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物质性质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过程与方法】
分清性质与变化的联系与区别,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铜的化学性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学难点】
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问导入]你知道酒精、水等物质有哪些性质?它们的每一条性质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思考讨论]学生思考片刻后,交流并回答。
新课讲解
一、物质的性质
[过渡]为什么不同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这是由物质自身的性质决定的。如纸燃烧是因为纸具有可燃性。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物质的性质。
[讲解]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做过的实验,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讨论]哪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哪些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讲解]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讨论]性质、变化、用途之间关系。
[讲解]物质的变化能体现其性质,反过来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就可以推断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而应用物质。如我们知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就可用它灭火,知道酒精有可燃性,就可以用它来做燃料。以后大家学习物质要把它的性质、变化和用途结合起来。
二、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探究活动]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是学生进入化学学习接触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演示] 教师演示实验: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
[观察]学生观察实验并描述现象。
[提问]教师提出问题:铜片为什么变黑?
[讨论]学生讨论、交流,作出猜想与假设,教师引导学生对猜想和假设作出预测。
[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实验。
[观察]学生观察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并得出结论。
[拓展与迁移]回顾金属铜的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教师安排新的探究活动,如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什么?指导学生完成。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并不是科学探究都必须按这些步骤进行,顺序可以改变,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也都是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
1.4物质性质的探究
一、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二、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科学探究的步骤:观察与思考;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