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2013【三维设计】高一数学苏教版必修1教师用书:课件(全套26份) | | |
格式 | zip | ||
文件大小 | 16.0MB | ||
资源类型 | 教案 | ||
版本资源 | 苏教版 | ||
科目 | 数学 | ||
更新时间 | 2012-10-07 21:52:23 |
0时,P表示增长的百分数.
答案:15
4.一种放射性元素,最初的质量为500 g,按每年10%衰
减.
(1)求t年后,这种放射性元素质量w的表达式;
(2)求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精确到0.1年)
[思路点拨] 第(1)问知v求Q,直接求得;第(2)问知Q求v,也是直接代入.
[一点通] 对数函数是一种常见的基本初等函数,但对数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不是很多.一般地都是直接给出解析式,应用其解决问题.
5.某种动物繁殖数量y(只)与时间x(年)的关系为y=
alog2(x+1),设这种动物第一年有100只,到第7年它们发展到________只.
解析:由条件知,100=alog2(1+1),得a=100,
∴x=7时,y=100log2(7+1)=300.
答案:300
[例4] 某地西红柿从2月1日起开始上市.通过调查,得到西红柿种植成本Q(单位:元/102 kg)与上市时间t(单位:天)的数据如表:
时间t 50 110 250
种植成本Q 150 108 150
(1)根据上表数据,从下列函数中选取一个函数描述西红柿种植成本Q与上市时间t的变化关系.
Q=at+b,Q=at2+bt+c,
Q=a·bt,Q=a·logbt.
(2)利用你选取的函数,求西红柿种植成本最低时的上市天数及最低种植成本.
[思路点拨] 根据这四种函数增长速度的特点选择适合表中数据函数模型,然后再用该模型解决问题.
[一点通] 建立实际情境函数的模型时,可采用以下步骤.
7.我国1999年至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万亿元)
如下表所示: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x 0 1 2 3
生产总值y 8.206 7 8.944 2 9.593 3 10.239 8
(2)利用得出的关系式求生产总值,与表中实际生产总值比较.
(1)画出函数图象,猜想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近似地写出一个函数关系式;
(2)由得到的关系式计算出2000年和200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
0.677 7×1+8.206 7=8.884 4(万亿元),
0.677 7×2+8.206 7=9.562 1(万亿元).
与实际的生产总值相比,误差不超过0.1万亿元.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方法,数学建模一般分为识模、析模、建模、解模、验模五个步骤.
识模就是把应用问题的外部信息和自己已有的内部经验相对照,初步判断问题解决的方向;析模就是精读问题,做到“咬文嚼字”,抓住关键字词,化简转换问题,注意已知量,发现未知量,挖掘隐含量;建模是通过数学符
号化,把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解模时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等数学工具对所建模型求解;由于应用问题本身的繁杂性、开放性,根据自己理解所建立的模型也有局限性;最后要对模型的解检验,或取或舍,或重新修正模型,直到满意为止.有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绘图、计算、拟合函数.
点此进入(共53张PPT)
考点四
第2章
知识点一
考点一
考点二
知识点二
考点三
2.1
2.1.1
理解教
材新知
把握热点考向
应用创新演练
第一课时
2.1 函数的概念
2.1.1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 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845 m,且炮弹距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h=130t-5t2.
问题1:炮弹飞行时间t的变化范围是什么?
提示:因为炮弹经过26 s落回地面,所以0≤t≤26.
问题2:炮弹飞行高度的变化范围是什么?
提示:因炮弹的射高为845 m,所以0≤h≤845.
问题3:相对于某一时刻,炮弹是否有两个高度?
提示:不是的.即相对于某一时刻,炮弹的高度是一个确切的数据.
问题1:在这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范围怎样?
提示:电阻R>0,电流I>0.
问题2:通过这个公式反映了电流和电阻的什么关系?
提示:电流和电阻成反比例关系.只要测出电路中的电阻值,就可计算出惟一的电流值.
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和值域
概念 一般地,设A,B是两个 ,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 ,在集合B中都有 的元素y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通常记作:
非空的数集
每一个元素x
唯一
y=f(x),x∈A
定义域 在函数y=f(x),x∈A中, 组成的集合A叫做函数y=f(x)的定义域
值域 在函数y=f(x),x∈A中,对于A中的 ,
都有一个 与之对应,则将 组成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值域,即{y|y=f(x),x∈A}
所有的输入值x
每一个x
输出值y
所有输出值y
提示:(1)直线;(2)抛物线;(3)分布在一、三象限的曲线.
问题2:如果取横坐标x0=-2,它们对应的函数值分别是什么?
提示:(1)-1;(2)12;(3)-1.
问题3:点(0,2)在这几个函数的图象上吗?
提示:验证后可知都不在.
问题4:结合我们初中得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方法以及函数图象的定义,如何得到一个不熟悉函数y=f(x),x∈A的图象?
提示:在定义域A内取几个关键特殊值,列表,描点,连线.
函数的图象
将自变量的一个值x0作为 ,相应的函数值f(x0)作为 ,就得到坐标平面上的一个点 ,当自变量取遍 时,就得到一系列这样的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集合(点集)为{(x, f(x))|x∈A},即{(x,y)|y=f(x),x∈A},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函数y=f(x)的图象.
横坐标
纵坐标
(x0,f(x0))
函数定义域A中的每一个值
1.函数定义的理解
(1)集合的特殊性:集合A和B不能为空集,并且必须为数集.
(2)对应的方向性:其方向性是指对A中的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数f(x)与之对应,先是集合A,其次是集合B.
(3)对应的惟一性:是指与集合A中的数x对应的集合B中的数f(x)是惟一确定的.
2.对于函数的定义域要明确以下几点
(1)函数的定义域必须用集合或区间来表示,它是一个数集;
(2)对于用解析式表示的函数,如果没有指明定义域,那么就认为函数的定义域是指函数表达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集合;
(3)如果函数涉及实际问题,定义域必须考虑自变量的实际意义.
3.函数的图象可能是一条连续的曲线,也可能是折线、线段或不连续的点等.
第一课时 函数的概念
[思路点拨] 根据给出的对应关系验证自变量x在实数集R上的每一个值,是否都能确定惟一的函数值y.
[一点通] 判断一个对应关系是否是函数,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判断,即A、B必须是非空数集;A中任何一个元素在B中必须有元素与其对应;A中任一元素在B中必有惟一元素与其对应.
1.下列关于函数概念的说法中,正确的序号是________.
①函数定义域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值域中惟一确定的一个数与之对应;②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一定是无限集合;③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确定后,函数的值域也就确定了;④若函数的定义域只有一个元素,则值域也只有一个元素,反之,当值域只有一个元素时,定义域也只有一个元素.
答案:①③
(3)依题意,f(1)=f(2)=3,f(3)=4,即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对应法则f之下,在B中都有对应元素与之对应,虽然B中有很多元素在A中无元素与之对应,但依函数的定义,仍能构成函数.
(4)对于集合A中任意一个实数x,按照对应法则f:x→y=0,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一个确定的数0与它对应,故是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
[思路点拨] 根据使式子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的条件列不等式(组),求出x的范围,就是所求函数的定义域.
[一点通]
(1)由解析式求定义域的方法:
①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②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0的实数的集合;
③如果f(x)为偶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0的实数的集合;
④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⑤如果函数有实际背景,那么除符合上述条件外,还要符合实际情况.
(2)抽象函数的定义域:
①已知f(x)的定义域,求f(g(x))的定义域: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f(g(x))中a≤g(x)≤b,从中解得x的取值范围即为f(g(x))的定义域.
②已知f(g(x))的定义域,求f(x)的定义域:若f(g(x))的定义域为[a,b],即a≤x≤b,求得g(x)的取值范围,g(x)的取值范围即为f(x)的定义域.
解析:M={x|x>0},N={x|x≥2},
∴M∩N={x|x≥2},又U=R,
∴ R(M∩N)={x|x<2}.
答案:{x|x<2}
4.已知函数f(x-1)的定义域是[0,3],则f(x)的定义域为
________.
解析:由0≤x≤3,得-1≤x-1≤2,所以f(x)的定义域为[-1,2].
答案:[-1,2]
[一点通]
(1)函数值f(a)就是a在对应法则f下的对应值,因此由函数关系求函数值,只需将f(x)中的x用对应的值(包括值在定义域内的代数式)代入即得.
(2)求f(f(f(a)))时,一般要遵循由里到外逐层计算的原则.
5.已知函数f(x),g(x)分别由下表给出
x 1 2 3
f(x) 1 3 1
x 1 2 3
g(x) 3 2 1
则f(g(1))的值为________.
解析:∵g(1)=3,∴f(g(1))=f(3)=1.
答案:1
[思路点拨] 根据函数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
(1)采用直接法;(2)先配方,利用二次函数解决;
(3)采用分离常数法;(4)换元法转化为二次函数.
[精解详析] (1)(观察法)因为x∈{1,
2,3,4,5},分别代入求值,可得函数的值
域为{2,3,4,5,6}.
(2)(配方法)y=x2-2x+3=(x-1)2
+2,由x∈[0,3),再结合函数的图象(如图),可得函数的值域为[2,6).
[一点通] 求值域时应注意的事项
(1)求值域时一定要注意定义域的影响,如函数y=
x2-2x+3的值域与函数y=x2-2x+3,x∈[0,3)的值域是不同的.
(2)在利用换元法求解函数的值域时,一定要注意换元后新元取值范围的变化.
8.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f(x)=x2-4x+5,x∈{1,2,3};
(2)f(x)=x2-4x+5.
解:(1)函数的定义域为{1,2,3},
∵ f(1)=12-4×1+5=2,
f(2)=22-4×2+5=1,
f(3)=32-4×3+5=2,
∴这个函数的值域为{1,2}.
(2)∵f(x)=x2-4x+5=(x-2)2+1,x∈R时,(x-2)2+1≥1,
∴这个函数的值域为[1,+∞).
1.函数的三要素是指: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函数符号y=f(x)表示y是x的函数.f(x)与f(a)的意义是不同的.f(a)表示当x=a时,f(x)的函数值,是一个常量,而f(x)是自变量x的函数,在一般情况下,它是一个变量.
2.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x的取值集合,它是函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函数解析式后面含有定义域,有时函数定义域可以省略.一般地,我们约定:结果不加说明,所谓函数的定义域就是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集合.
3.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
(1)观察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函数,其值域可通过观察得到;
(2)配方法:此是求“二次函数类”值域的基本方法,即把函数通过配方转化为能直接看出其值域的方法;
(3)分离常数法:此方法主要是针对有理分式,即将有理分式转化为“反比例函数类”的形式,便于求值域;
(4)换元法:即运用新元代换,将所给函数化成值域易确定的函数,从而求得原函数的值域.
点此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