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①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②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③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时空座标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薨,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各国征战不休,故被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一、列国纷争
分析春秋与战国有哪些明显的区别?
教材第10页历史纵横“华夏认同”材料与战国形势图有什么联系?
区别——春秋强国相继出现,战国强国同时存在;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比春秋时期的要少;战国时期修建了长城;从春秋到战国,靠近中原地区的北戎、赤狄等民族消失了。
少数民族减少——中原各国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周边少数民族认可先进的中原华夏文化,逐渐被同化,融入华夏族,这便是“华夏认同”。
二、华夏认同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指出三幅地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对于大中国的统一来说,历春秋战国550年,……到秦统一,“中国”不仅已入川,且越过长江而进至珠江流域。 ……总之,秦的大一统建筑在诸侯各自区域统一的基础之上,是没有疑问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秦朝形势图
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
二、华夏认同
春秋:尊王攘夷
战国:追求统一 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一、列国纷争
材料一:(前707年),王(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左传》
材料二: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战国策》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哪些制度逐渐崩溃?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本质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郑伯不朝——————分封制瓦解
上下失序——————宗法制、礼乐制瓦解
变化————————奴隶制度瓦解,社会秩序混乱;
公元前707年,郑庄公大败周桓王于繻葛,并射伤其肩膀……秦、虢等国侵夺王室的土地,使“王畿”的幅员由六百余里减为一二百里。王室经济日绌,不得不向诸侯“求金”。上述材料说明( )
A.郑国已经发展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霸主
B.周初形成的政治上的尊卑界限已经打破
C.周王室土地的缩小导致其生活入不敷出
D.诸侯商业发展的水平足以左右政治生活
7.“临菑(淄)甚富而实……临菑之途,车毂击,
人间摩,连衽成帷,举美成幕,挥汗成雨,家殷
人足,志高气扬。”上述材料是苏秦描绘的下列
战国时期示意图中 都城的经济繁荣景象。
A.① B.② C.③ D.④
①
②
③
④
据材料,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器)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
春秋牺尊
三、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表现:铁犁牛耕出现,水利兴修,工商业发展——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变;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被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取代
工商业:分工、货币、中心城市、富商
四、变法运动
李悝,客卿,因变法之功,在魏国拜相;
申不害,中山国人,因变法之功,在韩国拜相;
吴起,卫国人,因变法之功,楚国拜相。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 食货志》
回答:
秦国变法的国君是谁?结合所学回答为什么要变法?
材料中提到哪些变法措施?
材料反映变法效果的是哪句话?是什么意思?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 商君列传》
措 施 针对现实
富国之策
强兵之策
集权之策
废世卿世禄制
立军功爵制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分封,行县制
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
小家庭政策
户籍制,连坐法
铁犁牛耕
小农经济
兼并战争
趋向统一
制度瓦解
君臣易位
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商鞅变法为实现上述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奴隶制度
破 旧 立 新
措施 废井田 开阡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
废世卿世禄(破贵族政治) 废分封 立军功爵制(行官僚政治)
行县制、户籍制、连坐法
小家庭
实质
分封宗法体制废除
(废除奴隶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奠基
(确立封建制度)
从破旧、立新角度理解商鞅变法的措施。
(1)各国变法背景与目的
背景:春秋战国经济发展,地主阶级壮大
战国兼并战争剧烈;
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
(3)意义:
①特点:三最: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②国富兵强,为统一奠定基础
③推动建立君主专制政治体制;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
---各国变法推动社会制度变革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 商君列传》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遭到秦国守旧贵族极力反对的一项是( )
A.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 C.鼓励生产 D.奖励军功
150年后
130年后
10年后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秦俗日败。……其慈子耆利(贪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前206年)
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它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2000年后
五、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学术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诸侯纷争)各国争霸需要礼贤下士
引起
社会变革
政治
经济
(社会经济)士阶层崛起
文化
私学兴盛
根本原因: 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春秋时期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弟子所作《论语》收录了孔子思想及言论。
政治:仁(核心观念)
1、为政以德
2、恢复周礼
《尚书》等文献中谈天时几乎总是与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而孔子谈天时几乎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孔子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这说明孔子( )
A.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B.否定了天命的存在
C.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D.继承了商周的文化
教育
1、教学思想:“有教无类”
2、整理文献:《诗》《书》《礼》《易》《春秋》
3、《论语》:思想和言论的总结
下表内容是《史记·仲居弟子列传》和其他的有关史料中关于孔子学生的记载。由此可知,孔子主张(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为政以德 D.仁者爱人
道家创始人——老子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
哲学思想:
(1)核心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朴素辩证法:
①任何事物都有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矛盾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②任何事物都有互相转化(物极必反,柔能克刚)的两个方面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唯物史观
政治:
不满现实,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
孟子
(约前372年-前289年)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为新兴地主阶级提供理论。
荀子
(BC313年-BC238年)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使制梃以挞秦统楚之坚甲利兵矣……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他的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运用的基础。
阴阳家邹衍
荀子认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在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的行为时,需要对“礼”赋予“法”的刚性。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
A.礼法并重 B.兼爱尚贤 C.以法治国 D.以民为本
(1)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大解放的时期:
一、大动荡: (军事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二、大发展: (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
三、大变革: (政治上)为富国强兵,各国通过改革变法,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四、大解放: (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
小结
知识树
变
社会之变
应变之法
政治动荡
经济发展
各国之应对
各家之应对
百家争鸣
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
铁犁牛耕
工商业繁荣
变法运动
促 进
变革必要性
变革可能性
社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