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因之“旧疾”,又致“新患”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
重难点
教法
学法
与
教学
流程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立意
教学反思
说课流程
教学
目标
一、教材分析
两宋的政治军事
上承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混乱和分裂局面
承上
启下
下接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
辽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两宋的政治军事为民族交融,丰富华夏文明提供契机
文明史观角度看
《两宋的政治军事》是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内容
二、学情分析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对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和南宋与金的和战三个方面的内容有详细的叙述,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如何在此基础上拔高层次是关键。
知识背景
能力背景
《两宋的政治军事》一课知识点精简,但涉及面却非常广,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辨能力有限,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三、教学立意
1、主题
因之“旧疾”,又致“新患”
2、课程结构
——《两宋的政治军事》
一、忧患之因——陈年旧疾
二、防患之法——旧疾难除
三、愈疾之果——新患又至
四、内忧外患——变革图存
五、积重难返——南宋偏安
四、三维目标
知识
与
能力
了解北宋中央集权加强,认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了解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探究、归纳总结和历史思辨的能力。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军事,感受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兴起的原因和各民族融合的状况,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运用史料分析和分组讨论的方法,知道“旧疾”与“新患”所引起两宋的政治军事变化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两宋政治和军事的新变化
2、教学难点
两宋政治军事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六、教学教法与教学流程
教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
相互
补充
相互
配合
课堂导入
引入背景
突破重点
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
教学流程
学法: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民间俗语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 汪洙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时。 ——陈寅恪
课堂导入
陈桥兵变遗址
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一、忧患之因——陈年旧疾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政治 (削实权)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重文轻武
经济 (制钱谷) 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收大部分上交朝廷
军事 (收精兵)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 强干弱枝
二、防患之法——旧疾难除
2、加强各级机关的权力,使之相互牵制 中央 (三分相权) 行政 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
军政 枢密院:有调兵权不统兵
三衙:统兵但不调兵
财政 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地方 四监司 平行的路级机构,从各方面监控各州
通判 州一级增设,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崇文抑武的方针 罢免宿将兵权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 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故事发生在建隆二年,赵匡胤宴请石守信和高怀德等禁军的高级将领,并在酒席上威逼利诱地说了一番话,唬得石守信等人第二天都纷纷称自己年老体弱,请求解除兵权、告老还乡。这个在酒宴上不动一兵一卒,轻易而和平地解除将领兵权的事情被称为“杯酒释兵权。”
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佑集》
利:政治: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活动一(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下列材料并,分析宋朝中央到地方政治体制改革产生的影响 。
材料一: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衣紫成林,州县之地广于前,而陛下之官五倍于旧。
——宋祁《上三冗三费疏》
弊:制度僵化;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三冗”,积贫(内),积弱(外)。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91万
126万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116万
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北宋中期财政状况表
三、愈疾之果——新患又至
边防危机: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
财政危机:冗兵+冗官=冗费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燕云十六州图
1、背景
四、内忧外患——变革图存
必要性
可能性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②宋神宗的支持。
③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改革精神。
北宋中期,由于“三冗”严重,导致北宋积贫积弱,加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严重,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2、王安石不凡的抱负(变法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3、主要内容
领域 措施 内容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
募役法 纳钱代役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保甲法、保马法等 3、影响
①积极影响: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②消极影响: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也引起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
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
逐渐走向衰亡。
遭到大官僚贵族和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启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对各阶层利益统筹兼顾。
活动二: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与下列漫画,谈谈你对改革成功与否的启示。
变法中执行不善,加重了人民负担
启示:改革者要注意改革的策略性,关注人民利益。
两位太后也跑来起哄
神宗后迫于压力罢免了王安石
宋神宗的动摇
启示:改革者要有坚定的改革决心、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五、积重难返——南宋偏安
1.南宋的建立
公元960年—1127年
公元1127年—1276年
2、靖康耻,武穆御金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
3、臣子恨,绍兴和议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宋辽和议
“岁币”
宋夏和议
“岁赐”
宋金和议
“岁贡”
有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课堂小结
两宋的军事和政治
北宋
南宋
制钱谷
削实权
收精兵
完善科举制
崇文抑武
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
偏安南方
与金战和
在统编历史新教材的基础上,如何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本课以“旧疾”与“新患”作为突破口,以史料为主,漫画和地图为辅,一步步有逻辑的予以展开,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注重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能力的落实。而本课知识点多而杂,教师又有教学任务和时间的限制,如何做到平衡学科素养与知识点的的落实,有待进一步优化。
七、教学反思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