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实例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形成、证据、内容。 3.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的种类。 4.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 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
学情分析 初一的同学接触地理不久,地理名词要向学生解释其含义。通过学习要让同学们认识到地表形态是处于不断变化的,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为后续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教学内容: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通过归纳总结,初步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的种类。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引出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为后续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提出鼻北小岛为何消失的问题,为后续的地表形态变化的引出做好铺垫。 展示三个案例: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渤海海底煤田的存在、我国台湾海峡发现了古河道和人类活动的痕迹。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给学生介绍什么是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经漫长的时间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缓慢微弱,表现形式有地壳隆起、地壳开裂等。并举出案例。 给学生讲解什么是激烈的地表形态变化:短期内甚至瞬间发生的地表形态变化。一次强烈的地震会导致地表岩层断裂或错位。火山喷发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高地。并举出案例。 给学生讲解由于不同力的作用分类得出的内力作用的地表形态变化和外力作用的地表形态变化。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通过魏格纳思考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引导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1.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去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2.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大陆上拼合处,具有相同的生物 3.不同大陆之间的古地层有一定的连续性。 最后讲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所包围。 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最后通过一道综合思考题巩固本节知识。 引发学生思考,做出铺垫 学生思考得出: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渤海曾经是陆地、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让学生能够区分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激烈的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的地表形态变化、外力作用的地表形态变化。 让学生逆推理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思考回答问题
作业 视频最后的阅读与思考
教学反思 初一的同学接触地理不久,讲课要更有趣味性和故事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让同学们主动去认识到地表形态是处于不断变化,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为后续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奠定基础。(共17张PPT)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1
学习目标
课堂导入
日本曾在2014年为了扩大和澄清其领土范围,将距离北海道猿拂村约500米,露出海面1.4米的小岛正式命名为鼻北小岛。
然而,到了2018年10月,当地的村民却发现这个小岛消失了,这是发生了什么呢?海洋和陆地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你听说过鼻北小岛吗?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了有鹦鹉螺、鱼龙、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
喜马拉雅山脉曾经是一片海洋
思考: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了什么?
海洋
陆地
案
例
一
煤炭就是远古植物化石。很多国家在海底发现了大型煤田。我国渤海海底发现了较大规模的海底煤田。
渤海曾经是陆地
陆地
海洋
渤海海底煤田的存在说明了什么?
案
例
二
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我国台湾海峡发现了古河道和人类活动的痕迹说明了什么?
陆地
海洋
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案
例
三
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
渤海曾经是陆地
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海陆变迁
喜马拉雅山脉
落基山脉
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经漫长的时间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缓慢微弱,表现形式有地壳隆起、地壳开裂等
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
东非大裂谷
地震
火山
激烈的地表形态变化
激烈的地表形态变化:短期内甚至瞬间发生的地表形态变化。一次强烈的地震会导致地表岩层断裂或错位。火山喷发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高地。
内力作用是来自地表以内的作用,主要有岩浆活动,山脉隆起等形式。其能源主要是地球内能。
内力作用的地表形态变化
风蚀蘑菇
河口三角洲
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外力作用的地表形态变化
海蚀崖
鼻北小岛消失
迪拜世界岛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证呢?
大陆漂移假说
证据:
1.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去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大陆漂移假说证据
证据:
2.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大陆上拼合处,具有相同的生物;
达成学习目标 2
3.不同大陆之间的古地层有一定的连续性。
大陆漂移假说证据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所包围。
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大陆漂移假说主要观点
材料一:云南石林的岩石主要就是石灰岩。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容易和含有酸性物质的水流发生化学反应,由于雨水普遍呈酸性,所以雨水对石灰岩的侵蚀就更为明显。经过水、生物等沿裂隙溶蚀,随着溶沟的加深加宽,石柱被分隔出来而成为形态万千的石林奇观。
阅读思考
材料二:石灰岩是由沉淀物所生成的岩石,主要由碳酸钙组成。通常是由海中微生物和珊瑚的遗骸所形成。经历了地壳的变动,石灰岩从海中出露到地表,经历了各种侵蚀后,形成了喀斯特地貌。
思考:
1.云南石林在远古时期是什么环境状态?
2.云南石林地区经历了什么地质变化过程?
3.云南石林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地表形态变化还是外力作用的地表形态变化?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