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课题 地理 七 年级 上 册第 一 单元第 1 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版本 商务星球版 执教者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情分析 对初一年级学生来说,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地理能力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记忆重要得多
教 材 分 析 内容分析 这节课需要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并不多,关键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因此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尝试学习,才能轻松有趣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过程。 2.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基本过程:观察——结论——再观察、分析——修正结论。 2.学会运用数据说明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的了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地球仪、教材、导学案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 学 方 法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资料、视频、图片
教学方法 观察法、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学习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探讨合作法,观察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学 习 新 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 给学生观看美丽的地球的视频,让学生对地球感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导出这节课的课题。 学生观看后说说地球的情况,想一想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初步了解到兴趣导入
地 球 形 状 的 认 识 过 程 阶段一:天圆地方 1.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一起走进探索历程,提出问题,当时这种观点的背景,为什么有这种想法。 2.引导学生用想象技术、实验法、交流法,来体会人的视野对人的认识的影响。 穿越时空体会提出背景 1.讨论“天圆地方”这观点的环境。 2.说出这种观点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3.人类活动范围的变大,通过小孔、大孔口的观察,完成实验,交流体会人的视野对认识的影响。 认识天圆地方观点的局限性,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变大,提出实验要求。
阶段二:地球是球形的证据 1.让学生通过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例子。 2.海边观看船,先是看到桅杆,才看船身。 1.观察月食,与同桌交流,并说自己的新发现。 2.通过图片和视频的观看,从中找到证据。 3.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知道能证明地球是圆的例子。 通过球体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明了。
阶段三:麦哲伦环球航行 引导学生观看环球航行的线路和图片,学生合作探究,选小组发言、归纳。 提炼升华进行思想教育 1.观看图片2人小组,模拟航行,看清线路。 2.学生示范路线,说出线路主要经过的大洋、大陆。 3体会环球历程的艰辛性。 通过模拟线路,掌握关键的知识点,学会看图。
阶段四:太空观测时代 1.引导学生观看从太空中看地球时图片和视频, 2.让学生模拟宇航员从太空看到地球时的心情。 1.扮演加加林、杨利伟,当他们飞到太空,看到地球时的心情。 2.边看边思考问题,科技的发展,对地球宇宙的探索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有新发现。 让学生生动直观的解这过程。
地 球 的 大 小 分析实例 描述地球大小 展示地球大小的图片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出所需数据,出示可以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 自习课本内容: 1.说出描述手中地球体大小所需数据 2.利用列数据法学会描述地球大小 直观出示地球大小的数据,让学生明白如何描述。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球体 设疑:给学生看视频 出示科学测量数据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文明成果为现代社会服务 1.观看图片、视频,体验科技发展的好处 2.知道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让学生懂得如何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总 结 知识小结和练习检测 组织学生总结学习收获 学生谈谈学习收获 做一做课堂作业 检验知识的落实情况,查漏补缺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 观察—猜测 从天圆地方到球体 2. 求证—实证 从日食到环球航行 3. 科学验证 太空卫星的拍照 二、 地球的大小 1. 半径:平均半径、极半径、赤道半径 2. 赤道周长: 3. 表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