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建筑中的材料》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以观察促活动,以活动促获得。
《建筑中的材料》在新版《义务阶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技术与工程领域”。《课标》中提到:人类观察自然,研究各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原因,而产生科学,科学的核心是发现。三年级学生对身边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课设计了观察活动。每个环节中包含了小活动:观察活动,认识什么是建筑;观察对比活动,认识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导游”交流活动,分类活动,再巩固;拓展提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环节层层递进,使学生在每个环节都接受新鲜的刺激,从而持续产生上课兴趣,达成目标。
理论依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出现了具体运算图式,能够根据具体事物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所以,我这节课是以房屋观察促活动,以活动促获得。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对房屋的已有认知开始,即选择从《三只小猪》建房屋的故事入手,借助与人类房屋发展中的对比制造冲突,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发现房屋建筑材料选择的重要性,并建立建筑的概念。再指导学生将人类房屋建筑中的材料再对比,认识区分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每次的观察,感受选择好的材料能使房屋更坚固、更实用,发现人们在建筑设计上的进步、在科技技术上的成功飞跃。在“小导游”交流活动中,学生带着著名建筑的资料,很自然的将自己对建筑材料的分类与他人分享。分享体验之后,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有了更深的认识。本节课中重点观察的是人类房屋发展史中房屋建筑,学生学会了用观察对比分析的思维想事情,也明白了使用材料要注意环保,这些收获可以迁移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建筑中的材料》在《课标》中属于技术与工程领域。
概念:16.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学习内容:16.1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本课所属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上册,所在单元为第五单元《小小建筑师》。这个单元是教材中的第一个工程技术单元。在这个单元中,学生通过观察,认识材料有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
《建筑中的材料》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后面是《建筑中的结构》、《设计制作建筑模型》。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并通过观察分析活动了解什么是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通过观察分类,感受材料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也为《建筑中的结构》积累了认知和感受。
学生情况:
科学概念:通过课前访谈,了解到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并不陌生,家里的木地板,学生知道材料是木头,木头是大自然中树木。大部分学生知道玻璃、瓷砖,但不知道是人工制造出来的材料。
科学探究:学生经常看到建筑中的材料和身边的材料,但是很少有学生思考过使用材料的好处是什么,更没有人专门比较过,天然材料、人工材料做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效果和感受。
科学态度:
三年级学生对身边的常见的材料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不强;三年级学生喜欢上台展示自己,也喜欢与同伴交流、分享。
教学方式:
学生在观察分析的活动中,观察房屋的材料,通过分析总结,了解材料按来源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
教学手段:
1.以学生熟知的《三只小猪》造房子的故事激发学习的兴趣,初步感知什么建筑材料。
2.教师准备观察记录表,让学生在房屋名称下面划出建造的材料,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感受材料在建筑的作用。
3.教师准备著名建筑的资料,提出阅读要求,在认识著名建筑的同时,让学生巩固对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认知,同时感受到人类在建筑材料和技术上的进步。
4.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工具、展示建筑的图片,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更有成就感。
5.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填表和阅读要求等。
6.技术准备:一体机、展台。
(一)教师准备:
1. 为每小组准备(5人一组):装有建筑阅读资料的袋子(右图),每个人一张。记录单一组1张。
(二)学生准备:红笔和黑笔(蓝笔)。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科学概念: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什么是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能给常见的建筑材料进行分类。
科学探究:
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观察分析,交流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科学态度:
学生产生认识材料、分析材料、使用材料的兴趣,在使用材料时有环保意识,并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了解现代建筑中常见的材料。
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不同房屋图片,认识建筑和建筑材料中的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并会按照材料的来源进行分类。
板书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对个人评价:从听讲、发言、整理等方面,具体评价个人表现好的地方,口头表扬。
2.对全班评价: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给予实时的评价,比如:掌声送给自己。
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评价自己同组学生的给与掌声鼓励。
评价量规
科学概念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一、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设计观察活动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三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能够根据具体事物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于是,这节课以“观察房屋”活动贯穿始终。以观察促活动,以对比分析促思维,以思维促获得。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不同形式观察活动,活动中达成了建筑的概念、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概念、材料的分类等教学目标,学生也逐步感受到选择材料的重要性、不同材料在建筑中的利用效果、人类在材料发明中技术的进步。学生主动参与、手脑并用,从观察中激发思维,在分析记录中学会总结。
二、依据学生思维发展,出示活动工具
本课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对房屋的已有认知开始,即选择从《三只小猪》建房屋的故事入手,借助与人类房屋发展中的对比制造冲突,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发现房屋建筑材料选择的重要性,并建立建筑的概念。出示观察记录表,再指导学生将人类房屋建筑中的材料再对比,认识区分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每次的观察,感受选择好的材料能使房屋更坚固、更实用,发现人们在建筑设计上的进步、在科技技术上的成功飞跃。在“小导游”交流活动中,学生带着著名建筑的资料,很自然的将自己对建筑材料的分类与他人分享。分享体验之后,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明白了使用材料要注意环保,这些收获可以迁移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亲自体验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依据学生已有经验,关注实际获得
学生在课前对《三只小猪》的故事内容有了一些了解,能说出三只小猪分别买了什么材料造房子。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在中国房屋的发展史上也出现过相同材料的房屋,想看看吗?沿着房屋发展的箭头指向,在材料上还有什么发现?……在质疑研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认识了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以及它们的区别和材料的分类。通过比较,认识到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在建筑中的利弊,感受到人们在材料设计制作方面的进步和材料的进步所带来的建筑技术上的进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