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1.(2021·齐齐哈尔二模)下列实验现象记录正确的是(B)
A.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盖,瓶口上方会出现大量的白烟
B.将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银白色固体表面覆盖紫红色固体
C.甲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开始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解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会结合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小液滴,所以瓶口上方出现的是白雾,A不正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排在铜前,铝能置换出硫酸铜的铜,观察到的现象是银白色固体表面覆盖紫红色固体,B正确;甲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观察到烧杯内壁有小液滴生成,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描述时不能出现生成物质的名称,C不正确;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硫酸先与铁锈反应,待铁锈反应完全后,硫酸与铁开始反应,观察到的现象为溶液先由无色变为黄色,后观察到有气泡冒出,溶液逐渐变成浅绿色,D不正确。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B.浓硫酸露置于空气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C.浓硫酸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温度升高
D.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会产生白雾
【解析】A.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错误;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于空气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错误;C.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温度升高,错误;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会产生白雾,正确。
3.某同学进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下面记录的现象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A)
A.在Ca(OH)2 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
B.在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
C.在NaOH溶液中通入CO2,没有白色沉淀生成
D.在NaOH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解析】A.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Ca(OH)2 溶液显碱性,在Ca(OH)2 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错误;B.在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稀盐酸,澄清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无明显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C.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无明显变化,没有白色沉淀生成,正确;D.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正确。
4.(2021·通辽中考)归纳梳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下对知识的归纳正确的是(C)
A.CO、CO2都是非金属氧化物,都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都有导电性
C.氢氧化钙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稀硫酸反应都体现碱的通性
D.CO2、SO2都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它们都是引起酸雨的重要气体
【解析】一氧化碳不能和碱溶液反应,A不正确;金刚石不导电、石墨导电,B不正确;氢氧化钙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稀硫酸反应,其本质都是氢氧化钙在水溶液中解离的氢氧根离子参加反应,体现了碱的通性,C正确;CO2不是引起酸雨的气体,引起酸雨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D不正确。
5.(2021·连云港中考)常温下,通过下列实验探究0.2 g Ca(OH)2的性质:
步骤一: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2 g Ca(OH)2粉末,然后各加入2 mL水,振荡后静置,试管底部有粉末,溶液呈无色。
步骤二:向两支试管中再各滴入2滴酚酞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试管底部粉末无明显变化。
步骤三:继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水,振荡后静置,无明显变化;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稀盐酸,振荡后静置,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试管底部的粉末消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 步骤一说明常温下Ca(OH)2不溶于水
B. 步骤二中溶液变红是因为Ca(OH)2在水溶液中解离出Ca2+
C. 步骤三中消失的Ca(OH)2固体溶解在稀盐酸所含的水中
D. 步骤三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原因是Ca(OH)2+2HCl===CaCl2+2H2O
【解析】步骤一不能说明常温下Ca(OH)2不溶于水,是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实验过程中也无明显现象,A不正确;步骤二中溶液变红是因为0.2 g Ca(OH)2在水溶液中解离出氢氧根离子,B不正确;步骤三中,消失的Ca(OH)2固体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和水,C不正确;步骤三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原因是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D正确。
6.柠檬酸晶体的水溶液呈酸性,关于柠檬酸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柠檬酸晶体是混合物
B.柠檬酸晶体能与镁带反应
C.柠檬酸晶体能与石灰水反应
D.柠檬酸晶体能使pH试纸变色
【解析】柠檬酸晶体是纯净物,A不正确;柠檬酸晶体不能与镁带反应,是因为柠檬酸晶体中不含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B不正确;柠檬酸晶体能与石灰水反应,是因为柠檬酸晶体溶于水能够电离出自由移动的氢离子,C正确;柠檬酸晶体不能使pH试纸变色,是因为柠檬酸晶体中不含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D不正确。
7.(2021·枣庄中考)在通常情况下,某实验小组借助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pH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a点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b点时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解析】开始溶液的pH>7,故该实验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A错误;a点溶液pH>7,是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B错误;b点溶液pH=7,表明中和反应恰好完成,C正确;c点溶液呈酸性,故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氯化氢,D错误。
8.(2021·深圳中考)小明在探究稀硫酸性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稀H2SO4与紫色石蕊试液反应后,溶液变蓝
B.若能与X反应制取H2,则X是Cu
C.和金属氧化物反应,有盐和水生成
D.若与Y发生中和反应,则Y一定是NaOH
【解析】稀H2SO4与紫色石蕊试液反应后,溶液变红色,故A错误;若能与X反应制取H2,则X不可能是Cu,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不与稀硫酸反应,故B错误;稀硫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故C正确;若与Y发生中和反应,但Y不一定是NaOH,也可能是氢氧化钙等碱,故D错误。
9.(2021·台州中考)某班同学研究碱的性质时,进行如图实验,观察到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中的沉淀有些小组部分变黑,有些小组仍为蓝色。
(1)反应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物质是__氢氧化铜__。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黑色物质可能是__D__。
A.铁 B.碳 C.二氧化锰 D.氧化铜
(3)某同学认为试管中沉淀的颜色变黑可能是由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较高所致。为验证猜想是否成立,他改用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硫酸铜溶液再一次进行了实验,发现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过一段时间并未变黑。因此,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请回答,他能否据此否定自己的猜想?并说明理由__不能,反应物还有氢氧化钠溶液,因此还需要改变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验证猜想是否正确__。
【解析】(1)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蓝色絮状沉淀物质为氢氧化铜;(2)铁元素不存在反应物中,选项A错误;碳元素在反应物中不存在,选项B错误;二氧化锰中锰元素在反应物中不存在,选项C错误;氧化铜中氧元素和铜元素,在反应物中都存在,选项D正确;(3)根据题目信息可知,需要验证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反应物包括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因此需要验证氢氧化钠和硫酸铜两种溶液,而上述实验只测试了硫酸铜溶液,所以还需要验证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
10.(2021·长沙中考节选)为加深对酸的主要性质的认识,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老师组织同学们完成了以下实验活动。
【实验内容与分析】
实验一:按如图1所示完成实验。
实验二:往生锈的铁钉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三:往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
(1)实验一中,观察到石蕊溶液变__红__色。
(2)实验二中,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请解释出现这两个现象的原因__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此时溶液变为黄色,氧化铁反应完毕后,内部未生锈的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看到有气泡产生__。
(3)实验三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由此现象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可能组合有(不考虑酚酞)__NaCl或NaCl和HCl__(用化学式表示)。
【应用与拓展】
(4)结合以上实验内容,请设计实验方案除去铜粉中混有的氧化铜,得到纯净的铜__混合固体中加入足量盐酸,然后过滤、洗涤、干燥固体,得到纯净的铜__。
(5)小明在征得老师的同意后,继续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
由上述实验可以得出氢氧化钙的哪些性质__氢氧化钙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显碱性,使酚酞变红色,可与盐酸反应__。
【解析】(1)盐酸为酸性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2)生锈的铁钉包括氧化铁和铁,氧化铁先与盐酸接触反应生成了氯化铁,溶液显黄色,然后内部铁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氢气,看到了有气泡产生。(3)此时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变为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因此溶质没有氢氧化钠,若只有氯化钠,则溶液显中性,若盐酸有剩余,则溶液显酸性,都不会出现红色,所以溶质可能是只有氯化钠,也可以是氯化钠和氯化氢的混合物。(4)铜不溶于酸,而氧化铜可与酸反应,因此可以向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盐酸,经过过滤、洗涤和干燥后得到纯净的铜。(5)加水后固体溶解,说明氢氧化钙能溶于水,加入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使酚酞变红,加入盐酸后红色消失,说明氢氧化钙可与盐酸反应。
11.(2021·曲靖质检)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或溶液)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
【知识卡片】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氯化铜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
(1)方案Ⅰ:某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 mL NaOH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NaOH+HCl===NaCl+H2O__。
②实验结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③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__H++OH-===H2O__(用方程式表示)。
④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若观察到有少量气泡出现,请分析产生气泡的原因可能是__氢氧化钠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了变质,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__。
(2)方案Ⅱ: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2 mL 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 若__有气泡产生__ 稀盐酸过量
若没有明显现象 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3)【实验反思】另有同学提出方案Ⅱ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__NaOH过量,加入镁条也无明显现象__。
(4)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__BD__(填序号)。
A.铜片 B.pH试纸
C.氧化铜 D.紫色石蕊试液
【解析】(1)①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③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④在滴入稀盐酸过程中,若观察到有气泡出现,这可能是氢氧化钠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了变质,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2)镁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镁和氢气;(3)向NaOH溶液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若没有明显现象,可能是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或者稀盐酸的量不足,氢氧化钠有剩余,镁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也无明显现象;(4)铜与稀盐酸不反应,不能证明;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若pH=7,则恰好反应,若pH<7,酸有剩余;pH>7,碱有剩余;利用pH试纸能完成实验;氧化铜只能与盐酸反应,氯化钠、氢氧化钠与氧化铜均不反应,所以不能证明;氢氧化钠剩余时,溶液变蓝色,盐酸剩余时,溶液变红色,恰好反应时,溶液为紫色,所以可用紫色的石蕊试液完成实验。
PAGE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1.(2021·齐齐哈尔二模)下列实验现象记录正确的是( )
A.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盖,瓶口上方会出现大量的白烟
B.将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银白色固体表面覆盖紫红色固体
C.甲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开始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B.浓硫酸露置于空气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C.浓硫酸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温度升高
D.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会产生白雾
3.某同学进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下面记录的现象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在Ca(OH)2 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
B.在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
C.在NaOH溶液中通入CO2,没有白色沉淀生成
D.在NaOH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4.(2021·通辽中考)归纳梳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下对知识的归纳正确的是( )
A.CO、CO2都是非金属氧化物,都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都有导电性
C.氢氧化钙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稀硫酸反应都体现碱的通性
D.CO2、SO2都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它们都是引起酸雨的重要气体
5.(2021·连云港中考)常温下,通过下列实验探究0.2 g Ca(OH)2的性质:
步骤一: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2 g Ca(OH)2粉末,然后各加入2 mL水,振荡后静置,试管底部有粉末,溶液呈无色。
步骤二:向两支试管中再各滴入2滴酚酞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试管底部粉末无明显变化。
步骤三:继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水,振荡后静置,无明显变化;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稀盐酸,振荡后静置,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试管底部的粉末消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步骤一说明常温下Ca(OH)2不溶于水
B. 步骤二中溶液变红是因为Ca(OH)2在水溶液中解离出Ca2+
C. 步骤三中消失的Ca(OH)2固体溶解在稀盐酸所含的水中
D. 步骤三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原因是Ca(OH)2+2HCl===CaCl2+2H2O
6.柠檬酸晶体的水溶液呈酸性,关于柠檬酸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柠檬酸晶体是混合物
B.柠檬酸晶体能与镁带反应
C.柠檬酸晶体能与石灰水反应
D.柠檬酸晶体能使pH试纸变色
7.(2021·枣庄中考)在通常情况下,某实验小组借助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pH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a点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b点时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8.(2021·深圳中考)小明在探究稀硫酸性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稀H2SO4与紫色石蕊试液反应后,溶液变蓝
B.若能与X反应制取H2,则X是Cu
C.和金属氧化物反应,有盐和水生成
D.若与Y发生中和反应,则Y一定是NaOH
9.(2021·台州中考)某班同学研究碱的性质时,进行如图实验,观察到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中的沉淀有些小组部分变黑,有些小组仍为蓝色。
(1)反应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物质是__ __。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黑色物质可能是__ __。
A.铁 B.碳 C.二氧化锰 D.氧化铜
(3)某同学认为试管中沉淀的颜色变黑可能是由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较高所致。为验证猜想是否成立,他改用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硫酸铜溶液再一次进行了实验,发现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过一段时间并未变黑。因此,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请回答,他能否据此否定自己的猜想?并说明理由__ __。
10.(2021·长沙中考节选)为加深对酸的主要性质的认识,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老师组织同学们完成了以下实验活动。
【实验内容与分析】
实验一:按如图1所示完成实验。
实验二:往生锈的铁钉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三:往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
(1)实验一中,观察到石蕊溶液变__ __色。
(2)实验二中,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请解释出现这两个现象的原因__ __。
(3)实验三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由此现象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可能组合有(不考虑酚酞)__ __(用化学式表示)。
【应用与拓展】
(4)结合以上实验内容,请设计实验方案除去铜粉中混有的氧化铜,得到纯净的铜__ __。
(5)小明在征得老师的同意后,继续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
由上述实验可以得出氢氧化钙的哪些性质__ __。
11.(2021·曲靖质检)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或溶液)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
【知识卡片】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氯化铜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
(1)方案Ⅰ:某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 mL NaOH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__。
②实验结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③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__ __(用方程式表示)。
④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若观察到有少量气泡出现,请分析产生气泡的原因可能是__ __。
(2)方案Ⅱ: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2 mL 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 若__ __ 稀盐酸过量
若没有明显现象 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3)【实验反思】另有同学提出方案Ⅱ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__ __。
(4)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__ __(填序号)。
A.铜片 B.pH试纸
C.氧化铜 D.紫色石蕊试液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