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茅盾
白杨礼赞
茅盾先生写过一首诗《题白杨图》“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这首诗是赞美白杨树的,我们的文学家在另一篇散文中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笔名趣事
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写 作 背 景
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这一年,茅盾应朱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他耳闻目睹延安抗日军民的生活和革命精神,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当他在西北高原上看到 “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时,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感情的寄托,对白杨产生了特殊的情感。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白杨礼赞》应运而生。
大毡子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虬枝
婆娑 楠木 秀颀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纵横决荡
yín
qí
pósūo
ké
qiú
dǐ
dài
zǎi
zhān
yān
nán
qián
yì
liàn
héng
刹那 参天 晕圈 倔强
chà
cān
yùn
juéjiàng
白杨礼赞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标题的作用
点明写作对象,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点名抒情线索,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暗喻,勾画出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画,点名白杨树的生存环境。
反衬、欲扬先抑,由“雄壮”、“伟大”引起的兴奋和热烈的感叹,转向倦怠、低沉的“单调”,构成了欲扬先抑中的“抑”,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
黄土高原
雄壮、伟大
正衬
单调
反衬
白杨树不平凡
黄绿错综的大毡子
生长环境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从从黄土高原写起?
①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②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揭示了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为全文作铺垫。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比喻,作者由景及树,将黄土高原推后至背景位置,将白杨树引到读者面前,展开联想,将傲然耸立的白杨树比喻成哨兵,形象生动,为下面的联想埋下伏笔。
内容上点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以极普通来反衬白杨树的伟大,寓伟大于平凡之中;结构上承上启下,为下文歌颂北方军民埋下伏笔。
总写特点
外形特点
内在气质
本段通过白杨树的哪几个方面的刻画描绘了白杨树的品质。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 (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 (质朴)
外部形象
倔强挺立
不屈不挠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欲扬先抑,两个否定,一个假设,似乎在否定白杨树的美,实际上突出了白杨树的高贵。
反问、排比、象征
作者用白杨树象征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白杨树象征着北方、抗日军民、民族精神。作用: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抗日军民、民族精神联系起来,讴歌了广大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对比、首尾呼应,将“贵族化”的楠木与“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表达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与热爱,神话了主题。
轻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
第1段: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首尾照应
作者几次说到“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是不是有些重复?
不重复,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这样一条线所将对高原景色的描写、对白杨树形象的刻画、对象征意义的揭示结合在一起,使得本文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是为了赞美像白杨树那样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北方的农民和敌后的哨兵。
运用的是象征的写法。
抗日军民
层
层
深
入
树(本体) —人(象征体)
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
坚强不屈 —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精神和意志
北方的农民
象征
象征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奥运五环的颜色就带有象征意义——顾拜旦阐述了这面会旗的象征意义:“蓝、黄、黑、绿、红五环代表以奥林匹克精神参赛的五大洲。此外,这6种颜色(包括白的底色)毫无例外地包含了世界各国的国旗颜色。黄色和蓝色代表瑞典,蓝色和白色代表希腊、法国,英国、美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匈牙利的三色尽在其中;黄色和红色代表西班牙,巴西、澳大利亚、日本、中国的颜色也包括在其中。它显然是一种国际性的标志。”
象征这个表现方法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把作家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一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白杨礼赞》属于后者。这方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我们今天运用象征的写法一般说是属于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文学教育效果。
思考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精神?
梅花
蜡烛
太阳
翠竹
鹰
荷花
孔雀
热水瓶
楠木
落叶
白 杨 礼 赞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生长环境:黄土高原——
无边无垠(广阔)
坦荡如砥(平坦)
黄绿错综(美丽)
外部形象:
干——
笔直向上
枝叶—
向上,不斜生倒垂
皮——
光滑,有银色晕圈
紧密团结
努力向上
参天耸立
内在精神:
倔强
不折不挠
可贵
树中的伟丈夫,质朴,严肃,坚强不屈。
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象征了守卫家乡的哨兵
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
联想,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高声赞美白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