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全套单元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全套单元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10-08 18:07:43

文档简介

如皋实验小学六数(上) 第二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一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主备人:张文兵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5 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2. 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
活动方案 导学策略 个性调整
活动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 在自己准备的长方体上找一找它的棱和顶点。2.小组活动。有序地数一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看看各有多少个。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探索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3) 填写记录单。“长方体的特征”研究记录单长方体数量特征面棱顶点3.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填在( )内。长( )厘米 长( )厘米宽( )厘米 宽( )厘米高( )厘米 高( )厘米活动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1.用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继续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填写记录单。 “正方体的特征”研究记录单正方体数量特征面棱顶点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填到图中。 【检测反馈】教材13页 练习三 第1-5题 一、导入(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提问:这是什么形状的物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首先来研究长方体。二、活动展开1.齐读棱和顶点的定义。谁能利用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长方体的棱,什么是顶点? 小组研究。 全班汇报,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指名口答。让学生指出还有哪些棱长是7厘米、4厘米、10厘米、5厘米、20厘米。2.小组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全班交流。小结: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三、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完成检测反馈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如皋实验小学六数(上) 第二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0课时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第二课时主备人:缪晓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数量的变换,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帮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对“单位不统一”的处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活动方案 导学策略 个人调整
活动一: 要求: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互阅。1.300厘米=(   )分米 4.6米=(   )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4.6立方米=(   )立方分米  2.92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5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9.8升=( )立方分米 = ( )毫升 0.5立方米=( )立方分米=( )升活动二: 1.教材31页第5题。(1)联系图意理解题意,尝试列式解答。(2)组内交流。2.教材32页第9题。(1)独立读题后分析,尝试独立解答。(2)在小组里校对订正。 活动三:1.一块长方体木料,长2米,宽0.2米,厚0.13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合多少立方分米? 2.一台冰柜,从外面量,长1米,宽0.55米,高1.1米;从里面量,长89厘米,宽44厘米,高55厘米。(1)这台冰柜所占空间有多大?(2)这台冰柜的容积是多少? 3.小组长评分,推选出本组最佳。【检测反馈】独立完成教材32页的第7、8两题。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一、夯实基础,巧思妙算。过渡: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呢?引导进入活动一。活动一导学策略:通过先梳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相关基本知识,帮学生理清3种单位间“名称”及“进率”的区别。再让学生独立练习、夯实基础。二、团结协作,探索奥妙。过渡:我们常常需要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数量的变换,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进入活动二。活动二导学策略:先看图算出两堆木块的体积,再思考: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容积有什么关系?友情提醒:花坛的占地面积就是这个花坛的底面积;求填满这个花坛大约需要多少土,就是求花坛的容积;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条就是求这个花坛的侧面积(前、后、左、右四个面)。三、抢占先机,挑战自我过渡:想接受更高的挑战吗?引导进入活动三。活动三导学策略:学生尝试练习后,小组交流怎么解决问题,要注意些什么?两道题在解题过程中都要注意“单位名称不统一”,要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数量的变换。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应用单位间的进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如皋实验小学六数(上) 第二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八课时
《整理与练习》主备人:仇红丽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和“练一练”,练习六第4—8 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底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自主探索,掌握长方体体积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都可以表示成“底面积×高”,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  2.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底面积×高的方法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难点:运用体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活动方案 导学策略 个性调整
活动一: 复习旧知、巩固体积公式。  1.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独立完成,每组5号板演。)  2.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长方体体积= × × 正方体体积= × × 活动二:合作探索通用的体积公式。  1.你能找出上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吗?(找出来涂上颜色)2.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它们的 。 3. 根据上图,我发现:长方体的底面积= × ,正方体的底面积= ×  4. 你能想到用其他方法来计算活动一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  (小组里共同探讨,准备全班交流得出。)长方体体积= × 正方体体积= ×  活动三:联系实际,应用巩固新知。(独立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1.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15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求它的体积。2.计算下面长方体木料的体积。(独立完成,再交流。)   【检测反馈】:1.计算下面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积。2.幼儿园有一排长方体的储物柜,长4米,宽0.5米,高0.75米。①这排储物柜共占地多少平方米?②这排储物柜所占的空间是多少立方米? 一、导入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要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正方体呢 请同学们完成活动一。  二、活动展开1.完成活动一。 全班汇报,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过渡:还有其他方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下面进入活动二进行研究。2.活动二。学生研究。全班交流并小结: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过渡: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会经常用到,请看活动三。3.完成活动三。全班交流。提问:你觉得长方体的体积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前面的面积乘宽;左面的面积乘长。)三、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完成检测反馈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V=
1如皋实验小学六数(上) 第二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五课时
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主备人:仇红丽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 例6、例7、练一练、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难点: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
活动方案 导学策略 个性调整
活动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活动一:操作探究,认识体积。1.在小组内按步骤完成例6的3个实验。第一个实验:(1)给1号杯倒满水;(2)在2号杯里放入一个桃;(3)将1号杯的水往2号杯中倒,直至倒满。我们认为:实验用的两个杯子同样大,它们能装的水的体积应该( )。但倒满2号杯后,1号杯中( ),这是因为( ).第二个实验:(1)两个空杯,1号杯里面放一个桃,2号杯里面放一个荔枝;(2)给两个杯子倒满水。我们认为:倒入( )号杯里的水多,因为( )。我们这样验证:( ) 进一步明确:( )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 )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第三个实验:把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再倒满水。思考:(1)这三个水果,( )占的空间大。(2)这时,( )号杯里水占的空间大。2.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实验用的3个水果,( )的体积最大,( )的体积最小。3.你能举例比比两个物体的体积吗?4.全班交流。活动二:自主学习,认识容积。1.自学例7(1)观察:那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2)这个书盒能容纳其它物体,我们就说书盒是一个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思考: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2.试一试。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3.小组交流,指名汇报。【检测反馈】1.完成练一练第1题。借助示意图,思考: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2.完成练一练第2题。友情提醒:根据容积的意义进行解释。3.完成练习五第1-4题。 一、导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活动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学生根据提示完成三个实验,并填写好活动单。全班交流。揭示体积的概念。活动二:自主学习,认识容积。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方法,全班交流汇报。三、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完成检测反馈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如皋实验小学六数(上) 第二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九课时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主备人:仇红丽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例11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2.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单位的转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难点:理解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活动方案 导学策略 个性调整
活动一:小组合作,探索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间的进率1.根据自学纲要分组探究:(根据老师提供的2个正方体观察。)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2.交流学习结果,分组汇报: 因为1分米=( )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 )厘米的正方体。1分米×1分米×1分米=( )立方分米,10厘米×10厘米×10厘米=( )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3.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活动二:独立思考,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1.我认为:1立方米=( )立方分米2.想一想,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3.在小组里交流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4.我发现: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1立方米=( )立方分米,  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活动三: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方法1.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        面积        体积        2. 独立完成教材第30页的“练一练”。 完成后先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3.实际应用:一种汽车的油箱,从里面量长80厘米,宽60厘米,高50厘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检测反馈】完成教材31页第2、3、4题。 活动一: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体积的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究。请看这样两个正方体,一个棱长是1分米,另一个棱长是1厘米。比一比,再思考下面三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活动二弄清楚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咱们再猜一猜,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能想办法验证吗?活动三认识了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咱们再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它们之间的进率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如皋实验小学六数(上) 第二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六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主备人:仇红丽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22页 例8、练一练、练习五第5~8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讨论、探究、类推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认识体积单位,建立1立方米、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表象难点:建立1立方米、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课件
活动方案 导学策略 个性调整
活动一:比较物体,感知体积单位1.观察教材21页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你知道它们哪个的体积大吗?2.怎样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先自己想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讨论。3.各小组展示。活动二:自主探索,认识体积单位1.认识1立方厘米(1)在教具里找一找,找出你认为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再和同伴交流交流。(2)它的棱长大约是多少厘米?估一估,量一量。我知道了:棱长是 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3)找一找、说一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4)下面两个长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2.自己探索认识1立方分米、1立方米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认识。活动三:新旧联系,强化体积单位 1.认识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联系(1)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 和 作单位。(2)猜想: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正好盛 升水。实验:用 1立方分米正方体容器注满水倒入量杯验证 。(3)我发现:1立方分米= 升 1立方厘米= 毫升 2.认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1)教材23页练习五第5题。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和联系。3.整理提高:在小组里说说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单位?【检测反馈】1、教材24页第7题。(完成在课本上)2、小明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搭了一个物体。下面是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想一想,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3、下面物体都是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体积和容积单位。活动一:1.你知道它们哪个的体积大吗?2.怎样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3.各小组展示。活动二: 1.认识1立方厘米(1)在教具里找一找,找出你认为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2)它的棱长大约是多少厘米?我知道了:棱长是 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3)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4)下面两个长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2.自己探索认识1立方分米、1立方米(1)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认识。(2)直观感受1立方米和1立方分米的大小:每个小组用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活动三: 1.认识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联系(1)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 和 作单位。(2)猜想: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正好盛 升水。实验:用 1立方分米正方体容器注满水倒入量杯验证 。(3)我发现:1立方分米= 升 1立方厘米= 毫升 2.认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3.整理提高:在小组里说说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单位?三、总结四、完成检测反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如皋实验小学六数(上) 第二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二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主备人:张文兵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三第6-7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2. 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侧面展开形状的观察。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准备 课件
活动方案 导学策略 个性调整
活动一: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 1.按要求剪正方体。(1)在正方体纸盒上标出“前、后、左、右、上、下”6个面的位置。(2)用红笔画出纸盒的上面与左面、前面、右面相交的3条棱并剪开。(3)用红笔画出前面与左面、右面相交的2条棱并剪开。(4)用红笔画出后面与左面、右面相交的2条棱并剪开。2.观察展开图中正方体6个面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3.自由剪正方体。(1)设计剪的顺序,也沿7条棱剪开。(2)画出你所剪得的展开图,并标明6个面的位置。(3)小组观察不同的展开图,又有什么发现?活动二:研究长方体的展开图。1.把长方体纸盒沿一些棱剪开(同样注意6个面连在一起)。2.画出你所剪得的展开图,并标明6个面的位置。3.观察这些展开图,思考:长方体的展开图又有什么特征?活动三:实践和运用。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 操作验证:用课前剪下的P121的图形折一折。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操作验证:用课前剪下的P123的图形折一折。3.交流这些平面图形能否围成正方体或长方体的方法。【检测反馈】把下面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相应的展开图用线连起来。 一、导入  前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首先进入活动一。二、活动展开提示:注意按顺序来剪。指出: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六个面一定要连在一起。板书:正方体展开图 正方体的展开图多种多样,长方体的展开图也有多种吗?  一起研究活动二。小结:长方体相对的面应间隔排列。三、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体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剪开后6个面都要连在一起哟!
1如皋实验小学六数(上) 第二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四课时
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主备人:仇红丽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18题例5、“练一练”、练习四第6—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有关物体某几个面的总面积,感受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难点: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活动方案 导学策略 个性调整
活动一:探究新知例5: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 3分米,高3.5分米。 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1.独立完成:(1)这个鱼缸是个( )体,它只有( )个面,缺少( ) 面。(2)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 )。(3)可以这样计算:2.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你们小组有不同的求法吗?哪种列式最简便?3.全班交流。活动二:小试牛刀 1.练一练第1题。列式计算:2.练一练第2题。注意:这两个纸盒都只有( )个面。列式计算:3.练习四第7题。4.练习四第8题。 先观察,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5.小组交流,确定中心发言人。【检测反馈】 1.练习四第6题。2.练习四第9题。先画出台阶的示意图,再思考:①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②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列式计算:3.测量自带的火柴盒,长=( ),宽=( ),高=( )。(测量结果取整厘米数)想一想:求它的内盒用硬纸多少,就是求( )个面的面积和;求它的外盒用硬纸多少,就是求( )个面的面积和。只列式不计算: 1、揭示课题提问: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的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2、探究新知 说一说鱼缸的样子。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可以怎样计算?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选择一种方法算出结果。全班交流,体会不同方法的各自特点和内在联系。3、练习。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体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积和,也就是长方体的侧面积。思考:解答这个问题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老师可以先画出5级台阶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其中台阶占地面积为各级台阶的上面的面积之和,即0.3×6×5=9(平方米)。铺地砖的面积则是各级台阶的上面和前面的面积总和,即9+0.2×6×5=15(平方米)。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小结。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木板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体( )、( )、( )、( )4个面的面积之和,纱网的面积就是( )、( )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1如皋实验小学六数(上) 第二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三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主备人:张文兵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活动方案 导学策略 个性调整
活动一: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 借助上面的立体图形,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一个长方体如右图。(1)上、下每个面的长是 ,宽是 ,面积是 。(2)前、后每个面的长是 ,宽是 ,面积是 。(3)左、右每个面的长是 ,宽是 ,面积是 。活动二: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1.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什么?动笔试一试。2.交流自己的算法(注意不同的思考方法)。活动三: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做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1.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解决这个问题。2.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3.求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检测反馈】1. 写出表中的物体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再计算表面积。名 称长 / cm宽 / cm高 / cm表面积 1212121212181210182.右图是一个长方体。(1)上面、前面、左面3个面的面积一共是( )。(2)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3.一个长方体铁盒,长25厘米,宽20厘米,高15厘米。做这个铁盒至少要有多少平方厘米铁皮?4.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20厘米。做这个纸盒至少需要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 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活动一: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活动二: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揭示表面积的含义: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活动三: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交流时说说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么?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如皋实验小学六数(上) 第二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七课时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主备人:仇红丽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3 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难点: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活动方案 导学策略 个性调整
活动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体积的计算方法1.例9: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1)操作要求: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组长负责分工,两人摆图形,一人记录,其余人观察,完成表格。长(cm)宽(cm)高(cm)正方体个数体积1号2号3号4号(2)汇报交流:每排摆( )个,摆( )排,摆( )层,摆成的长方体长(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正方体的个数是( )个,体积是( )立方厘米。(3)观察表格,我发现: 2。看教材25页例10:用1立方米的正方体摆出下面的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1)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合作摆一摆。(2)展示汇报:(3)通过操作,我发现: 活动二:启发探究,自主建构长方体体积公式1.如果要摆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你能在头脑中想象知道摆出这个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体积是多少?2.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呢?我知道:长方体的体积= × × 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3.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呢?想:正方体就是 、 、 都相等的长方体,因此正方体体积= × × 4.自学课本第26页,看一看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活动三:知识运用1.书上26页的试一试,你能独立计算出来吗?(先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怎么计算,再列式计算。)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检测反馈】1.填表: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体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它们的形状一定相同。( )(2)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4×4×4=12(立方分米)( )(3)一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3 ( )(4)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3.有一种长方体巧克力,长6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导入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要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正方体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活动展开1.完成活动一。(1)先完成第一个内容,学生读活动要求,然后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 全班汇报,小结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完成第二个内容, 读活动要求先根据刚才的发现猜测摆着些长方体需要多少个正方体。小组内分工合作,每两人合作拜一个长方体。小组交流说一说通过操作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过渡:你能归纳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方法吗?下面进入活动二进行研究。2.活动二。学生研究。全班交流并小结: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是: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V=a3过渡:你能用这些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请看活动三。3.完成活动三。全班交流。三、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完成检测反馈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9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