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赤峰学院附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赤峰学院附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6 10:5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赤峰学院附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考生应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选自2016年01月20日《人民日报》)
1.根据文中“家国情怀”的阐释,下列经典名句不能体现“家国情怀”的一项是( )
A.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
C.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D.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人们的意识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就是生命自觉或家教传承。
B.家国情怀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它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
C.因为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所以感念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
D.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我们只要正家风、齐家规就可以构起
永不衰竭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将对国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
B.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常怀爱民之心、
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
C.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以伟大担当塑造伟岸人格,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
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D.有了家国情怀的丰润,我们的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了意义,就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4—6题。
材料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英文名“COVID-19”。2020年1月30日,WHO宣布将该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患者初始症状多为发热、乏力和干咳,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症休克,甚至死亡。目前,缺乏针对病原体的有效抗病毒药物,以隔离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摘自《百度健康医典》)
材料二: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全球呈扩散趋势。截至北京时间3月1日20时,中国以外共61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7600余例,已有七国的累计确诊逾一百例。世卫组织把该疫情全球风险级别由“高”上调至“非常高”。《中国慈善家》专访了著名流行病学专家、牛津大学终身教授陈铮鸣。他认为:武汉是新冠疫情的首发地,对这个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刚开始认识不足,大家的警惕性不高,耽搁了2~3周的防控关键期,导致疫情蔓延。现在全球理解比较成熟,警惕性比较高。但尽管这样,个别的国家和地区还是疏忽。疫情很容易扩散,而且很难防控。假如扩散,那么发展成国际大流行疾病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现在来看,除了中国的疫情控制得不错,韩国①、意大利②、伊朗③等几个国家形势非常严峻。
(摘自2020年3月2日《环球时报》)
材料三:天灾人祸,都是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天花在被人类消灭之前,夺走了5亿人生命;曾让整个欧洲沦陷的黑死病则有7千5百万条血债;迄今为止,2千5百万人死于艾滋病。线状病毒埃博拉,更是凶险万分、杀人不眨眼的狠角色,仿佛是被上帝诅咒过的蛇,致死率达90%。美国科学家卡特,是1976年埃博拉首次出现时,第一批见证它威力的人之一。他看到,埃博拉横扫过的村庄,被当地人用火烧成灰烬。他看到,感染了埃博拉的修女,绝望地走向枪口之下。他看到,死神在收割生命。但据日本媒体7月1日报道,日本政府计划引入埃博拉、拉沙热等五种最危险病毒,用于明年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之前开发诊断试剂。面对埃博拉,未雨绸缪是人类目前能做到的最好的防御。
诺奖得主莱德伯格曾说:人类统治地球的最大威胁是病毒。病毒是什么?是生物、是对贪婪的惩罚,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侵略的反噬。2003年的非典,多年之后被证实,病毒宿主是中华菊头蝠,被人类捕食的果子狸是病毒携带者。埃博拉的爆发,和非典也有相似之处。在非洲丛林里,当地人有食用蝙蝠、猴子、野猪等野生动物的习惯。为了口舌之欲,捕食野生动物,却也打开了病毒的潘多拉魔盒。而如今,魔盒已经开启,作为我们普通人能做到的,或许只有敬畏自然。
(摘编自哈影小十君2019年7月18日《日本到底是怎么想的?》)
材料四:随着通信交通等技术不断进步,全球化深度和广度持续增加,跨国经贸、旅行、学习等活动变得日益便利,全球性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全球卫生治理成为全球治理中重要领域,传染病治理尤为紧迫和突出。全球每年死亡人口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传染病,而艾滋病等威胁长期存在,有些突发性传染病防不胜防,提升全球卫生治理能力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再次凸显。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在疫魔面前,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只有全球携起手来,共同御“敌”,把任何一个国家的疫魔都制服,病毒都清除干净,人类才会安全,才能继续扬起发展。
(摘自《光明日报 通力合作是全球卫生治理最优选择》)
注:①韩国:在首尔,泛国民斗争本部等组织面对疫情依然大聚会。②意大利:议会大会上,不戴口罩的议员以自由为名嘲笑戴口罩的。③伊朗:有教众舔圣墙将唾液涂在脸上称不怕病毒。
4.下列对“病毒”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病毒其实是生物,如果人类不招惹它,它一般也不会主动招惹人类。
B.病毒一旦衍成人类痼疾,每年就会使相当数量的人付出惨重的代价。
C.新冠疫情已经呈现扩散态势,发展成国际大流行病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D.对抗病毒的特效药往往滞后,或许数十上百年都不一定能研制成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疫情蔓延不分种族不论国界,只有各国加强自身防御,制服疫魔,清除病毒,人类才会安全。
B.中国给疫情控制提供了经验也留下了教训,但一些国家不能严肃对待甚至存在人为障碍,形势堪忧。
C.面对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日本政府预先考虑到了埃博拉等狠角色的危害,未雨绸缪值得肯定。
D.世卫组织把新冠疫情全球风险级别由“高”上调至“非常高”,再次凸显全球共同行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6.面对现在乃至将来的疫情,请依据相关材料内容代表世卫组织向各国政府提三点合理化的防疫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荆轲之死
夏一刀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 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摇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 “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 不是流行穿越吗 流行搞笑吗 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 谁看 没人看,哪来钱 没钱哪来房 哪来车 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 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好打抱不平,这不,连起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 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 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昽,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 怎么还刺 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 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始终拔不出剑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事件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小说写金科罢演新版“荆轲刺秦王”“自尽”时眼中噙满泪水,表现了金科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悲愤痛苦之情。
C.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qín)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D.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金科罢演新编“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8.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中金科答应赵团长出演新版《荆轲刺秦》,在舞台上却按照老剧本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是什么 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秦王惊,自引而起 引:挣扎
C.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提:掷击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遭受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陛下,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宾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宗的庙宇。据学界考证,周代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他人则不允许设庙。
1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荆轲计划周密:首先提出用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地图换取秦王的信任,然后到秦国面见秦王说燕国不敢抵抗,甘心臣服,秦王听后十分高兴。
B.荆轲处乱不惊:秦王在咸阳宫接见荆轲和秦武阳,秦武阳胆怯露出破绽,荆轲巧妙周旋,没有被秦王和群臣发现,才得以进献地图,使计划能继续进行。
C.荆轲勇猛异常:荆轲面对秦王毫无惧色,行刺过程的几个动作“取”——“发”——“把”——“持”——“揕”一气呵成,迫使秦王惊慌失措,险些丧命。
D.荆轲视死如归:荆轲被击倒后仍然用匕首掷击秦王,受八处剑伤后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没有一点畏惧的心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5分)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 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15. 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 为什么 (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3小题,共6分)
(1) 《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 ___,______。
(2) 《再别康桥》中,诗人用意象比喻河畔的柳树,这两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 《荆轲刺秦王》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   ,  。
第II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①真正的君子不像那些_______________的伪君子,害了人还要往自己的脸上涂脂抹粉。
②体验式德育教育注重自我体验与反思,这种方式比起_____________地说教更易于学生接受。
③古人论文,讲究气贯长虹,力透纸背;今人为文亦应有丹田之气,不可___________。
A.道貌岸然 装腔作势 一本正经 B.道貌岸然 一本正经 装腔作势
C.一本正经 装腔作势 道貌岸然 D.一本正经 道貌岸然 装腔作势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求学期间,我单通过剑河河畔徐志摩《再别康桥》诗碑前越来越多驻足赏读的外国游客身上,就感受到中国的影响力日渐增强。
B.诗选囊括了著名现代诗人的作品,清晰塑造了20世纪中国新诗的发展轨迹,生动描摹了大时代变迁下中国人民的情感世界。
C.隔着大半个世纪看过去,戴望舒的诗仍有穿透时间的永恒的美。谁能料,美丽的诗行后面,是一段又一段被抛弃的经历。
D.洛夫潜心现代诗歌的创作,写诗、译诗40多年,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曾因其诗集《魔歌》誉为“诗魔”。
19.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著作,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是对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B.编年体史书是按年代顺序记录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史书,特点是时间概念清楚。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劳苦功高”“图穷匕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五个成语,均出自《鸿门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对于学生减负,现在实际上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总拿教材开刀。 ① ,就是学生负担轻了。因此,教材总是修修补补的问题才会出现。古诗词在教材中存在的目的, ② ,而是让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古诗文的熏陶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从某种意义上讲,古诗词在教材中的比例不但不应该降低,反而应该增加。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只关注了减少生字的问题, ③ 。
答:①


21.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根据上下文,横齐补线上空缺的句子。要求想象合理,语言流畅、连贯。(5分)
只要青春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1) 。
(2) ,我就不会悲哀,冬雪将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文章。(60分)
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是我们高度重视、感触颇深的,但也有一些人和事,我们司空见惯却熟视无睹。也许有一天,你在偶然间突然发现,那些看似平淡的人和事却蕴含着美好的情感、深刻的哲理……从而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
请以 “曾被我忽视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确立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D【A表达出民族存亡,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这样一种担当精神;B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等;C表达的国家危难之际,理应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的家国情怀;D只是抒发荣归故里的自豪】
2.B【A应是“中国人的”,“是生命自觉或家教传承”中“或”应为“和”字;C因果倒置;D表述绝对化】
3.D【A偷换概念“将对国的情意”应为“将对家的情意”;B表述范围不当,“是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应为“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C是“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
4.C C 项,“新冠疫情已经呈现扩散态势,……”错误,由材料二“假如扩散,那么发展成国际大流行疾病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可知,是“假如扩散了”,才会成大流行病。
5.A A 项,“只有各国加强自身防御”错误,由材料四“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在疫魔面前,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只有全球携起手来,共同御‘敌’,把任何一个国家的疫魔都制服,病毒都清除干净,人类才会安全,才能继续扬起发展之帆”可知,原文的条件是全球携手共同御“敌”,而非“各国加强自身防御”。A错误。故选A。
6.(1)对外,树立全球意识,与各国守望相助,共同防御。(2)对内,①高度重视,建立与健全快速联防联动应对机制。②加大科研投入,研究有效药物与疫苗,③加大立法、执法力度,禁绝野生动物的买卖。④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医疗条件,扩大医疗队伍。⑤加大科普推广力度与深度,让国民自觉防备、远离病毒。答对一点2分。
7.C;
8.①耿直刚烈。如看完赵团长改过的剧本后,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②坚持原则。如他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③忠诚于艺术,淡泊名利。如他对赵团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
9.①这样安排情节使小说前后形成伏笔和照应。前文写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勉强默认为“荆轲已死”埋下伏笔,金科按照老剧本演戏,与前文形成照应。②这样安排符合常理。金科的勉强答应符合人之常情,而这与后文中金科按老剧本演戏相照应,更能凸显其刚烈、坚持原则的性格特点。③这样安排在情节上制造波澜,推动高潮的发展,起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一点2分,两点5分)
10.B 11.D 12.A
13.(1)群臣侍殿上者为定语后置句,尺兵、诸郎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所以、乃、劫各1分,句意通顺2分。
14.B
15.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于人有着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赏析
诗人归隐后心境恬静,不与权贵交往。悠然自得地欣赏自然美景,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享受,因此他认为这种隐居生活含有人生真正的意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一词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悠闲,恬静,自由;“见”字显示诗人采菊石,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情态。此二句妙在自己无心见山,然悠悠远望,心与物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心灵既远远的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情此景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来表达呢?诗人并非真的“忘言”,只不过一切已尽在不言中了。
17、B
【解析】试题分析:明确成语的意思即可。道貌岸然:形容神态庄重严肃;现在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一本正经:形容庄重规矩,非常认真。装腔作势:故意装出某种腔调,摆出某种姿态。
18、C
19.D
20.略
21.(1)还有绿洲在不远的前方等待 (2)只要希望还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