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评挑战卷(二)(第九单元)
(45分钟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下列厨房中的调味品与足量水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味精 B.白醋 C.麻油 D.白糖
2.将一定量的下列固体放入适量水中,能形成溶液且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
A.CaCO3 B.NaOH C.NaCl D.NH4NO3
3.(2021·长沙二模)75%的酒精溶液是预防新冠病毒常用的消毒剂。下列有关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
A.该酒精溶液是无色透明的纯净物
B.75%的酒精溶液的溶剂是水
C.静置的酒精溶液会出现分层现象
D.正在使用的电烤火炉使用酒精溶液消毒
4.(2021·连云港中考)向盛有等质量水的甲、乙、丙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5 g、30 g、30 g蔗糖固体,充分搅拌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采用升温的方法使乙烧杯中剩余的固体溶解
B.甲、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
C.乙、丙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5.(2021·苏州一模)在实验室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铁架台等
B.只用游码就可称量所需氯化钠,称量时把氯化钠放在右盘
C.用12%的氯化钠溶液25 g和25 g水配制可达到实验目的
D.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使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6%
6.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钠固体,边加边搅拌。下列图形中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
7.(2021·德阳一模)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饱和溶液比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更少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5 g某物质溶解在95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
D.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了
8.(2021·南通一模)将50 g KNO3加入50 g水中,升高温度并充分搅拌,不同温度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20 30 60 70 80
溶液质量/g 65.8 72.9 100 100 100
A.20 ℃时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30 ℃时KNO3的溶解度为22.9 g
C.由60 ℃升温至70 ℃过程中,KNO3的溶解度保持不变
D.80 ℃时,向该溶液中加入100 g水,质量分数变为25%
9.(2021·株洲中考)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0 ℃时,甲的溶解度最大
B. 图中P点表示10 ℃时丙的饱和溶液
C. 20 ℃时,向130 g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20 g水,乙的质量分数变为20%
D. 50 ℃时,同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10 ℃,丙溶液中析出固体最多
10.(2021·长沙一模)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不一定都是混合物
B.将100 g KCl饱和溶液蒸干得到25 g 固体,则KCl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25 g
C.常温下将饱和Ca(OH)2溶液加热到50 ℃,会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D.从25%的NaCl溶液中取出10 mL,则取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25%
11.(2021·郑州三模)实验室用氯化钠和水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需要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2.5 g B.步骤主要有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C.量取水所选用的量筒规格为50 mL D.若俯视读数,则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
12.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B.将t3 ℃时等质量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 ℃,析出晶体的质量b>a
C.t1 ℃时,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D.若a中含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13.20 ℃时,KCl的溶解度是34 g。取40 ℃的KCl溶液65 g放入烧杯中,如图甲。按图示进行操作(整个过程中忽略溶剂损失)。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中KCl的质量分数大小为丙>甲
B.丁图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7∶50
C.乙图中的KCl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
D.实验可知,K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9分)
14.(8分)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__ __,溶剂是__ __。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__ __;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__ __(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15.(8分)(2021·陕西中考) 根据下面Na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回答问题。(忽略溶解时的热量变化)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80.8 87.6 94.9 103 113 124 136 149
(1)20 ℃时,将90 g NaNO3固体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 __ __。给烧杯加热,使溶液温度升至40 ℃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 __。
(2)80 ℃时,将249 g NaNO3饱和溶液降温至__ __ __时,溶液质量变为224 g。
(3)50 ℃时,将2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NaNO3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至少应向溶液中再加入__ __ __NaNO3固体。
16.(8分)根据如图中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10 ℃时,将15 g硝酸钾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硝酸钾的__ 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这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是__ __;
(3)20 ℃时,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KNO3饱和溶液,可使用的方法是__ __(写一种即可);
(4)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采用的方法是__ __(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17. (15分)(2021·福州质检)(1)水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区别硬水和软水,可加入__ __进行验证;生活中为了降低水的硬度并杀菌消毒,常采用的方法是__ __。
(2)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产生大量气泡,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__ __有关。
(3)甲、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请结合该图回答问题:
①____ __℃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是__ __(填“甲”或“乙”)。
③可使甲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__ __。
④t2 ℃时,分别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 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⑤两种物质溶解度关系为乙>甲时的温度为t,由图可知t的取值范围是__ __。
⑥小明同学用甲物质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实验过程中,B、C、D对应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的是__ __;向B对应的溶液中再加入30 g甲固体的过程中,发现固体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__ __。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8.(2021·抚顺一模)如图是实验室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的操作。请回答。
(1)实验中应称量NaCl__ __g。
(2)若称量NaCl固体时指针向右偏转,则应__ __直到天平平衡。
(3)玻璃棒的作用是__ __。
(4)下列操作导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 __(填序号)。
A.取用潮湿的氯化钠
B.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转移溶液后,烧杯内还有少量氯化钠固体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19.(2021·安徽二模)合金是重要的金属材料,常用来制造机械零件、仪表和日用品。某化学研究小组利用黄铜(铜、锌合金)进行了下图所示实验:
请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 __g。
(2)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PAGE单元测评挑战卷(二)(第九单元)
(45分钟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下列厨房中的调味品与足量水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C)
A.味精 B.白醋 C.麻油 D.白糖
【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麻油和水混合后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能形成溶液;味精、白醋、白糖都可以形成溶液。
2.将一定量的下列固体放入适量水中,能形成溶液且温度明显升高的是(B)
A.CaCO3 B.NaOH C.NaCl D.NH4NO3
【解析】碳酸钙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A错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故B正确;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故C错误;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故D错误。
3.(2021·长沙二模)75%的酒精溶液是预防新冠病毒常用的消毒剂。下列有关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B)
A.该酒精溶液是无色透明的纯净物
B.75%的酒精溶液的溶剂是水
C.静置的酒精溶液会出现分层现象
D.正在使用的电烤火炉使用酒精溶液消毒
【解析】酒精溶液中含有酒精和水,属于混合物,故A错;75%的酒精溶液的溶剂是水,溶质是酒精,故B正确;溶液具有均一性,静置的酒精溶液不会出现分层现象,故C错;酒精具有可燃性,正在使用的电烤火炉,不能使用酒精溶液消毒,否则容易发生爆炸,故D错。
4.(2021·连云港中考)向盛有等质量水的甲、乙、丙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5 g、30 g、30 g蔗糖固体,充分搅拌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可采用升温的方法使乙烧杯中剩余的固体溶解
B.甲、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
C.乙、丙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解析】向盛有等质量水的乙、丙烧杯中分别加入30 g蔗糖固体,充分搅拌后静置,乙中蔗糖有剩余,丙中蔗糖能全部溶解,丙中温度高,则可采用升温的方法使乙烧杯中剩余的固体溶解,故A正确;甲中蔗糖能全部溶解,丙中蔗糖能全部溶解,甲、丙烧杯中的溶液不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故B错误;乙、丙烧杯中溶剂质量相等,丙中溶质的质量多,则乙、丙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相等,故C错误;向盛有等质量水的乙、丙烧杯中分别加入30 g蔗糖固体,充分搅拌后静置,乙中蔗糖有剩余,丙中蔗糖能全部溶解,丙中温度高,则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D错误。
5.(2021·苏州一模)在实验室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铁架台等
B.只用游码就可称量所需氯化钠,称量时把氯化钠放在右盘
C.用12%的氯化钠溶液25 g和25 g水配制可达到实验目的
D.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使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6%
【解析】铁架台不是玻璃仪器,故A错误;称量时应该将氯化钠放在左盘,故B错误;12%的氯化钠溶液25 g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为25 g×12%=3 g,加入25 g水后溶液的质量为50 g,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6%,故C正确;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所量取的水偏多,使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6%,故D错误。
6.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钠固体,边加边搅拌。下列图形中变化关系正确的是(B)
【解析】溶质质量分数=×100%,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有一定的质量分数,加入氯化钠固体,边加边搅拌,则溶液将逐渐变成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大,饱和以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不再增加。
7.(2021·德阳一模)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不饱和溶液比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更少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5 g某物质溶解在95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
D.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了
【解析】没有具体的溶质种类和溶液状态,不能判断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的大小,A错误;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饱和溶液,由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即使达到了饱和状态,也是稀溶液,B错误;5 g某物质溶解在95 g水中,所得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如氧化钙能和水发生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是5%,C正确;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可知,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不能再溶解该物质,但是还能溶解其他物质,D错误。
8.(2021·南通一模)将50 g KNO3加入50 g水中,升高温度并充分搅拌,不同温度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温度/℃ 20 30 60 70 80
溶液质量/g 65.8 72.9 100 100 100
A.20 ℃时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30 ℃时KNO3的溶解度为22.9 g
C.由60 ℃升温至70 ℃过程中,KNO3的溶解度保持不变
D.80 ℃时,向该溶液中加入100 g水,质量分数变为25%
【解析】50 g KNO3加入50 g水中,20 ℃时所得溶液质量仅为65.8 g<100 g,溶液为饱和溶液,A错误;30 ℃时50 g水中溶解22.9 g KNO3形成饱和溶液,则30 ℃时KNO3的溶解度为2×22.9 g=45.8 g,B错误;由表可知,60 ℃升温至70 ℃过程中,KNO3溶液的质量不变,溶液是不饱和的,而KNO3的溶解度增大,C错误;80 ℃时所得溶液质量为100 g,其中溶质KNO3的质量为50 g,加入100 g水后溶液总质量为200 g,故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5%,D正确。
9.(2021·株洲中考)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10 ℃时,甲的溶解度最大
B. 图中P点表示10 ℃时丙的饱和溶液
C. 20 ℃时,向130 g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20 g水,乙的质量分数变为20%
D. 50 ℃时,同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10 ℃,丙溶液中析出固体最多
【解析】由图可知,10 ℃时,甲的溶解度最小,A错误;图中P点在丙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表示10 ℃时丙的不饱和溶液,B错误;20 ℃时,乙的溶解度为30 g,130 g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30 g××100%=30 g,加入20 g水,乙的质量分数变为 ×100%=20%,C正确;50 ℃时,同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10 ℃,降温后,甲、乙的溶解度减小,有溶质析出,且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甲析出的晶体多,乙析出的晶体少,降温后,丙的溶解度增加,无晶体析出,D错误。
10.(2021·长沙一模)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A.溶液不一定都是混合物
B.将100 g KCl饱和溶液蒸干得到25 g 固体,则KCl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25 g
C.常温下将饱和Ca(OH)2溶液加热到50 ℃,会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D.从25%的NaCl溶液中取出10 mL,则取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25%
【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A错误;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将100 g KCl饱和溶液蒸干得到25 g固体,则KCl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大于25 g,B错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常温下将饱和Ca(OH)2溶液加热到50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错误;溶液具有均一性,从25%的氯化钠溶液中取出10 mL,则取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25%,D正确。
11.(2021·郑州三模)实验室用氯化钠和水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需要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2.5 g B.步骤主要有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C.量取水所选用的量筒规格为50 mL D.若俯视读数,则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
【解析】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 g×5%=2.5 g,故A正确;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5%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转液、贴标签等步骤,故B正确;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50 g-2.5 g=47.5 g(合47.5 mL),量水时应选用50 mL的量筒,故C正确;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D错误。
12.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B.将t3 ℃时等质量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 ℃,析出晶体的质量b>a
C.t1 ℃时,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D.若a中含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解析】未指明温度,无法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故A错误;将t3 ℃时等质量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 ℃,a物质的溶解度比b物质的溶解度减少的多,故析出晶体的质量a>b,故B错误;t1 ℃时,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故C错误;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较大,故a中含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D正确。
13.20 ℃时,KCl的溶解度是34 g。取40 ℃的KCl溶液65 g放入烧杯中,如图甲。按图示进行操作(整个过程中忽略溶剂损失)。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溶液中KCl的质量分数大小为丙>甲
B.丁图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7∶50
C.乙图中的KCl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
D.实验可知,K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解析】向甲溶液中加入5 g氯化钾,降温后析出3 g氯化钾,则丙中所含溶质质量比甲中多2 g,则溶液中KCl的质量分数大小为丙>甲,故A正确;丁中溶液是20 ℃时的饱和溶液,20 ℃时,KCl的溶解度是34 g,则丁图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4 g∶100 g=17∶50,故B正确;乙图中的KCl溶液降温后有晶体析出,乙图中的KCl溶液不一定为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接近饱和的溶液,故C错误;温度降低,有氯化钾析出,说明K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D正确。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9分)
14.(8分)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__碘__,溶剂是__汽油__。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__烧杯中固体逐渐溶解,底部液体变为紫红色__;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__甲__(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解析】当固体和液体混合形成溶液时,固体通常为溶质,液体通常为溶剂;碘溶解在汽油中,得到紫红色的溶液,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特征,符合此特征的为甲。
15.(8分)(2021·陕西中考) 根据下面Na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回答问题。(忽略溶解时的热量变化)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80.8 87.6 94.9 103 113 124 136 149
(1)20 ℃时,将90 g NaNO3固体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187.6__g__。给烧杯加热,使溶液温度升至40 ℃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9∶10(或90∶100)__。
(2)80 ℃时,将249 g NaNO3饱和溶液降温至__60__℃__时,溶液质量变为224 g。
(3)50 ℃时,将2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NaNO3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至少应向溶液中再加入__13__g__NaNO3固体。
【解析】(1)根据硝酸钠溶解度表可知,2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7.6 g;将90 g硝酸钠加入100 g水中,只能溶解87.6 g,故得到的溶液质量为187.6 g;4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03 g,升温后溶解度增大,未溶解的固体完全溶解,此时溶液的质量为190 g,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0∶100=9∶10;(2)8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49 g,将249 g NaNO3饱和溶液降温后,溶液质量变为224 g,析出固体25 g,此时溶液中溶解的硝酸钠质量为124 g,故降温至60 ℃;(3)5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13 g,2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硝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质量都为100 g,故要转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应至少再加入13 g硝酸钠固体。
16.(8分)根据如图中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10 ℃时,将15 g硝酸钾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硝酸钾的__不饱和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这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是__NaCl__;
(3)20 ℃时,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KNO3饱和溶液,可使用的方法是__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__(写一种即可);
(4)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采用的方法是__蒸发结晶__(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解析】(1)1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 g,将15 g硝酸钾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2)由图可知,这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是NaCl;(3)20 ℃时,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KNO3饱和溶液,可使用的方法是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4)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17. (15分)(2021·福州质检)(1)水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区别硬水和软水,可加入__肥皂水__进行验证;生活中为了降低水的硬度并杀菌消毒,常采用的方法是__煮沸__。
(2)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产生大量气泡,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__压强__有关。
(3)甲、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请结合该图回答问题:
①____t1__℃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是__乙__(填“甲”或“乙”)。
③可使甲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__降温(或蒸发溶剂)__。
④t2 ℃时,分别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大于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⑤两种物质溶解度关系为乙>甲时的温度为t,由图可知t的取值范围是__0≤t<t1__。
⑥小明同学用甲物质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实验过程中,B、C、D对应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的是__B__;向B对应的溶液中再加入30 g甲固体的过程中,发现固体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__甲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__。
【解析】(1)区别硬水和软水,可加入肥皂水进行验证,肥皂水与硬水混合产生泡沫少,与软水混合产生泡沫多;生活中为了降低水的硬度并杀菌消毒,常采用的方法是煮沸,煮沸可使钙、镁离子沉淀。(2)打开汽水瓶盖时,瓶内压强减小,汽水会产生大量气泡,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3)①由图知,t1 ℃时,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相交,此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②由图知,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是乙。③甲物质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可使甲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降温(或蒸发溶剂)。④t2 ℃时,乙的溶解度<65 g<甲的溶解度,t1 ℃时甲、乙溶解度均为65 g,分别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 ℃降温到 t1 ℃,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因为乙的质量分数不变,还是比甲小。⑤两种物质溶解度关系为乙>甲时的温度为t,由图可知t的取值范围是0≤t<t1。⑥实验过程中,B、C、D对应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的是B,因为t1 ℃时,甲物质溶解度为65 g,50 g水最多可溶解甲的质量为32.5 g>20 g,固体全部溶解,C中相当于加入50 g甲,固体剩余,t2 ℃时,甲的溶解度为90 g,50 g水最多可溶解45 g甲,D中有固体剩余;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向B对应的溶液中再加入30 g甲固体的过程中,发现固体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析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甲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8.(2021·抚顺一模)如图是实验室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的操作。请回答。
(1)实验中应称量NaCl__7.5__g。
(2)若称量NaCl固体时指针向右偏转,则应__添加氯化钠__直到天平平衡。
(3)玻璃棒的作用是__搅拌,加速氯化钠固体的溶解__。
(4)下列操作导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B__(填序号)。
A.取用潮湿的氯化钠
B.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转移溶液后,烧杯内还有少量氯化钠固体
【解析】(1)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50 g×15%=7.5 g;(2)天平指针向右偏转,说明砝码重,则应加氯化钠直到天平平衡;(3)溶液配制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氯化钠固体的溶解;(4)称量时,取用潮湿的氯化钠,称取的氯化钠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A错误;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溶剂质量偏少,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B正确;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水的实际体积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C错误;将称量好的氯化钠转移倒入烧杯时,转移后烧杯内还有少量固体,溶质质量偏小,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故D错误。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19.(2021·安徽二模)合金是重要的金属材料,常用来制造机械零件、仪表和日用品。某化学研究小组利用黄铜(铜、锌合金)进行了下图所示实验:
请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0.2__g。
(2)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设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Zn+H2SO4===ZnSO4+H2↑
98 2
98 gx 0.2 g
= x=10%
答: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加入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烧杯内减小的质量即为生成氢气的质量,故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0 g+98 g-107.8 g=0. 2 g;
(2)解:设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Zn+H2SO4===ZnSO4+H2↑
98 2
98 gx 0.2 g
= x=10%
答: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