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活动课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活动课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2-03 17:0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活动课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实例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分析气候等各种资料图,学习获取、归纳、总结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尊重自然,适应环境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
举出实例说明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举出实例说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启发式教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与 展示 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端午节,端午节都有哪些民俗活动? 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划龙舟吗? 同学们都吃粽子了没?粽子里主要材料是什么?为什么粽子里不包面条等面食呢? 〖活动展开〗:展示,战国时期中国地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降水分布图。从地理角度分析为什么棕子里包的是糯米而不是面食。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会影响不同地区粮食作物的分布,继而影响人们主食的差异。我国南北方主食差异表现为南米北面。但是在中国的青藏高原种植的就是水稻,也不是小麦,同学们知道青藏高原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吗?为什么只能种植这种农作物呢? 展示拉萨气候资料图。 展示西藏特色美食糌粑。 学生抢答: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学生讨论:据图可知,汨罗位于长江以南,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适宜种植水稻。糯稻是水稻的一种。而小麦是一种耐旱性作物,我国北方年平均降水量较少,故小麦主要分布在北方。 学生思考:青藏高原海拔高,终年低温,降水稀少。需要种植耐寒耐旱的作物,青稞能适应这种气候。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资料图,从地理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棕子里包的是糯米,而不是面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好奇心和积极性。
过渡 气候不仅会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主食,还会影响菜品的口味。老师拿了几页菜单,同学们吃过这些菜吗?
活动探讨 点拨与发现 活动一 : 展示几页菜单,你吃过这些特色美食吗?你知道这些美食是分别是哪个地区的吗?你这些美食口味有什么特点呢? 分组探讨:全班分成火锅组、酸菜组和煲汤组,探究这些菜品口味与当地气候的关系。展示重庆、哈尔滨、广州气候资料图,结合学案上的材料分析。 1. 每年的10月至次年1月为重庆的多雾期,重庆又被称为雾都,秋冬季,在重庆看到太阳的天数屈指可数,经常下小雨,气候湿冷,且没有暖气。 2 (
两年三熟
) (
一年两

) (
一年一熟
)东北地区,纬度较高,一年一熟,冬季气温低,很多蔬菜无法种植,人们首先要考虑储存保质。再加上东北气温低,需要盐分保持体能。 3. (
广东
) (
广东
) 广东,纬度位置低,气候湿热,极易流汗,喝汤补充水分;煲汤时还可加上中草药,用以清热解毒。 学生自主回答: 1.火锅:麻辣,川渝地区 酸菜炖粉条:咸,酸,东北地区 煲汤:清淡,会加药材,广东广西地区 小组合作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川渝地区:气候潮湿,秋冬多雨多雾,人们吃花椒、辣椒祛湿。 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低,蔬菜被冻坏,为了保质储存,选择腌制,味道咸。 广东地区气候湿热,易出汗,煲汤味道清淡,有时加药材,为了清热解毒。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设计,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菜品口味,了解气候对人们饮食的影响。
过渡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一个活动,赛龙舟。一直到现在,赛龙舟是我国南方各民族都喜爱的水上运动,但是蒙古族同胞代代相传的体育活动是赛马。为什么有的地方人们喜欢赛马,有的喜欢赛龙舟?
读图与讨论 提问与思考 展示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中国河流分布图。 (
200
) (
400
) (
800
) 〖教师总结〗就整个北方地区而言,平原,高原面积广大,降水较南方少,河流较南方少,所以北方传统交通工具为马。形成南船北马的格局。 展示: 教师提问: 你认识这两种交通工具吗?它们当地气候有何关联? 过渡: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气候对交通工具的影响日益减弱 ,但是依然影响着人们的交通出行。 播放新闻:2018年冬季合肥大雪 学生合作讨论: 南方地区:降水丰沛,河网密布,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是船, 内蒙古自治区:距海较远,降水较少,草场广布,发展畜牧业,传统交通工具为马。 学生自主探究: 分析传统交通工具和气候的关系。 学生合作探究: 讨论各地的民族习俗和当地气候的联系。 通过合作讨论交通与气候的关系
衔接与过渡 我们现在对去年冬天的大学依然印象深刻,当时大家都穿着厚厚的衣服御寒保暖,现在呢?我们春暖夏暑秋凉冬寒,四季分明。但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同胞的穿着却和我们不同。 学生: 现在穿的很薄。
读图与分析 比较傣族同胞和藏族同胞服饰的差异,分析原因。 展示傣族、藏族服饰和气候资料图 教师总结: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全年低温,所以穿厚重的袍子,另外,空气稀薄,水汽和尘埃含量少。白天,稀薄的气体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少,太阳辐射强,夜里,稀薄的气体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会迅速下降。造成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 学生思考讨论: 傣族:西双版纳地区纬度低,地处热带,气候湿热。傣族服饰一年四季轻薄清凉。 藏族: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空气稀薄,造成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所以会露出一只胳膊。 从合肥出发,比较不同地区气候对服饰的影响,从学生身边出发,把知识拉近距离。
过渡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发现,气候影响着人们饮食、交通、服饰,气候还会影响人们的建筑。
展示傣族高脚楼和窑洞,比较两处民居的差别,说说其特点与气候的关系。 傣族高脚楼:通风防潮 窑洞:黄土干燥,具有直立性 学生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认识气候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过渡 气候影响着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气候还会影响人们的生产。
活动:因地制宜发展果农业。 展示水果图片,假如你是合肥的果农,请选择合适的果树苗。 教师总结:合肥处于亚热带,适宜种植亚热带水果,榴莲、芒果、荔枝等为热带水果,苹果为暖温带水果。 学生思考选择。 从实例中发现气候对生产的影响。
结课 气候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人类活动也影响着气候。比如乱砍滥伐,汽车尾气,使得全球变暖等等。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我们要适应环境,尊重环境更要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 引导学生树立尊重环境,保护化环境的意识
板书 (
气候
) (
适应
) (
制约
) (
影响
) (
影响
) (
人类
)
【教学反思】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主要阐述了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通过气候的差异,使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引入,接着采用图片阐述了气候的差异对各地的衣、食、住、行和农业生产的影响,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出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个性张扬的空间, 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注重讨论如何应对灾害性天气的侵袭,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
努力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理念,研究教学规律,成为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每天帮助学生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