能够飞行,完全独立于父母。它们会自行觅食及保护自己,免受蜥蜴、蟒蛇、野猪或野猫等捕食者的袭击。 思考:你知道鸟蛋孵化需要的热量从哪里来吗? 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要学习的知识有简单的了解。 思考该问题 初步认识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回答老师设置的问题,加深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了解板块的运动方式及该运动带来的地表形态的变化。 学习板块的两种运动方式。 学习挤压碰撞运动及其带来的影响。 学习张裂拉伸运动及其带来的影响。 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给出的图片回答问题。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 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 由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板块张裂,红海面积会逐渐变大。 由于非洲板块会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地中海面积会逐渐缩小。 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珠峰高度会继续升高。 思考并回答:日本,我们国家的台湾,印度尼西亚,尼泊尔,智利等等。 学习两大火山地震带。 了解被称为“火山之国”的印度尼西亚。 回答:如果在室内,要立即切断电源,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的下面,地震发生后要迅速撤离,以防强的余震。如果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果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思考问题并发表观点。
作业 思考生活在印尼的苏拉冢雉鸟蛋孵化需要的热量从哪里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会比较抽象,教师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细心,教师要多善用启发探究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方法,初步教会学生读懂较复杂的地图、并运用地图。(共20张PPT)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简单地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2、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了解地震常识,学会抗震自救。
坚固的大地怎么会“动”?
学习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①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②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构造学说
思考:
①哪一个板块几乎是海洋?
②美洲板块包含了哪些大洲?
③印度洋板块包含了哪些大陆、半岛?
太平洋板块
北美洲、南美洲、
亚洲的东北部
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张裂拉伸——生长边界
板块挤压碰撞——消亡边界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挤压碰撞——消亡边界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山脉、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挤压碰撞——消亡边界
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海沟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挤压碰撞——消亡边界
地表隆起,常形成:山脉、高原;
若在海底,常形成:海沟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张裂拉伸——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裂谷、海洋
红 海
板块构造学说
地表下陷,常形成:裂谷、海洋;
若在海底,常形成:大洋中脊(海岭)
板块张裂拉伸——生长边界
板块构造学说
练一练:用板块构造原理,解释或预测地理现象。
落基山是如何形成的
安第斯山是如何形成的
红海面积将会如何变化
地中海面积将会如何变化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如何变化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
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
由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板块张裂,红海面积会逐渐变大。
由于非洲板块会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地中海面积会逐渐缩小。
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珠峰高度会继续升高。
日本
中国台湾
印度尼西亚
尼泊尔
智利
你知道世界上哪些国家或地区经常发生地震吗?
火山与地震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火山与地震
2020年4月10日22时35分,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之子火山再次喷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火山之一。本次喷发出的火山灰升入空中最高达657米,并且和空气摩擦还引发了电闪雷鸣,同时岩浆横流,场面震撼。历史上,喀拉喀托之子火山喷发还曾导致了海啸的发生。此外,印度尼西亚还有大大小小的火山四百多座,被人们称为“火山之国”。
火山与地震
北京时间2019年5月26日15时41分在秘鲁北部(南纬5.85度,西经75.18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100千米。此次地震持续约3分钟,是自2007年以来秘鲁发生的最大震级地震,这也是今年内,截至目前地球上发生的震级最高的地震。秘鲁的许多邻国,比如哥伦比亚与巴西也受到了此次强震的影响。
火山与地震
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火山与地震
√
√
总结与归纳
思 考
在印尼生活着一种特有的大型地栖鸟类,名叫苏拉冢雉。它体长55-60厘米。生来就有一双巨大的腿脚强健而有力,与家鸡相似,但后爪更长,非常适合挖洞和推土填穴的工作,所以又有“巨脚鸟”之称。
在繁殖季节里,苏拉冢雉只产卵,不孵卵,这种繁殖行为十分特殊,与绝大多数鸟类大不相同。雌鸟会在受到阳光曝晒的沙土上挖一个洞,然后将卵产在洞中,再用沙土把洞封上,形成一座像墓穴一样的大土冢。卵就依靠土冢内保持的温度进行孵化。
雏鸟孵化后会钻出沙地,并躲在森林中。幼鸟能够飞行,完全独立于父母。它们会自行觅食及保护自己,免受蜥蜴、蟒蛇、野猪或野猫等捕食者的袭击。
你知道鸟蛋孵化需要的热量从哪里来吗?
谢谢你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