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2) 教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3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2) 教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25 20:0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构成物质的微粒(II)——原子和离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理解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3.通过对氯化钠的生成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离子的形成。
4.了解离子的概念和书写规则,学会正确书写离子符号。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化学反应的实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离子的正确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离子符号的含义,物质与构成粒子的判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从微观的角度来探究物质的构成。物质可以由分子构成,如H2O,也可以由原子直接构成,如Fe。那么像NaCl这样的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就是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新课讲解
[设问]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原子的结构,知道它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那么核外电子到底是怎样在核外运动的呢?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讲解]核外电子运动虽然不像汽车、火车一样有自己的运动路线,但也有自己的运动特点: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科学家形象地将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思考]同学们思考一下,所有的电子是不是在同一层电子层上运动呢?
[讲解]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它们在不同的电子层运动,并且电子层最少为1层,最多不得超过7层,每个电子层上的电子也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最外层的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1层的不得超过2个)。
[过渡]根据对电子的这些了解,我们就可以用图形把它表示出来。
[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原子 8个(He为2个) 不易得失 相对稳定
金属原子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原子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原子的化学性质与什么有关呢?
[过渡]当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时,会怎样呢?这样就形成了离子。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离子
[导入]生物化学分析得知,人体体液中含有许多离子,其中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等的比例与海水中这些离子的比例接近。这个事实证明,原始海洋是生命起源的场所。那么离子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探究离子的形成
[实验]把装满氯气的集气瓶倒扣于加热至熔化的金属钠上,观察现象。
[现象]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大量的烟。
[微观解释]①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倾向于失去1个电子,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稳定结构而变为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Na+);②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倾向于得到1个电子,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稳定结构而变为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Cl-)。
[设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离子符号与原子符号有什么区别吗?
[讲解]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用正、负号表示离子的电性,用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先写数字后写正、负号。当数字为“1”时,“1”省略不写。例如,Na+、Cl-、Mg2+、S2-等。
[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原子的结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的电子数目,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构成物质的粒子除原子、分子之外,还有离子。离子是由于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
板书设计
2.3构成物质的微粒(II)原子和离子
第二课时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
2.电子的分层排布:最少为1层,最多为7层。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1层的不超过2个)。
4.原子结构示意图。
二、离子的形成
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
2.分类:(1)带正电荷的原子叫阳离子。(2)带负电荷的原子叫阴离子。
3.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