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6 10:5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师说》
——闻先师之言,悟学习之道
提问《劝学》背诵
课前导入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并默写第一段;
2.理解文章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强调文章应当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体文,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师说》与韩愈
写作背景:世人耻于学师
韩愈在写作《师说》时,正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官职卑微,而当时国子监学生约八百名,大多是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弟或爵位拥有者。韩愈亲见士族子弟耻于向官阶不高的老师学习,对封建阶级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借赠李蟠文章,写作《师说》。
《师说》与韩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师说》与韩愈
学习活动
1.对照注释,朗读课文;
2.结合工具书,疏通文意。
(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1.请给下列标红的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官盛则近谀( )郯( )子、苌( )弘、师襄( )、老聃( ) 作师说以贻之( )李氏子蟠( ) 六艺经传( )
2 解释下列标红的字词
学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 )今之众人( )圣人无常师( )不拘于时( )余嘉( )其能行古道
自学检测
研读课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
师:名词,老师
中心论点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用来······的
受:同“授”,传授
从师:从师学习 其:那些
闻道:知道,懂得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他为老师
吾师道也:学习 庸:表示反问语气
是故:因此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的问题却不从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得到解决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跟随他学习;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出:超出
犹且:尚且,还 众人:一般人
下:名词作动词, 低于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所以:……的原因 惑:糊涂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不:同“否”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遗漏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判断句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族:类
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齿:名词作动词,并列,排列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相互学习为耻辱。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类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常:固定的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徒:同类的人
其贤不及孔子:才德优秀,道德才能
不必:不一定
师不必贤于弟子:超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胜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好:爱好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通:全面
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
学于余:向我学习
嘉:赞许
贻:赠送
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心论点)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下定义)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师学习的原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文章结构梳理
第一段
文章结构梳理
师者的历史
师者的作用
师者的必要性
师者的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二段
文章结构梳理
组别 对象 对比点 现状 从师的态度和做法 结果
1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2
3
第二段
文章结构梳理
组别 对象 对比点 现状 从师的态度和做法 结果
1 古之圣人 出人远矣 从师而问 圣益圣
今之众人 下圣人远矣 耻学于师 愚益愚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于其身 耻学于师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之 破
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文章结构梳理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文章结构梳理
写作目的:鼓励后生,以示嘉奖
古之学者
必有师
(立:正面)
对比论证梳理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择师的态度
择师的标准
批判古今
耻学于师
(破:反面)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
圣人无常师
(立)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写作目的:嘉奖后学
批判耻学于师
提倡尊师重教
对比论证的作用: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对比论证的要求:
要紧扣论题(正反对比应有明确的目的)
要明确对比点(对比的双方属于同一范畴)
要深刻分析(分析对比产生的根源,对比后要帜鲜明地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模棱两可)
对比论证及写作练习
对比论证练习:
请尝试使用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对比论证及写作练习
示例:
清王朝中晚期盲目自信,实行闭关锁国,拒绝对外交流,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最终被动挨打,错失了发展的良机。反观随后的五四运动,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大量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体系,并由此引入“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引领思想的进步,中西文化便能够就此有选择地进行互鉴互融,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新时期的中国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劝学》:学习的重要性、本质、态度、方法等。
比喻论证
《师说》:从师的必要性、从师不计较地位高低和年龄大小等。
对比论证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