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7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7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5 22:2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第一单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0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香港
维多利亚港夜景
鸟瞰香港夜景
香港码头香港码头
香港红勘体育馆
星光大道
李小龙
星光大道
香港迪斯尼乐园
素养目标
1.了解文体特征,把握新闻的特点。
2.体会文中重要的时间、场景的转换,及其效果。
3.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文体知识
含义
新闻,也叫消息,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
文体知识
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
狭义而言,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让别人了解。
用事实说话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文体知识
结构
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
何时(when) 何地 (where)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因(why) 何果(how)-----“5W+1H”
新闻标题(消息),它是用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主标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主标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引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前,主要作用是引出主标题。文字较短,不超过一行。常见的有三种方式:①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 原因、气氛、方法等引出主题。②直接叙述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来引出主标题;③提出疑问和发表议论引出主标题,不写新闻事实。
  副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些补充和解释。解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标题不写事实,只提出一种论断或疑问,标题所准备的新闻事实,全部写在副标题中。另一类是,主标题已承担一部分叙事的任务,副标题所作的解释,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灵活。补充也有两种:一是补充主标题以外的次要事实;二是对主标题所写事实的续报 。
  导语,就是消息的开头。形式上为消息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 。一般为简明扼要地概括一下新闻事实或点出消息中的新闻事实、目的和结论,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诱导读者进一步看下面的具体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是其特点。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是导语的具体化。主体部分围绕所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新闻的主体部分自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经过、结果) 、原因五要素。其在事件的叙述中,有时还插入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其他相关内容。压缩主体时,自然要删去那些插叙、补叙部分的背景材料及其他相关内容。
  结语(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一般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它用于提示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也可以用激励启发性的语言给人希望,发人深思,催人振作,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除基本要素“人物” “事件”外,其他要素往往不必出现。
  背景(根据需要交代)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文体知识
写法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新闻
写作形式
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折衷式、平铺直叙式
文体知识
倒金字塔式
这种写作方式是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这种模式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提要的方式呈现新闻的最前端,有助于受众快速了解新闻重点。由于该模式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所以成为媒体应用最为普遍的形式。
新闻
文体知识
正金字塔式
这种写作方式是以时间发生顺序作为行文结构的写作方式,刚好与倒金字塔式相反,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一般多用于特写。
新闻
文体知识
折衷式
折衷式又叫新华体,这种写作方式将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两者进行了折衷,新闻中最重要的讯息仍然在导言中呈现,接下来则依照新闻的时间性或逻辑性叙述。
平铺直叙式
此种写作方式就是注重行文的起、承、转、合,力求文字的流畅精准,此种写作方式反而适合组织在发表声明时使用。
新闻
反思历史(二)闻一多“七子之歌”
香 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啊,我身份虽微,地位显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骨肉,咽着我的的脂膏
母亲啊,我哭泣号淘,呼你不应
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澳 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可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我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地图
香港问题的由来
了解背景
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件。
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从而占领香港全境。
了解背景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是实行“一国两制”。
激趣导入
观看《1997年香港回归中英防务交接仪式 》纪录片片段。
了解“不列颠尼亚”号
不列颠尼亚号,1953年4月16日由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主持下水礼,1954年1月11日首航。是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1953年至1997年间服役。
时间轴:
1953年4月16日由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主持下水礼。
1954年1月11日首航。
1981年,查尔斯王子与黛安娜王妃大婚时,以不列颠尼亚号作渡蜜月。
了解“不列颠尼亚”号
1986年,南也门发生暴乱冲突,并爆发大规模内战。在亚丁的外国侨民和外交官(其中包括中国外交官)纷纷撤退到港口。但到了港口之后,他们失望地发现港内的船只都已经为了逃避战火而驶出了港口。英国政府通知正在附近的不列颠尼亚号前往亚丁港救援各国的难民。难民被用汽艇接到船上,然后将其运送到吉布提。按照皇家海军的规定,在战时,不列颠尼亚号自动成为皇家海军的医院船。但是这次是属于也门的内战。最后不列颠尼亚号一共从亚丁救出了10687名外国难民和外交人员,包括中国驻也门的外交官。
了解“不列颠尼亚”号
1997年7月1日不列颠尼亚号参加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1997年11月在普利茅斯港退役。退役后现在停泊在爱丁堡对外开放参观。
知人论世
01
了解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写作背景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由此写了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这篇新闻特写,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紫荆花(jīng) 掩映(yǎn)
世人瞩目(zhǔ)
预习检查
2.解释词语
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
陈迹:过去的事情或者事物。
掩映:彼此遮掩,互相映照、衬托。
初读课文
【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明确本文的写作结构和顺序。
本文采用倒金字塔式与正金字塔式相结合的结构,即倒叙和顺序相结合的方式,先说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后,“不列颠尼亚”号驶离港口,下文再接着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重要场景。
初读课文
【思考2】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导语(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
第二部分:主体(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第三部分: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问题探究
【思考1】通读全文后,说说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1)标题采用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2)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3)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向他们告别;深层含意是“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游轮,它的离开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是向被殖民的历史告别,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2】导语部分主要是介绍了什么?
导语部分点名了主要事件,即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3】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在这10个段中,主要写了些什么事件?它们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时间 主要事件
4时30分
4时40分
6时15分
7时45分
子夜时分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
港督府
第二场景: 6月30日下午6时15分至7点4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五、六、七自然段)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第三场景:七月一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8——9段)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4】这些时间精确到几时几分,且衔接非常紧密,就像照相机连拍一样,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增强所记录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可信度。
②体现了盼望回归的激动和急切心情。
③体现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的来之不易和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作者选用这四个场景有何深刻意义?
意义: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国 旗
(三次降旗、一次升旗)
文章中一共写了三次降旗,找出并分析一下这三次降旗分别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次降旗是末代港督离任的降旗仪式,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港督旗帜,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不由港督来管治。
第二次降旗是当天香港岛的每天一次的降旗。标志着被英国管治了150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标志着英国结束了对香港的管治,标志着中国从此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但又是在蒙蒙细雨中?

“蒙蒙细雨”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陨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问题探究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1)第3段: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2)第4段: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3)第7段: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
(4)第11段: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作用:
1、背景材料顺序清晰。现实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场景,他们凭借现实场景串联在一起,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2、历史背景烘托现实场景,深化文章主旨。对历史背景的 介绍,暗示了当时中国国力的弱小,将历史与现实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体现了中国国力的增强。
3、背景材料的插入,让历史与现实以镜头交错的方式出现,让现实场景有了历史的纵深感,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5】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等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港督府的外观。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不仅见证了那段历史,时时警醒国人,而且演绎了今天国家的尊严,彰显了民族的复兴。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5】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2.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的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作者郑重地记录下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香港升起的时刻,含蓄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预示着香港美好的明天开始了。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5】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3.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5】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英帝国靠着坚船利炮,在鸦片战争中“从海上来”,通过《南京条约》占领了香港,对香港开始了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统治。而今不得不离开,退路也只是海路。来时是那样的不可一世、趾高气昂;走时又是那样的沮丧前后对比含义深刻。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6】探析背景,挖掘深意
1.作者客观报道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对香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有所记述。作者选取了哪几件
①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③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 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2.为什么单单选取这三件呢
港督府:港督府意味着什么 是英国在香港的最高统治机构,进一步说明英国理所当然的占领。从“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可以看出他们企图永远统治下去,但到现在,也不得不灰溜溜地离开,对比中暗含对英国殖民者的讽刺,更能体现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军营:军队象征一个国家的主权。156年前,在这里丧失了主权,而且英国殖民者一直希望在港能保留驻军权。早在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时,坚持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提出如果中国同意英国一九九七年后继续管治香港,英国可以考虑中国提出的主权要求。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对撒切尔夫人说:“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这个问题不容讨论。”而现在米字旗在当年升起旗帜的地方降下,象征着主权终于回收。体现一种民族自豪感。
第一次升旗:清楚的记录第一次升旗事件,代表这从那一刻起,中国人就时时刻刻记录这这笔屈辱的历史,盼望这香港的回归,永远不会忘记。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7】概括文本的艺术特色
(一)情景交融,叙事真挚
这篇报道,首先是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将叙事和说理巧妙地连在了一起。中英政权交接的短短的这十几个小时被赋予了极不寻常的内涵。十几个小时,尚且够不上中华文明史的一瞬,但对于新闻叙事者来说,有多少纷至沓来的宏大场景需要记录,又有多少昂扬的民族情怀和个人情感需要抒发。记者正是以其特有的情怀来刻画这些场景的。
(二)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揭示真理
本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特点,是记者将大量的历史背景材料和新闻现场气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短短一篇新闻报道有了难得的历史纵深感。
(三)追求结构上的完美
本文采用倒金字塔与非倒金字塔的结合结构,有利于重大新闻故事的总体概述和局部展开。
明晰主旨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英国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准确地描绘了香港回归的难忘时刻,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
【技法指导】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
【任务活动】找出本文融合在现实场景中的背景材料,并总结这样写的好处。
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
第一处: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第二处: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
“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
第三处: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
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第四处: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
第五处: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第六处: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
“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
好处:背景材料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每一项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向的现实意义。作者没有直接说出仪式的历史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历史和现实镜头交错出现,不仅使现实场景有画面感、历史纵深感、厚重感、丰富度,还加强了表现主题的力度——英对香港156年的统治的结束。
剪辑了四个有关国旗的镜头
讨论鉴赏、品味精彩
作用:典型镜头剪辑、交错,既保持了事件的完整性,还有重要突出点。还层层深入的表现主题——英对香港156年的统治的结束。
镜头交错展现主旨——典型镜头运用
三次降旗、一次升旗
一条时间线索贯穿全文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讨论鉴赏、品味精彩
情感表达——隐深情于沉着冷静之中
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讨论鉴赏、品味精彩
3、“最后”一词的多次出现。
明确: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4、“日落仪式”一词的出现。
殖民地人类命运改变的自豪感。
总之,隐深情于字里行间,文章有风度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第三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