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课标解读:
(1)行为动词是“比较”和“初步学会”,在认知水平上属于简单分析和领会运用层次。
解读“比较”,用什么来比较?这个行为动词没有明确的行为条件。应该是用交通线路分布图(铁路干线图、公路干线图等)比较不同交通方式线路的分布特点,用数据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运费、运量等特点。
“比较”的过程可以结合不同交通方式选择的生活情景,既能加深学生对交通方式特点的理解,同时也能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交通方式。
解读“初步学会”,初步一词说明对学生的运用水平要求不高,因为实际生活中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学生本节课应该要掌握单一条件下交通方式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设计交通线路和不同交通方式的转换。
认知内容是“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包括了交通线路分布的特点和运费运量等特点,学生抓住交通方式的“网络”分布特征,不必太纠结于“线”和“点”,在运费运量等方面的比较上抓住每种交通方式最重要的特点进行比较即可,不需要面面俱到。
教材分析
(1) 《交通运输业》一节可以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讲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四通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第二课时讲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第二课时中关于交通运输方式线路的分布特点可以放到第一课时,在学习铁路干线的分布特点后继续学习其他交通方式线路的分布。这样知识内容更加集中,而且第一课时交通运输网的分布为第二课时交通运输方式选择铺垫了基础。
(2)本课时的教材内容上通过正文介绍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通过四个阅读补充了高铁、公路、水路和管道的特点和发展,通过公路干线分布图和内河航线、主要港口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公路和水路的分布和发展。如上面(1)所说,我将交通线路分布特点放到了第一课时讲授,所以本课时只需要引导学生比较交通方式在运费运量等方面的特点,但是教材没有提供数据素材,也没有情景素材,教师需要补充。
对于交通方式的选择,教材只在最后一句正文中简明扼要地提及,但是通过活动第4题和第5题进行补充,第4题是单一条件下进行交通方式的选择,第二个活动是设计路线图和选择交通方式,难度有递进,但是两个活动都存在运输地点学生不知道,不熟悉的问题,问题设计不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进行修改。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关于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生活情景中让学生比较交通方式的特点,初步了解交通方式选择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总结出选择交通方式的基本方法。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学习过程,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另外授课班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读地图、读材料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能够满足本课学习能力的要求。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从运量、运价、运速等方面来比较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
学生通过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活动,初步学会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基本方法。
重难点
重点: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难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播放人在囧途预告片 观看视频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新课学习:比较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提问:两人从石家庄到长沙,可以选择什么交通方式 (1)根据学生的回答,区分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2)给学生提供地图和运费和运速等数据(3)在学生比较公路航空和铁路特点基础上,给出两人出发的时间:大年二十八上午 思考回答利用老师提供的地图运费和运速等数据比较公路航空和铁路的特点 在生活情景中比较运输方式的特点,学生兴趣更浓厚,理解更深刻交通方式的转换中,认识
播放两人乘坐飞机的电影片段提问:因为长沙机场大雪,飞机返回石家庄,这说明航空运输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视频,思考回答
提问:回到石家庄,再次出发,他们可以选择什么交通方式 播放火车电影片段提问:与航空运输相比较,铁路运输的运载量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
提问:因为铁路遇塌方,他们只能再次更换交通方式,此时他们已经来到湖北广水,距离长沙不到五百公里,他们可以选择 播放他们乘坐汽车的电影片段提问:(1)公路运输的运量和铁路运输相比,如何 (2)铁路遇到塌方,只能停车,公路遇到堵车,有时候可以绕路而行.,这说明公路运输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
提问:(1)他们乘坐汽车,来到湖北武汉,为了过长江,他们选择了水路运输,为什么已开始从石家庄出发,他们没有选择谁路运输 (2)水路运输有运速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缺点,为什么这种方式仍没被淘汰呢 学生根据内河航线和主要港口图回答学生结合老师给的数据分析水路运输的优点
出示管道运输的图片和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线路图,讲授管道运输的特点 学生看图回答
出示表格 学生根据表格比较总结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归纳总结
新课学习:初步学会选择交通方式 出示信封任务点评学生的小组讨论总结:只有当人们的运输需求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相吻合,才能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小组合作讨论,说出每一个运输任务情景,应该选择什么交通方式以及说明理由 在不同情景中学习交通方式的选择
作业设计
一年后,李成功和牛耿再次在飞机上相遇,他们都要去深圳出差。工作结束后两人还想一起在周边旅游一番,叙叙旧。他们计划游览:
深圳世界之窗 澳门大三巴牌坊 香港购物和维多利亚港 广州珠江夜游
请你完成下面的作业任务,为电影编写一年后的续集:
(1)在右边地图上画出一条到以上地点旅行的路线(注意,路线尽可能不要重复);
(2)写出每两个地点之间你选择的交通方式及理由。
我为他们设计的旅行路线及交通方式的选择
1.深圳— ,我选择的交通方式是: ,因为 。
2. — ,我选择的交通方式是: ,因为 。
3. — ,我选择的交通方式是: ,因为 。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本节课基本让学生掌握了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初步学会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重难点把握较准确,教学目标达成。
教师语言组织:本节课我讲的比较多,语言组织上较为啰嗦,较多重复学生的回答。在第一环节“人在囧途比特点中”,学生以回答为主,教师讲授过多,没有体现学生主体性。
师生互动:本节课学生可能因为公开课,比较紧张,拘束,回答不够踊跃。所以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进行评价,我还要再做尝试和思考。在日常教学中也应该更多鼓励培养学生回答、参与课堂。
教学严谨性:本节课我出现一些不科学的表达,例如深圳居民使用的天然气主要来自于新疆,这是不对的,深圳的天然气也有很多是澳大利亚等国家通过海运进口的。而且我国西气东输的产地不是只有新疆,还有四川、陕西等。所以备课备得不够详细,知识面不够广,课堂上就会出现知识性错误。
课堂突发情况:本节课两个环节的学生生成的回答和问题都有很多不确定性,发散性。教师没有办法对学生各种情况进行预设,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给出的答案如果和老师的预设有出入,老师就慌了手脚。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实用性:本节课用部分听课老师的评价,适合上公开课,适合我来上,但是常规课或者其他老师可能就上不出这个效果。也有听课老师说电影视频可能会冲淡主题,让学生关注电影忽略知识。确实如此,使用电影的方式,学生兴趣浓厚,而且这部电影和交通运输业结合紧密,但是课堂环节组织很考验教师的组织能力,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看电影的同时突出我要讲授的知识点,使得课堂的实用性增强,是我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学生活动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在第二部分6个信封中,1、2、3、5是根据老师和学生的真实情况创设的情景,6是根据新闻材料创设的,只有4是根据课本活动题来设计的。情景真实,学生愿意探究,而且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课堂知识解答。只有真实的情景,才不容易出现科学性错误,才能真正教给学生“生活中的地理”。
课后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创设的情景是《人在囧途》续集,与课堂前后呼应,旅行路线涉及的地点是我们深圳周边的城市,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就作业难度,是较课堂的信封活动有所提高,难度有梯度变化。从收回的作业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按照要求设计路线,并合理选择交通方式,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