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建筑中的结构》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激发兴趣促探究,积极探究促获得
《建筑中的结构》在新版《义务阶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技术与工程领域”。理论依据: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为此,就要确定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学生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由于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最近发展区”也是不同的,单一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只有设计多样的教学内容,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怎样设计数量多样、层次不同的教学内容,又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四个探究活动是教学的难点。
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我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可以诱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提出探究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最后通过交流形成多样的系统的知识。这一过程打破了传统的“一个问题、一个实验、一个结果”的模式,值得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
为了体现教材内容的多样性和实验的开放性,教材设计了4个实验内容。在第一个实验中,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案实时进行指导改进,即如何让正方形变的稳定,由小组合作完成的,是在交流评价中修改完善形成的。这说明实验方案的形成是学生自己建构的。同时,把课本的第三个实验器材两个纸筒换成了三个饮料瓶,这样在进行稳定性测试时,现象更明显。在进行结构承受力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加入了一个环节:怎样使一张平展的纸承受力更大,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建筑中的结构》在《课标》中属于技术与工程领域,了解哪种结构更稳定,圆柱立柱和拱形的承受力较大。
科学概念:
1、建筑中很多有三角形结构,这种结构在所有结构里面是比较稳定的;
2、在建筑中很多不同的形状或者柱子里面有不同的柱体,其中只有圆柱的承重力是最大的;
3、拱形结构比平面结构受力更好;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比较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稳定性,并利用三角形加固正方形。
2、能比较重心高与重心低的物体的稳定性。
3、能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形状立柱的稳定性。
4、能通过实验比较平面和拱形的承受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一项工程运用到的科学技术和原理。
本课所属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会《科学》三年级上册,所在单元为第五单元《小小建筑师》。这个单元是教材中的第一个技术工程单元。在这个单元中,学生要学习认识一些建筑中的材料及结构,能区分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通过实验发现哪种结构更加稳定,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进而说出一项工程运用到的科学技术和原理。最后能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个建筑模型。
《建筑中的结构》是这个单元中的第二课。前面是《建筑中的材料》,后面是《设计制作建筑模型》。本课主要内容是了解建筑中的形状、结构,明白其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认识榫卯,知道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学习本课为《设计制作建筑模型》积累经验和技巧。
学生情况:
通过课前访谈,了解到三年级的学生虽知道什么结构相对具有稳定性,但是对建筑中的结构不是很了解,能分辨不同的建筑形状,不知道为何要建成这种形状。对实验探究很大兴趣。
科学探究: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实践,了解建筑中的结构,分析为什么建筑物能够矗立并承受很大压力,启发学生能举出实际例子说明一项工程运用到的科学技术及原理。
科学态度:
学生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进行探究实验,在探究中态度严谨、认真;能在科学探究中能如实描述实验结果,最终养成实事求事的习惯。
教学方法:
讲述法,实验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教学PPT、榫卯结构玩具、展台
(一)教师准备:
1、为每个小组准备(4人一组)工具盒:若干木棒和皮筋、圆纸筒、A4纸、螺母若干,记录单一张。
2、PPT、实验记录单。
(二)学生准备:
笔、透明胶带、饮料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科学概念:
1、建筑中的结构里面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形状,建筑中很多有三角形结构,这种结构在所有结构里面是比较稳定的;
2、在建筑中很多不同的形状或者柱子里面有不同的柱体,其中只有圆柱的承重力是最大的;
3、拱形结构比平面结构受力更好。
科学探究:
1、能比较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稳定性,并利用三角形加固正方形。
2、能比较重心高和重心低的物体的稳定性。
3、能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形状立柱的承受力。
4、能通过实验比较平面与拱形的承受力。
科学态度:
1、乐于进行探究实验,态度严谨、认真。
2、能在科学探究中如实描述实验结果,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
3、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一项工程运用到的科学技术和原理。
教学难点:
能从选材或结构的角度分析出增加建筑物承受力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