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6 15:5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主题:“苦难与新生”
第二单元导读
单元目标:
1、学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深刻认识革命传统,了解旧中国的苦难和革命先驱的斗争历程。
2、阅读课文,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品析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获得审美体验。
3、研读课文,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分析其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和表现艺术形象的深厚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精神。
4、从艺术形象中获得熏陶和感染,汲取人生营养,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坚定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刘和珍(1904年—1926年3月18日),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执政府(段祺瑞当时不在执政府,亦未命令开枪)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李大钊、陈乔年均在斗争中负伤。
1.周作人为纪念刘和珍、杨德群所作的挽联是: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2.周作人为悼念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学生,又作了以下挽联:
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3.周作人为纪念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学生胡锡爵所作的挽联是:
什么世界,还讲爱国?
如此死法,抵得神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179]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 《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
1.正音:
洗涤
不惮
不恤
尸骸
(dí)
(dàn)
(xù)
(hái)
(jié)
(lù)
(zì)
(cuán)
桀骜
屠戮
浸渍
攒射
惩创
(chuānɡ)
(yìn)
荫庇
(fēi)
绯红
(fěi)
菲薄
殒身不恤:
桀骜:
喋血:
浸渍:
菲薄:
赁:
2.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形容性情倔强。
流血满地。
浸润,渗透。
微薄。
租借。
文章结构分析
全文共七节,前后勾连。划分成三部分。
写人的记叙性散文。
一、二节写创作缘由。
三、四、五纪念的主体,记叙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六、七节思考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第一二小节解读
第一步:文章第一节写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者。
第二步: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民牢记这笔血债。
思考:为什么当时的中华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
原因:中国庸人太多;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随着时间流逝淡漠一切。
解读: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自己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要疗救麻木的国民,使其不在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里的写作缘起正显示了鲁迅一以贯之的对唤醒民众、疗救其灵魂的使命的自觉和承担。
从缘起出发,是常见的写作思路,作者借叙说写缘起,把惨案发生两周来各方动态都概括了进来,请结合选文一二节,概括惨案发生,各方都有怎样的表现?
进步力量:程君等人,为遇难同学开追悼会,正义力量没有为段祺瑞执政政府的淫威所屈服。
反动势力:学者阴险的论调,称爱国青年“铤而走险”“莫名其妙”“没有审判力”
中间状态的市民: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似人非人的心态。
第二部分
第三节:写刘和珍,突出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
作者写刘和珍,反复写她“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是想表达什么?
回答:刘和珍态度温和,面带微笑,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结合刘和珍遇害的经过,表达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政府,真正的暴徒是反动政府的这些打手们。
第三部分
主要写请愿事件的意义。一般人谈意义,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思想深刻之处就在于并不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的方式。
写作特点:
叙述简洁
议论精辟
讽刺尖锐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第四部分:重点句子分析
运用反复的写作手法,突出了“猛士”英勇奋进,无所畏惧的特点,同时,整齐的节奏感增强了表现力,使人读来印象深刻。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
以辛辣的反语讽刺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欺凌屠戮爱国民众的暴行,鞭挞了他们的卑劣无耻。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第四部分:重点句子分析
用“煤的形成”做比,形象的阐明了革命是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的深刻道理。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灭亡。
作者和由惨象和流言而发生悲哀之情,更由此思考“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以“不在···就在···的选择句式,敲响了民族存亡的警钟,呼唤着革命的到来。
2.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
⑴悼念遇害者,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
⑵控诉段祺瑞执政府的残暴,痛斥陈西滢之流
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⑶在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提示】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