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同步训练--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京改版(2013)上册(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同步训练--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京改版(2013)上册(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25 22:1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单选题
1.下图是某航天器能量储存系统的工作原理。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Y中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装置X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C.在装置X反应中,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的两个电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
D.通过该工作原理获得氢能成本低、效率高
2.推理与归纳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B.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
C.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故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变色等现象,则有发光、变色等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3.推理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红磷和木炭都可以燃烧,所以用木炭代替红磷也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所以单质一定只含有一种元素
D.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所以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
4.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阴离子带负电荷,则带负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则伴随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反应
5.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同种元素的粒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因为和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C.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但是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D.燃烧都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6.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结果正确的是( )
A.阴离子带负电,则带负电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B.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则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D.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7.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故离子也能通过失得电子变成原子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故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C.离子是带电的微粒,故带电的微粒都是离子
D.化学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故有能量吸收或释放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的过程常会伴随能量变化
B.胶头滴管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平放在桌上
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D.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9.手机使用的锂电池是新型的高能电池,以质量轻、电容量大而受到重视。其中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锂元素(Li)在化合物中显+1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锂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B.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Mn的化合价从+4降低为+3
D.LiMnO2为锂、锰的氧化物
10.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实现了太阳能人工光合成燃料,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物丙和丁的质量比是1:2 B.该反应有利于节约化石燃料
C.该反应涉及三种含氧化合物 D.该反应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光能
11.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时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加热时使用外焰加热
B.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试管烧杯都可以作反应容器,试管可以直接加热,所以烧杯也可以直接加热
D.红磷和木炭都可以在空气中燃烧,所以也可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2.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含硫物质热化学循环实现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整个流程最终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B.反应Ⅰ属于分解反应,有三种物质生成
C.反应Ⅱ中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D.反应Ⅲ中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13.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A.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 B.电熨斗通电发出的热量
C.太阳光照射下,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变热 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热量
二、填空题
14.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要发生变化的是 (填序号)。
A.分子的质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2)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组成。通电一段时间后,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收集到气体 a 和气体 b。请回答:
①a 端是电源_____极(正或负)。
②气体 a 气体 b 的体积之比约为_____。
③实验室用_____检验气体 B。
④电解水时,将_____能转化为化学能。
15.小结:化学变化中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___________变化,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变化。有些反应___________热,有些反应___________热量。放热的化学变化不一定是燃烧,但主要是燃烧。
16.吸热反应:如___________
17.近几年,由于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工业快速发展等因素,致使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小红查阅资料后获知:科学家在积极寻找洁净的新能源过程中,发现了氨气燃烧能释放出大量的热且产物对环境没有污染。下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从元素组成角度看,“”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第______周期。
(2)从能量变化角度看,“放出大量的热”是______能转化为热能。
(3)从变化的角度看,氨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写化学式)。
18.氢气是一种理想的能源,以水为原料大量生产氢能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愿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下图)。
(1)图中反应①的能量转化形式为______。
(2)图中②是水光解法制氢。水通过并接触催化剂表面时,分解的微观过程用示意图表示如下:
(“○”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催化剂)。
①水分解微观过程的顺序是______(填序号)。
②上述过程中,变化的微观实质是______。
(3)与水电解法制氢相比较,水光解法制氢的优点是______。(回答一点)
19.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目前哈尔滨的街道上经常看到悬挂新能源绿色牌照的汽车在路上行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国产新能源汽车大多是纯电动汽车。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在使用时,锂原子因失去1个电子变成带______的锂离子,实现了能量由______能转化为电能,最终转化成______能。
(2)基于“保护行人”以及降低轻微剐蹭事故的损失等目的,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前后保险杠依然采用塑料制成,主要是利用了塑料______的化学性质。
A.质地较软 B.耐腐蚀 C.价格便宜
三、实验题
20.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请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闭合电源开关,可以观察到白磷燃烧,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2)白磷燃烧属于______变化(填“物理”或者“化学”),白磷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______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3)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U形管内左侧液面______。
(4)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5)实验结果偏小的可能原因有______。(1条即可)
(6)此实验还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一条物理性质是______,一条化学性质是______。
21.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处处离不开化学。
(一)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
(1)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图1实验中得到氧气的试管是__填“C”或“D”)。
(2)图2为简易净水器,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可用____来检验净化后的水是否是硬水,长期饮用硬水对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可采取的方法____
(3)图3广口瓶中盛有少量饱和澄清石灰水,小试管和U形管中均有适量水,现向小试管中注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可观察到现象是____。
(4)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如图4所示的实验。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____。
(二)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
(1)图5铜片与黄铜片相互刻画,铜片表面留下明显划痕,说明铜片比黄铜片的硬度____(填“大”或“小”)。
(2)图6利用铜的____性进行实验。煤粉和木屑最先燃烧的是____,燃烧的顺序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 。
(3)铝比铁活泼,但铝耐腐蚀,原因是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C
6.B
7.A
8.B
9.D
10.B
11.A
12.D
13.D
14.
(1)C
(2) 负 带火星的木条 电能
15.能量 热量 吸收 放出
16.
17.
(1)二
(2)化学
(3) 4NH3+3O26H2O+2N2 H2O
18.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①④②⑤③ 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不需要消耗电能
19.1个单位正电荷 化学 机械 B
20.
(1) 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2) 化学 化学
(3)先下降后上升
(4)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装置漏气或未冷却至室温读数
(6) 难溶于水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21.C 吸附 肥皂水 煮沸 U形管中 a端下降,b端上升,(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的比较 小 导热 木屑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铝的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起保护作用,而铁锈很疏松,不能阻止里层的铁与氧气、水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