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唐雎不辱使命
学习目标
了解《战国策》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课文。
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重点)
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难点)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重点)
第二课时
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品析文章语言特色,赏析其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检查背诵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探究,看看唐雎为什么能“不辱使命”。
研读赏析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第二部分(2、3):主体部分。写唐雎在秦庭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故事的结局。写秦王“色挠”屈服,长跪道歉;唐雎不辱使命,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结构图示
秦王
以五百里易安陵
(利诱之)
安陵君
愿终守之,弗敢易
(明辨之)
秦王
逆寡人、轻寡人
(盛气凌人)
唐雎
虽千里不易,岂直五百里
(从容答辩)
天子之怒
(武力恐吓)
布衣之怒
(针锋相对)
长跪而谢
(折服)
挺剑而起
(不辱使命)
开端:秦王想以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拒绝。
发展: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
高潮:秦王与唐雎争论“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唐雎挺剑而起。
结局:秦王屈服。
2.唐雎和秦王的斗争经过了三个回合。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第三回合
VS
秦王
唐雎
质问,威胁
立场严正,断然拒绝
怒气冲冲,武力恫吓
奋力反击,以死相拼
面露胆怯,长跪谢之
不辱使命
3.面对秦王的易地要求,比较唐雎的回答和安陵君的回答有何异同。
同
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
异
地点
人物
语气
一个在秦国,一个在安陵国。
一个面对的是秦王,一个面对的是使臣。
唐雎的语气比安陵君更坚定有力。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探究
1.秦王的语言,表现出他性格的多面性。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语言
性格
“其许寡人”“不听寡人”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逆寡人”“轻寡人”“秦灭韩亡魏”
“天子之怒……流血千里”
“布衣之怒……以头抢地尔”
“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
盛气凌人
道貌岸然 假仁假义
奸诈骄横
强悍残暴
狂妄无知
随机应变 阿谀奉承
2.秦王是真心想“易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而是意在吞并。从“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从“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从秦王被安陵君拒绝后不悦,被唐雎拒绝后发怒,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意图。
3.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不说
怫然怒
色挠
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要求。
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
唐雎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他从“不说”到“怒”,最后到“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具戏剧性。
4.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
结合人物心理与性格赏析人物语言。可以关注几处的人物语言。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此处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态度。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
5.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嬴政留给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唐雎不辱使命,捍卫了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
从中也可以看出秦王是一个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人物形象——秦王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道义
威力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家的形象。
人物形象探究——唐雎
秦王:色挠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人物形象小结
分析唐雎和安陵君的人物形象特点。
唐雎
(弱国使者)
大义凛然
临危不惧
不畏强暴
安陵君
(小国国君)
有礼有节
不卑不亢
知人善任
唐雎不辱使命,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唐雎外交手段的技巧“巧”在哪里?
①“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然后又说出不肯易地的原因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明并非有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回答,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②“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秦王见目的达不到,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而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③“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不会轻易屈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结合文章内容体会对比和衬托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手法
表现
表达效果
对比
衬托
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谓→不说→怫然怒→色挠
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秦王和唐雎的性格对比:一个先倨后恭,一个先恭后倨
安陵君的软弱衬托出唐雎的勇敢机智;安陵君的支持和信任也让唐雎有英雄用武之地
一倨一恭,更有利于突出秦王凶恶而虚伪的人物形象。
一柔一刚,说明了唐雎一开始就胸有成竹,待机而发,突出了他的才干和胆识。
鲜明的对比之下再现了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形象和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
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从古至今,我们历史上还有许多像唐雎这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试举例说明。
晏子
出使楚国
用智慧让楚王自取其辱,保全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蔺相如
出使秦国
与秦王据理力争,完璧归赵。
周恩来
面对外国记者的刁难,机智应对。
无论何时何地,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都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古有唐雎面对暴秦,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利益;今有边防战士陈祥榕面对外军来犯,毫不退缩英勇战斗,突入重围营救战友,牺牲时甚至不满十九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应永怀爱国之心,将浓厚的爱国之情化为学习的动力,树立与增强危机防范意识,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学完本课,请说说你的感悟与启示。
唐雎不辱使命
使秦原因(开端)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斗争经过
(发展、高潮)
抵制骗局(发展)
反击护国(高潮)
取得胜利
(结局)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获赞,不辱使命
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
胆识兼备
结构梳理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布衣之怒
(1)鲜明的对比手法:
①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③秦王与安陵君的性格对比:秦王(狡诈狂妄、盛气凌人)以五百里易安陵(利诱之)安陵君愿终守之弗敢易(头脑清醒、不卑不亢)(明辨之)
(2)衬托手法的使用
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用安陵君的软弱、缺乏才干衬托唐雎的果敢与胆识。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写作特色
本文记叙了强大的秦国与弱小的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经过,揭露了秦王奸诈骄横而又色厉内荏的真实面目,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主旨归纳
晏子使楚(节选)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拓展延伸
【译文】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了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们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有何异同?
同
异
都运用了巧妙的说话艺术。
唐雎靠他的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和浩然正气。
晏子靠他的聪明机智、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超强的应变能力。
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课本内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3.品析文章语言特色,赏析其艺术手法。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1.生齐背课文。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探究,看看唐雎为什么能“不辱使命”。
二、理清脉络,把握情节
1.理清脉络,把握情节。
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预设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经过。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开端:秦王想以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拒绝。
发展: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
高潮:秦王与唐雎争论“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唐雎挺剑而起。
结局:秦王屈服。
2.唐雎和秦王的斗争经过了三个回合。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3.面对秦王的易地要求,比较唐雎的回答和安陵君的回答有何异同
三、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
1.秦王的语言,表现出他性格的多面性。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深度解读,概括人物形象。
(1)秦王是真心想“易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而是意在吞并。从“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从“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从秦王被安陵君拒绝后不悦,被唐雎拒绝后发怒,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意图。
(2)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有“不说”“怫然怒”“色挠”三处,这些词语串联起秦王情绪的变化。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要求后,秦王“不说”,表现出极为不满的情绪。当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怫然怒”。当唐雎的“士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神情沮丧,完全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威严。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安陵国君臣坚贞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映,他从“不说”到“怒”,最后到“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富戏剧性。
4.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此处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态度。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
5.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嬴政留给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6.概括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
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
唐雎: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正气凛然。
四、品味外交语言,分析艺术手法
1.品味外交语言。
唐雎不辱使命,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唐雎外交手段的技巧“巧”在哪里?
①“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然后又说出不肯易地的原因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明并非有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回答,言之有理,言之有“节”。②“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秦王见目的达不到,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而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③“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不会轻易屈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2.分析艺术手法。
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对比与映衬、渲染与烘托。
由于文章始终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和行为遵循“刺激—反应”模式平行而下,自然形成了对比,造成了映衬互见的效果。如围绕易地问题,就有秦王的欲求与安陵君的坚守,有秦王的无理狡辩与唐雎的据理抗争;在意志较量方面,则有“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的对垒。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唐雎的“未尝闻”;唐雎所说的“布衣之怒”,秦王归之于“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一个拒绝回答,非常傲气;一个丑化描述,极为轻蔑。这样,人物形象对比鲜明,相互衬托,将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作者为了追求夸张、强化的效果,多借助人物语言渲染气势、烘托气氛,增强故事的“现场感”。如秦王说“灭韩亡魏”,目的是从气势上压倒对手;唐雎罗列刺客的壮举,也表明了血拼到底的气概。秦王先说“灭韩亡魏”,气势夺人;后说“韩、魏灭亡”,辞格已卑。这些生动的描写,极大地凸显了人物性格。
五、拓展延伸,联系现实
1.从古至今,我们历史上还有许多像唐雎这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试举例说明。
2.学完本课,请说说你的感悟与启示。
无论何时何地,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都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古有唐雎面对暴秦,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利益;今有边防战士陈祥榕面对外军来犯,毫不退缩英勇战斗,突入重围营救战友,牺牲时甚至不满十九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应永怀爱国之心,将浓厚的爱国之情化为学习的动力,树立与增强危机防范意识,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六、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强大的秦国与弱小的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经过,揭露了秦王奸诈骄横而又色厉内荏的真实面目,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七、拓展延伸
晏子使楚(节选)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了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们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有何异同?
八、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课下编排课本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雎不辱使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熟读课文,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参考答案:
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要求后,秦王“不说”,表现出极为失落不满的情绪;当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怫然怒”;当唐雎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神情沮丧,完全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威严。
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他从“不说”到“怒”,最后到“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具戏剧性。
二、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另选一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
示例: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辞严,有理有节。
参考答案: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明言易地,暗为巧取豪夺,安陵君当然明白其中的诈伪。但他却不做正面驳斥和申辩,而是顺着秦王的“好意”说下去,他首先肯定这是秦王的恩惠,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语意陡转,表明坚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夺的决心。这样的外交辞令,言辞虽卑,意志不衰,既没有过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严正立场,可谓敏于应对、善于言谈。
三、朗读下列各组句子,体会加点词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甚矣,汝之不惠!
参考答案:
1.“也”表示反问语气;“也”表示陈述语气。
2.“哉”表示反问语气;“哉”表示疑问语气。
3.“乎”表示疑问语气;“乎”表示感叹语气。
4.“矣”表示陈述语气;“矣”表示感叹语气。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意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参考答案:
1.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易:交换。 其许:其,表示祈使语气;许,答应。
2.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虽然:即使这样。
3.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广:增广、扩充。 逆:违背。
4.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徒:只,仅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