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9.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25 22:2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
一、选择题
1.溶液的知识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中。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碘溶于水得到碘酒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 D.植物油加入水中可得到溶液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蔗糖溶解的过程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到水分子中的过程
B.搅拌和升温能加快溶解,是因为使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C.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D.用洗洁精清洗餐具,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3.[2020·广州模拟] 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  )
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用水洗去手上的泥灰
4. [2020·宜宾] 取某固体物质5 g加入20 mL水中,测得溶液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4所示。该固体物质可能是 (  )
A.NaCl B.NaOH C.NH4NO3 D.CaCO3
图-4 图-5
5.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5 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弹簧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 (  )
A.水和生石灰 B.稀盐酸和碳酸钠
C.水和硝酸铵 D.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6.[2020·株洲] 下列各组固体物质,不能用水鉴别的是 (  )
A.KNO3、KCl B.CaCO3、CaCl2
C.CuSO4、Na2SO4 D.NH4NO3、CaO
7.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能洗掉衣服上的碘污渍且对人体无害的是(  )
溶质 碘
溶剂 水 酒精 汽油 苯(有毒)
溶解性 微溶 可溶 易溶 易溶
A.水 B.酒精 C.汽油 D.苯
二、非选择题                        
8判断正误:(在括号内打“√”或“×”)
(1)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 (  )
(2)物质溶解时都会放出热量 (  )
(3)向氢氧化钠和生石灰中加水搅拌后液体温度都会升高,二者原理相同 (  )
(4)用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是乳化 (  )
(5)用洗涤剂除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 (  )
(6)用水可以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固体 (  )
9.小刚分别使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
①用冷水直接清洗;②用热水直接清洗;③在冷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然后清洗,并用清水把餐具上的洗涤剂冲洗干净;④在热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然后清洗,并用清水把餐具上的洗涤剂冲洗干净。
(1)上述方法中清洗餐具最干净的是    (填序号)。
(2)以上对比实验说明温度越    (填“高”或“低”),洗涤效果越好。原因是                   。
(3)用下列选项填空(填字母)。
A.反应 B.溶解 C.乳化 D.过滤
①洗涤剂对油污有    作用。
②小刚认为:汽油、氢氧化钠也能去除油污,但去污原理不同。其中汽油可以    油污,而氢氧化钠能与油污    。
10.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NH4Cl、CaCl2、NaCl三种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药品器材] 水、NH4Cl、CaCl2、NaCl;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 各取1药匙三种物质于烧杯中,分别加水溶解,另外还有一只烧杯中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实验 水的体积 所加物质 液体温度/℃
实验1 50 mL NH4Cl 15
实验2 50 mL CaCl2 28
实验3 x NaCl 21
实验4 50 mL 无 22
[数据分析]
(1)表中x为    。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的结论是                 。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    。
[反思提升]
(4)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缺陷,它是     (填字母)。
A.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加入物质的质量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11.用如图-6所示装置探究“活性炭吸附能力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将硝酸铵固体加入水中搅拌,观察到两侧玻璃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
图-6
(1)由于试管内气体的压强    (填“增大”或“减小”),使得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2)硝酸铵固体溶于水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3)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随温度    而增强。
12.某实验小组进行物质溶解实验,20 ℃时,称取2.5 g、5.0 g、7.5 g NaOH固体,分别加入3个小烧杯中(均已盛装50 mL水),均完全溶解。通过数字化实验测得它们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7所示。
图-7
依据该实验,你能获得哪些有关NaOH在水中溶解的实验结论 (写出两点,请按示例回答)
示例:
证据:曲线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NaOH在水中溶解时放出热量。
答案详析
1.B [解析] 碘不能溶于水,碘溶于酒精得到碘酒;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溶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乳化作用;植物油加入水中不能溶解,无法得到溶液,只能得到乳浊液。
2.C 
3.B [解析] 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符合乳化作用的特点,利用了乳化原理;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是利用酒精能溶解碘;用水洗去手上的泥灰是利用溶解原理洗去可溶性污物,利用悬浊液形成的原理洗去不溶性污物。
4.C [解析] NaCl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NaOH溶于水放热,温度上升;CaCO3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而NH4NO3溶于水吸热,温度下降。
5.C [解析]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试管①中温度降低,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6.A [解析] KNO3、KCl均易溶于水,且溶于水温度均无明显变化,不能用水鉴别;CaCO3难溶于水,CaCl2易溶于水,放入水中现象不同,可以用水鉴别;CuSO4易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Na2SO4易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放入水中现象不同,可以用水鉴别;NH4NO3溶于水吸热,使溶液温度明显降低,CaO加入水中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放入水中吸放热现象不同,可以用水鉴别。
7.C
8.(1)√ (2)× (3)× (4)× (5)×  (6)√
9.(1)④ 
(2)高 温度越高,乳化效果越好 
(3)①C ②B A
10.(1)50 mL 
(2)CaCl2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3)NH4Cl (4)AB
11.(1)减小 (2)吸收 (3)降低
[解析] (3)在同样降温的情况下,试管内气体的压强变化造成的液柱上升高度应该是一样的。而现在右侧玻璃管内液面比左侧上升得多,说明在温度降低的情况下,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增强。
12.①证据:曲线达到的最高温度不同。
结论:在相同质量的水中,溶解的NaOH固体质量越多,放出的热量就越多。
②证据:曲线的倾斜程度不同。
结论:在相同质量的水中,溶解的NaOH固体质量越多,溶解时放热升温的速率越快。(合理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