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6 09:1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文科)试题
时间:100分钟
注意:本试题分为第Ⅰ部分(选择题)和第Ⅱ部分(非选择题),第Ⅰ部分(选择题)作答完成后用2B铅笔将答案填涂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第Ⅱ部分(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在答题纸相应位置。
第Ⅰ部分 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
1.商朝建立后把天命作为统治的重要依据,并认为天命永固,不可剥夺。周人灭商号称是“恭行天之罚”,并宣扬“德”是获取天命的依据。周人的做法(  )
A.揭示了古代社会兴衰规律 B.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要求 D.影响了后世王朝执政思想
2.老子主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孟子向滕文公宣讲:仁政应该从恢复西周井田制着手,因为井田制下人人都有一块份地,贫富分化不甚显著。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道家经济思想比儒家激进 B.和谐安定是重大社会关切
C.儒家民本思想植根于道家 D.道家和儒家治国理念趋同
3.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以随时上书弹劾监察官。这表明汉代(  )
A.监察体制完备具有独立性 B.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
C.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 D.监察体系具有多层次性
4.下表是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状况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至于长安宝货药肆,咸丰衍于南方之物” 唐·高彦休《阙史》
“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 北宋·李觏《寄上富枢密书》
“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舟车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十七” 北宋·沈括《扬州重修平山堂记》
A.长安地区物资严重缺乏 B.江淮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扬州成为最富庶的城市 D.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5.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混天说、混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朱熹开展这些研究的目的是(  )
A.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B.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
C.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D.建立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
6.《东坡志林》中有一则生动的事例:“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当时(  )
A.官方哲学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B.正统观念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
C.三国故事最受统治阶级的推崇 D.小说成为传播市民文化的载体
7.明末,王夫之指出:“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由此可知,王夫之主张(  )
A.历史研究应为现实服务 B.以史学研究取代儒家经学
C.全面如实记录历史事实 D.历史记录应关注底层群众
8.唐代的宫廷体育、美术与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狩猎、马球、舞马之术、武艺,到养生、下棋的体育运动,在皇帝的热衷下,全国上下掀起了热潮。结合上述材料,据《马球图》可以推知(  )
A.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 B.当时文人画已初步流行
C.唐王朝好勇斗狠的民风 D.北方文化性格引领潮流
9.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此推知,京剧在一定程度上(  )
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B.反映了农耕文明的衰落
C.取代了地方戏曲的地位 D.秉承了封建的正统观念
10.有学者研究指出,明清之际传教士来华时,并未全面地介绍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从伽利略到牛顿的科学体系,以及培根、笛卡尔的思想方法等均未能传入中国。而哥白尼的“日心说”也由于传教士的隐瞒,迟迟未能在中国得到介绍。由此可判断(  )
A.“中体西用” 意识浓厚 B.传教士传播西学的态度严谨
C.中国的科技领先于西方 D.传教士思想受神学观念束缚
11.中日甲午战争后,社会上出现了“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的沉痛认识。因此,“国”的概念广泛兴起,“国权”“国民”“国耻”“国教”等词汇成批地涌现,“中国”“中华”“华夏”等取代“大清”成为流行词。这说明甲午战争(  )
A.使民族国家意识大为增强 B.迫使清廷承认民族平等原则
C.使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 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12.五四运动之后出现许多以“平民”命名的中国社团,如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平民周刊社等;以“平民”命名的报刊也很多,如《平民教育》、《平民导报》等。这反映出(  )
A.新文化运动促使学术开始下移 B.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社会思潮
C.民众在救亡中的地位受到重视 D.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遭到摒弃
13.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于1948年出版,书中描写了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动初期的情况。小说通过描写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地改革运动,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不同阶级的精神状态。这表明(  )
A.作者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B.作者致力于农村题材创作
C.文学创作常常具有超前性 D.优秀作品体现真实的生活
14.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始独立举行成吉思汗祭祀典礼,“日寇逞兵,为祸中国。不分蒙汉,如出一辙。……艰苦奋斗,共产党人。煌煌纲领,救国救民。”祭祀典礼还包括黄帝,延续数年,成为新的革命礼仪传统。举行祭祀典礼意在(  )
A.增强领导革命的正统性 B.调整新民主主义政策
C.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抨击国民党一党独裁
15.1980年,国家统配、部管的物资品种达837种,其中国家统配256种,1987年分别为581种和26种,一些重要原材料由国家统配部分,如钢材由74.3%降到47.1%,煤炭由57.9%降到47.2%,木材由80.9%降到27.6%,水泥由35%降到15.6%。据此可知,当时(  )
A.建立市场经济是改革必然 B.生产资料流通渠道多元化
C.工业结构呈持续优化之势 D.人们消费需求量快速扩张
16.中共八大后,一些“地下工厂”“地下商店”纷纷出现,对此,毛泽东指出:“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毛泽东旨在(  )
A.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展 B.加速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C.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D.反思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7.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态是激情有余,理性欠熟;民主“发达”,法律萎缩。布赖斯理对古希腊城邦的民主状态曾评论道:“他们(人民)作为专制统治者进行统治,不能容忍各种束缚,甚至不能容忍他们通过法律加给自己的束缚。这就证明了一个箴言:没有人能出类拔萃到被授予绝对权力的程度。”这表明古希腊民主政治(  )
A.充分保障了人民的自由 B.制度设计缺乏理性思考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治理 D.法律制定服从公民意志
18.希腊悲剧作家的笔下,命运是核心主题。无论是传说中的英雄,还是世俗的凡人,面对命运的不公,都是勇于抗争而非盲目顺从,如巫女美地亚因命运被喜新厌旧的丈夫遗弃,她不甘屈辱,奋起对丈夫进行了惨烈的报复。这体现出古希腊(  )
A.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B.人文主义思想植根于文化传统
C.社会不公影响了悲剧创作 D.文学创作渗透进取的理性精神
19.18世纪下半期,巴黎三分之二的房屋开始有了孩子单独的卧室,七分之一的房屋有专用的餐厅;1789年,法国革命政府终止了各种形式的司法酷刑;1792年,法国首次采用断头台,减少罪犯痛苦,因为即使死刑犯“亦是血肉之躯”。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
A.人文主义深入到家庭内部 B.思想解放影响社会关系
C.革命体现启蒙思想的原则 D.民主政治得到快速发展
20.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有人直言不讳自己是自由思想家,但死亡迫临时会与教会和解;大多数学者虽痛感教皇的罪恶,但还是乐于接受教皇的聘用。这些现象说明(  )
A.文艺复兴的发展依赖神权庇佑 B.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尚未成熟
C.文艺复兴时学者缺乏虔诚信仰 D.当时知识分子尚未真正觉醒
21.1795年,英国首相皮特在议会上提出废除《居住法》,他认为“居住法阻碍了工人到他可以根据最有利的条件出卖其劳动力的市场上去,同时也阻碍了资本家雇佣那些为他所投的资本带来最高报酬的能干人”。此后《居住法》的限制逐步取消。这一举措(  )
A.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B.引发了英国人口的过度增长
C.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D.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
22.马克思和恩格斯吃惊地发现,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在曼彻斯特的一个纺织厂区里,每到星期天就有3000多个工人集体坐在路边谈论政治、社会和文化。这是很震撼的场景。工人们把宗教歌曲或赞美诗改为世俗歌曲,唱出他们希望联合力量改变社会现状的心声。这反映出(  )
A.工人意识到自身困境的根源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C.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理论指导 D.工人阶级渴望建立自己的政党
23.1953年9月,苏共中央决定,将义务交售的畜禽产品的采购价提高6.4倍,奶类产品提高1倍,土豆提高1.5倍。1954年6月,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这些措施旨在(  )
A.加强对重工业的投资 B.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实行“新经济政策”
24.20世纪80年代, 欧美一些学者提倡在历史教学中以“世界史”取代旧有的以民族国家和欧洲历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史”,力图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避免简单地拼合。该观点的提出是基于(  )
A.欧洲国际影响力的持续下降 B.美苏两极格局趋向瓦解
C.世界文明交往与互动的深入 D.全球化弱化了国家意识
第Ⅱ部分 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城邦时期,古希腊人在自然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将自然界物质作为整体的生态意识;城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追求,使得城邦时期的古希腊人形成了合理利用与改造自然界以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态意识;随着古希腊人对自然界研究的深入,他们还认为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是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城邦时期的古希腊人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因为受到宗教、哲学以及对经济发展追求的影响,形成了敬畏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界和始终以人为中心的特点。
——摘编自汪烽《城邦时期古希腊人的生态意识研究》
材料二
西汉儒家秉承先秦儒家“民本”“农本”“节用”“尚礼”等思想,如荀子思想被董仲舒吸收并加以发扬光大,他把天、地、人看作是合为一体的有机整体,形成了“天地人一体说”,确立了中国古代早期的生态系统论认识。这对生态保护而言,利大于弊。西汉儒家在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用之有度,取之有时”的思想,在注意到开发资源可能导致生态灾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选择和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感恩等方面,对前人有所超越。但西汉盛行的“灾异说”把生态灾异政治化,使之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误导了人们对生态灾异真正原因的探求,影响了生态科学的发展。
——摘编自赵杏根《西汉儒家生态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城邦时期古希腊人的生态意识的特点及其成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汉生态思想做简要评价。(6分)
26.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狄德罗是法国18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最大成就是主编了《百科全书》。为了完成《百科全书》,狄德罗把法国最优秀的100余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以及工程师、航海家、军事专家和医生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反对封建专制、天主教会,以传授新知识和宣传理性主义为己任的百科全书派,从1751年《百科全书》第一卷的出版至1772年,共出版了28卷,此书概括了启蒙运动的精神,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学术水平。该书问世后共出了七版,其中第一版就轻松售出了4000册。百科全书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在18世纪后期,百科全书派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此书概括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精神。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
材料二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13年编成。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全编收书3500多种、7.9万多卷,总量达9.9亿字,主要囊括了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此书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但是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其中科学技术的作品也寥寥无几,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在中法两国社会发展中的影响。(10分)
27.(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理大发现开启了新旧大陆间大交流。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除看不见的麻风、天花、伤寒等病毒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玉米到马铃薯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
——摘编自艾弗瑞·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材料二
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大科学”。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大科学”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
——摘编自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及其影响。(8分)
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D C B A D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A A B A B D B B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D C C C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
(1)特点:整体生态观;敬畏自然;以人为中心;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利用与改造自然。(3分,答出三点即可)成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哲学及宗教的影响;人文精神的发展;城邦制度的保障。(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评价: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时的生态环境;(4分,答出两点即可)西汉儒家生态观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不利于生态科学的发展。(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
26.【答案】
(1)不同:主导力量不同:《百科全书》由民间学者主导;《四库全书》由政府主导。
目的不同:《百科全书》宣传启蒙思想;《四库全书》则服务于专制统治。
参与者不同:《百科全书》由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参与,《四库全书》则是官僚阶层。
内容选择不同:《百科全书》融入科学与民主的新成果涉及各个学科,侧重当时的一切科学成就;《四库全书》则是对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总结,主要是社会科学。(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2)影响:《百科全书》:全面批判了封建意识形态,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思想主张;提倡科学技术,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使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每点2分,2点4分,任答3点共5分)《四库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对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思想上强化了专制统治。(每点2分,任答3点共5分)
27.【答案】
参考示例1:
论题: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传播改善了人类的食物结构。(2分)
阐释:新航路的开辟,推进世界范围内的物种交流;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播至欧洲、亚洲等世界各地区;丰富了农作物品种,改善了人类食物结构;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6分,阐释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总结:
参考示例2:
论题:欧洲殖民扩张给美洲带来了深重灾难。(2分)
阐释: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积极在美洲拓展殖民地,掠夺财物,屠杀印第安人;期间把欧洲的麻风、天花、伤寒等病毒也传到美洲,导致大量印第安人因缺乏免疫能力而大面积死亡;给美洲社会、经济、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美洲带来了深重灾难;导致原有社会的解体;欧洲殖民者迅速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6分,阐释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参考示例3:
论题:殖民者在美洲的扩张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进程。(2分)
阐释: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积极在美洲拓展殖民地;屠杀印第安人,从事血腥的奴隶贸易;进行直接的劫掠,获取大量金银财宝;掠夺棉花等原材料,建立奴隶制种植园;大大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进程。(6分,阐释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参考示例4:
论题:欧洲殖民侵略给美洲带来了灾难的同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2分)
阐释:略
28.【答案】
(1)特点:①科学与生产直接结合;②科学研究集体化;③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大量创办;④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提高。(一点2分,任意三点5分)
(2)变化:①19世纪晚期,企业逐步取代个人成为科研主体。②二战后科研主体由企业上升到国家层面。(2分)
影响:①推动了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②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推动了一系列重大领域的突破;④导致了美苏实力的增强,强化了美苏争霸的格局。(任意一点2分,答对三点及以上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