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22课《穿井得一人》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22课《穿井得一人》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5 21:5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吕氏春秋
深入探讨寓言的现实意义,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
人生警示
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编写寓言
发散思维
积累词语,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积累诵读
学习目标




目录
知识预览
文义疏通
文本探究
拓展延伸
知识预览

编者及作品简介
写作背景探究
bianzhejianjie
编者简介
吕不韦(?-前235年)
姜姓,吕氏,名不韦,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
主编《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史称“杂家”。
zuopinjianjie
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全书共26卷,分为12纪、8览、6论,共160篇
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顾法、墨、名、农各学派学说,后人称它为“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
文义疏通

文章的阅读,注意停顿和断句,文章对应的注释和翻译
KEWENLANGDU
课文朗读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langduzhidao
朗读指导
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轻松喜悦
神秘兮兮
强调
fenjueselangdu
分角色朗读
叙述部分
丁氏
传播者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需到外面打水浇田,因此(他家)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井之后,(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穿
wenyishutong
文义疏通

打水浇田
助词,的
表顺承,就
居住
得到
等到
告诉
开凿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译文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就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wenyishutong
文义疏通
代词,这件事
听说
讲述
使听说



对,向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译文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家里挖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wenyishutong
文义疏通
使唤
派遣


不若
不如

使
回答


文本探究

特定文段和语句的理解,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
wuhuidechansheng
误会的产生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打井相当于得到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丁家人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liuyandefajiao
流言的发酵
3.你觉得国人会怎么“道之”?
请想象一下国人说的话,表情,动作等。
zhenxiangdejiexiao
真相的揭晓
4.你觉得发生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
丁氏对此表述不够清楚。
“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国人”似乎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shenkedeyuyi
深刻的寓意
5. 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说话要避免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wenzhangzhuzhi
文章主旨
拓展延伸

文体知识的拓展,对写作手法的探究,及其对艺术手法的运用
古今异义
wenyanjilei
文言积累
及其家穿井
古义:等到
今义:连词,和
丁氏对曰
古义:应答
今义:正确
词类活用
wenyanjilei
文言积累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闻之于宋君
动词用作名词,劳力
得一人之使
wenyanjilei
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听到
使……听到
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君

介词,被
介词,在
闻之于宋君
非得一人于井中
wenyanjilei
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助词,的
代词,指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
闻之于宋君
定语后置标志
求闻之若此
YISHUTESE
艺术特色
语言风趣幽默,寓理于事
多通过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采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KEHOUZUOYE
课后作业
以“谣言”为话题,尝试创作一篇小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