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主题阅读——成长故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主题阅读——成长故事【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6 18:1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主题阅读——成长故事
班级: 姓名: 建议时间: 40分钟

一、将下列古诗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______________。
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
(2)诗中描写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描写的是_______(季节)的景色。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了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二、读短文,完成练习。
志 向
李大钊还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讲过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事情。当时八国联军的一部分队伍,曾经从乐亭县沿海登陆,到处杀人劫财,老百姓纷纷起来反抗。在那时,李大钊胸中就埋下了仇恨帝国主义,仇恨腐败的清政府的种子。随着他渐渐长大,当地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在他的心灵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一种救国救民的志向,一天天在他的心田里萌发。
在他读小学的时候,他的老师黄玉堂老先生给他讲太平天国的故事,他听得非常(入神 凝神)。黄老先生曾把他叫到自己的屋里,问他:“你听了太平天国的故事,有什么感想啊?”
李大钊抬起头,眼睛里好像喷着火苗一般,说:“我要学习洪秀全,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中国要富强,不受外国欺!”
后来,李大钊在天津法政学校读书,他的爱国思想进一步得到(增加 增长)。当时的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也有各种各样的志向。有的想做个名士,游山玩水,快活一生;有的想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的只想糊里糊涂混日子。
李大钊却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读书和研究政治理论方面。他胸怀大志,(寻求 寻找)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他和同学们在一起交谈,用自己的思想帮助和启发了一些同学。在当时那样的花花世界里,李大钊一尘不染,有好多人不理解,问他:“你这样用心读书,将来要干点什么呢?”他微微一笑,认真地说:“我只希望将来做一个对老百姓有用的人!活着,以自己的本领为民众做事;死后,一不要棺材,二不要埋在地下,只希望把我的尸体扔进大海里,喂肥鱼虾,供民众食用,也使人民得到我的一点好处。这就是我平生最大的志向!”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3分)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萌发”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尘不染”一般指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子是对李大钊的______和__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3分)
4.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三件事,请你读一读,填一填,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
①很小的时候,李大钊的心田里就萌发了一种救国救民的志向。
②读小学时,李大钊对老师说,要学习洪秀全,推翻腐败的清政府。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的志向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去实现自己的志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①白云间,一片孤城②万仞③山。
羌笛④何须⑤怨杨柳,春风不度⑥玉门关⑦。
【注释】①黄河远上: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指远望黄河的源头。②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城堡。③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④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⑤何须:何必。⑥不度:吹不到。 ⑦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译文】远远看去,黄河远上天际,一座孤城耸立在万仞高山脚下。何必用羌笛吹奏着哀怨的《折杨柳》?春风从来就吹不到玉门关一带。
1.【提取信息】读译文,完成练习。
(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 )(多选)
A.自下而上 B.由近及远 C.先中间再两边
(2)从诗的前两句中可知道作者所观察到的有( )(多选)
A.黄河 B.白云 C.水流声 D.孤城 E.万仞山
2.【展开想象】这首诗如同一幅画卷,画面的主体和背景分别是( )
A.黄河、白云 B.孤城、万仞山 C.羌笛、杨柳 D.杨柳、春风
3.【品读诗句】读诗句,做练习。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诗中赋予画面动感的字是“______”。
(2)“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塞苦寒,诗人对春天的到来非常期待。
B.边塞苦寒,诗人饱含着无限的思乡之情。
C.边塞风景雄壮,诗人对边塞风景充满了无限的赞美之情。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吃蝌蚪
小时候,田野就是我们的娱乐王国。大家时而采摘几束野花,时而捕捉几只蚂蚱,时而奔跑着追赶蝴蝶,时而静静地观看河中的蝌蚪……无聊的时候,玩玩“跳山羊”(一个人身体弯曲,其余人从他身上跳过去的游戏)、踢踢毽子、一起倒立在墙上……
但是只有我和少数几个伙伴不能倒立在墙上,大家都说我们的腰身太硬了。他们还在我们几个面前做空手下腰的表演。作为爱美、好胜心又强的女孩子,我们当然不愿服输。可是我们不管怎么努力,就是不能倒立也不能下腰。这时,不知是谁告诉了我们一个偏方:吃蝌蚪可以使腰身变柔软!
夏天,只要是浅浅的水沟,那里就必有密密麻麻的小蝌蚪。它的头部有豆粒那么大,一条尾巴约有一厘米,几乎和头部一样长,全身黑乎乎的,前行的时候,尾巴快速地摆动。当时由于年纪小,大家都没有把如此可爱活泼的蝌蚪和“呱呱”乱叫的丑陋的青蛙联系在一起。
大家跑到河边,有人抓起几只蝌蚪,说:“我之所以能倒立下腰,也是因为之前吃过蝌蚪。”他这么一说,大家深信不疑。为了使腰身变柔软,大家就一一捉蝌蚪,迅速吞了下去。我看着大家吃了下去,又看着手中活蹦乱跳的蝌蚪,就眼睛紧闭,心一横,嘴巴张开,一口吞了下去,舌头都没碰着它。
“这就对了,过几天你们就能下腰了。”那个同学接着说道。我们几个仍然深信不疑,还希望苦心不负。
之后,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当知道蝌蚪就是青蛙的幼子时,想起之前吃蝌蚪的事,我们不禁苦笑。对于吃蝌蚪使腰身变柔软的说法,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早已不攻自破。
1.【理解词语】在文中找出与下面句子意思相同的词语。
(1)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 )
(2)形容对事或人非常相信,没有半点儿怀疑。 ( )
2.【梳理情节】认真读文章,梳理文章的内容,再填一填。
文章主要记叙了“我”小时候和少数几个伙伴不能______________,原因是腰身________,后来有人告诉“我们”一个可以使腰身变柔软的偏方——________,于是,“我”和小伙伴们吃下了活蹦乱跳的________的可笑的事。
3.【品读句子】品析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做一做。
(1)小时候,田野就是我们的娱乐王国。大家时而采摘几束野花,时而捕捉几只蚂蚱,时而奔跑着追赶蝴蝶,时而静静地观看河中的蝌蚪……无聊的时候,玩玩“跳山羊”(一个人身体弯曲,其余人从他身上跳过去的游戏)、踢踢毽子、一起倒立在墙上……
①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吃蝌蚪的可笑的事,开头这段文字可以删除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段文字是围绕第( )句话来写的。
③仿写句子。
小时候,小区(操场、公园……)就是我们的娱乐王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看着大家吃了下去,又看着手中活蹦乱跳的蝌蚪,就眼睛紧闭,心一横,嘴巴张开,一口吞了下去,舌头都没碰着它。
把描写作者吃蝌蚪的动作的词语画上“______”,并说说作者当时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____”画出描写“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句子。你能根据“大不相同”想象这个地方之外是什么样的吗?请写一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中加点的“这个问题”指什么?用“  ”画出来。选文中把“这个问题”比作“________”,写出了周恩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下列选项中,对“中华不振”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当时中国很久都没有听到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了。
B.当时中国贫穷落后,中国人面对侵略者的暴行只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
C.当时中国人因为吃不饱,穿不暖,所以精神都萎靡不振。
参考答案
一、(1)唐 高适
(2)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冬天
(3)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1.凝神 增加 寻找
2.(1)李大钊在心中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
(2)环境非常清洁 李大钊内心纯洁、高尚,丝毫没有沾上坏习惯
3.语言 神态 对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十分憎恨、热爱祖国
4.③在天津法政学校读书时,李大钊胸怀大志,寻求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 李大钊小时候就萌发了一种救国救民的志向,读小学时,他对老师说要学习洪秀全,推翻腐败的清政府;后来在天津法政学校读书时,他胸怀大志,希望将来做一个对老百姓有用的人。
5.示例:我的志向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我要好好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做准备。
三、1.(1)AB (2)ABDE 2.B
3.(1)上 【解析】本题考查品析古诗中的字词的能力。“上”字写出了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像一条丝带飞上云端,具有动感。
(2)B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时,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由此可知诗句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四、1.(1)不攻自破 (2)深信不疑
2.倒立在墙上 太硬 吃蝌蚪 蝌蚪
3.(1)①不能。这一段文字描写了作者童年的快乐,为下文做了铺垫。
②1
③示例:大家时而玩捉迷藏,时而玩老鹰捉小鸡,时而玩“一二三木头人”……人少的时候,我们就玩滑滑梯、“跳房子”……大家每天都开心极了。
(2)闭 张 吞
作者当时很紧张、害怕,但是为了让腰身变柔软,又不得不强迫自己吃。
五、1.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示例:萧条的街道上,偶尔有几个穿着破旧衣服的中国百姓来往。他们脸色蜡黄,嘴唇毫无血色,看上去毫无生气。
3.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一团烈火 把祖国的安危、民族的希望放在心上,不找到解决的办法,他的内心难以平静
4.B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