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6 09:1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本单元课标 2.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⑴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⑵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⑶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⑷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要点 学纲 学习重点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参见表1) (一)远古时期的渔猎采集 (二)原始农(牧)业的出现 1.条件;  2.概况;  3.历史意义 1.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的演进及意义; 2.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特别是中国的农业发展成就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参见表2) (一)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二)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 (三)古希腊罗马 (四)古代美洲
三、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一)私有制的产生 (二)社会分化与阶级产生 (三)国家的诞生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表1)
重要角度 远古时期(旧石器时代) 人类文明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
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 渔猎采集 原始农(牧)业
社会 生产 生产工具 制作木、石、骨、蚌工具 使用磨制石器、制作和使用陶器等
主要生产 采集和渔猎 原始农耕(农业):培育和种植作物;原始畜牧:驯化和饲养家畜
社会生活 ⑴人们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 ⑵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⑶女性地位较高: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食物,为群居的人们提供大部分食物 ⑴人类的食物供应增加,人类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人口增长得以加速; ⑵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⑶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
[思考点1]试分析原始农牧业出现的条件及其意义。
条件: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们逐渐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知识,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意义:⑴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⑵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⑶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迁徙→定居)和生产方式(采集渔猎→农耕和畜牧)的变化;
⑷农业的出现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⑸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第一,推动了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推动了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等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
[思考点2]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物质生活与人口繁殖、居住条件、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思考点3]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推测,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以后,即从公元前9 000年到公元前3 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
请分析进入农业社会后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大幅度提高的原因。
原因:⑴原始农牧业出现后,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⑵进入原始农业社会后,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人类的生存和繁殖条件进一步改善。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表2)
地域 食物生产 生产关系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
两河流域 种植大麦和小麦 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在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拥有许多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尼罗河流域 在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中国黄河 长江流域 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饲养猪和狗 ⑴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⑵战国以后,随着铁器牛耕的应用,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古希腊 ⑴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⑵各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⑴在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⑵斯巴达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成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
古罗马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古罗马在很长时间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古代美洲 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
[史料阅读解析1]
材料: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朝时大都市近郊多有大面积菜圃,经营菜圃者的经济收益也较高:“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畦姜韭,此其人与千户侯等。”《博物志》记载,“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知道秦汉时期栽培的蔬菜有哪些种类?材料还反映了哪些重要历史信息?
秦汉时期的蔬菜种类主要有:原产中国的葵(冬寒菜)、白菜、芥菜、荠菜、韭(韭黄)、菽(大豆)、萝卜、蔓菁(大头菜)、姜、葱、藿等,从西域传入的胡瓜(黄瓜)、胡葱、胡椒、胡萝卜、大蒜、元荽等。
重要信息:①城市人口增多,人们对蔬菜需求量大;②蔬菜种植规模大,出现了商品性生产;③种植蔬菜能致富;④中外经济(物种)文化交流等。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1.(私有制产生)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出现剩余→氏族部落首领利用特权,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私有制产生。
2.(社会分化与阶级产生)⑴私有财产出现→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产生了富人和穷人);⑵在氏族部落对外战争中,军事首领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将战俘变成奴隶→在氏族社会中出现自由人和奴隶的差别;⑶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
3.(国家的诞生)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
[史料阅读解析2]
材料: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制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私有制、阶级产生的原因。
原因: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②氏族部落首领利用特权,将剩余产品(一些集体财物)变为私有财产;③氏族部落军事首领为占有更多剩余产品,将战俘变成奴隶,形成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④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⑤新的社会分工,产生新的阶级划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私有制、阶级产生的影响。
影响:①使“共产制家庭公社”和“土地的共同耕作”走向瓦解;②公社共同耕作的土地向私有制财产过渡;③为了维护私有制财产和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社会强制机关——国家产生了。
1.(2018·天津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⑴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6分)
概况: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4分)
外来因素: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分)
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⑵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2分)
原因: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3分)②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2分)
表现: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2分)
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⑶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
两面性表现: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原因: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②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③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