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粤教版七年级上第25课《诗五首》名师详解精练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粤教版七年级上第25课《诗五首》名师详解精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0 18: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语文粤教版七年级上第25课《诗五首》名师详解精练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鬓毛衰:耳边的头发疏落。
  城阙:城墙和宫殿,这里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这里指杜少府即将赴任的地方。津,渡口。
  宦游人: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近邻。
  酬:酬答,这里指因别人赠诗而作诗应答。
  弃置:这里指被贬谪。
  翻似:倒好像。
  侧畔:旁边。
  万木春:意思是万木逢春,生机勃勃。
  寄北:寄给北方的友人。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
  杨花:指柳絮。
  离亭:驿亭。古人往往在驿亭送别,所以称"离亭"。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⑴贺知章(约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武后证圣初(695)进士及第。授国子四门博士。开元中,累迁至太子宾客、秘书监。天宝初,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玄宗制诗赠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不久去世。
  贺知章少时即以文词知名,性旷达,善谈说。晚年尤放诞,不拘礼度,尝邀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经常醉后属词,文不加点,动成卷轴。又擅长草隶,人共传宝。在长安时,与李白一见而为忘形之交,称白为"谪仙人"。七言绝句清新婉曲,颇饶韵致。如《咏柳》、《回乡偶书》,均为人所传诵。《全唐诗》编存其诗1卷。事迹见《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隐逸传》。
  ⑵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⑶郑谷,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少颖悟,7岁能诗,前辈诗人司空图称许其"当为一代风骚主"(《唐诗纪事》引述)。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授京兆□县尉。迁右拾遗。乾宁四年(897)任都官郎中,旋告归。卒于家乡别墅。世称郑都官。
  郑谷在当时诗名颇盛。他曾修改僧齐己《早梅》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数枝"为"一枝",齐己拜为"一字师"。又与许棠、任涛、张□、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林十哲"。郑谷诗反映生活面不广,情感也欠深沉。所以《郡斋读书志》批评他"格韵凡猥,语句浮俚不竞"。但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宛转,律对中时有警句。绝句如《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越鸟》、《鹭鸶》,亦复风神摇曳,有悠然不尽之意。尤工咏物,《鹧鸪》、《燕》、《竹》、《海棠》诸篇皆能状物而得其神,《鹧鸪》中"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一联传诵广远,致有"郑鹧鸪"之称。《唐才子传》用"清婉明白,不俚而切"来概括其诗风,是比较恰当的。著《云台编》3卷,因乾宁三年扈从昭宗于华州,寓居云台道观时编次而得名,有明嘉靖年间刊本。另著《宜阳集》,为晚年退居宜春时编成,已佚。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⑷王勃,字子安,绎州龙门人,文中子通之孙。六岁善文辞,未冠,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斥之。勃既废,客剑南。久之,补虢州参军。坐事,复除名。勃父福峙,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交践省父。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勃好读书,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急起书之,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勃有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卷。
  ⑸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一作彭城人,自称是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裔,因此也算河北中山人。贞元九年(793)进士。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重要人物之一。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入朝为主客郎中,最后,官至检校礼部尚书。
  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尽管他和韩愈、白居易都有深厚的交情,却能在诗歌的风格上保持独立自主,不附合、更不附属于韩、白的有势力的流派。这突出地表现在对民间文学的学习上,他的爱好不仅局限于一般人所熟悉的古代乐府歌辞,而更感到兴趣的则是当时民间所流行的俚歌俗调。他的《竹枝词》、《柳枝词》就是他的艺术实践。他的诗歌语言干净明快,决无炫博矜奇的地方。著有《刘梦得文集》。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⑴《回乡偶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抓住了诗人回乡后遇见故乡人回答的一个场景描写,清新自然。
  ⑵《夜雨寄北》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⑶《淮上与友人别》
  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即景生情,情景结合,表现了离人的特殊的心境。
  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本篇是对白居易赠诗的酬答。从白居易赠诗的末句接过话由,以直陈的笔触回顾被贬二十三年的不幸遭遇,作为开端。尾联以"长精神"自勉,从而点明酬答的题意,收束全篇。中间两联,或用典抒情,或借景达意,尤为精警形象,全诗跌宕起伏,沉郁而不失昂扬精神。
  ⑸《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是一首酬答诗,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表现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是酬答诗中的优秀之作。
  二、文章脉络
  ⑴《回乡偶书》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⑵《夜雨寄北》
  上联:一问一答,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下联: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的欢乐的憧憬。
  ⑶《淮上与友人别》
  上联: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寓情于景。
  下联: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即景生情。
  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首联:点题,定调。城阙--五津
  颔联:写离情别意。离别意--宦游人
  颈联:写别后思绪。天涯--比邻
  尾联:互勉,作结。歧路--沾巾
  ⑸《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应和白诗,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颔联:通过用典,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
  颈联:运用比喻,表现了诗人豁达的态度。
  尾联:点明题旨,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
  三、名句赏析
  ⑴《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⑵《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却话……"的寄想看似平易,实则奇崛。它把"巴山夜雨"的场景一下子搬向想象中的未来时间。那里出现的是北方某地窗前的亲友秉烛夜话,在灯花的跳动中,出现了那时已成为过去的、如今夜雨之中孤单身影愁苦思念的影象,如同电影的"切入"--在未来的画面中切入了如今的现实、即对于未来而言此日已为过去的物境人情。佛家的三世相:过去、现在、未来在这里奇妙地实现了融合!
  不仅是现在而且还有将来,不仅仅是眼前已实现情景还有未来尚待验证的情景的契合;从今天想象明天,又从明天想象今天--各个不同的时空得到自由往返的交通。已有的无定会聚的怅惘,与假定性的异日异地的回味今日今地,以至于把伤怀与苦况当作付之一笑的欢乐。其间所体现出来的通脱的人生哲理,的确倚仗于诗人对于时空观念的创造性把握。不能如期与未可预期的会聚,及其想象中的补偿,使时间得到了广延,空间得到了拓展,人的情感的存在也得到了扩大和充实。因此,这首诗中充填的不仅仅是别离的伤怀以及相聚的未可预期,而是增添了期待、憧憬甚至是想象未来、回味此时苦况所产生的乐趣。
  ⑶《淮上与友人别》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离亭晚"中的"晚"字很重要。它既充分表现了惜别之情,又为下一句补景设色。两位朋友在"离亭"话别而不愿分别,直留达到天"晚",终于不得不在暮霭沉沉、暮色苍茫中分手上路,各奔前程了。"君向潇湘我向秦",茫茫别意,都从两个"向"字传出,令人黯然销魂。明人谢榛却认为此结"如爆竹而无余音";因而移作起句,将全诗改为"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长笛离亭晚,落日空江不见春"(《四溟诗话》卷一),未免点金成铁。
  明清诗评家多认为此诗有盛唐风韵。沈德潜把它和被几个诗评家分别推为唐人七绝"压卷"的"秦时明月"、"渭城朝雨"、"黄河远上"、"朝辞白帝"等并列(《说诗晬语》卷上),是当之无愧的。著名的《鹧鸪》诗第二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颇有神韵,但从全篇看,还不如此诗完美。
  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虽然远隔天涯,也好似近在邻居。这是对杜少府的安慰,同时也有点赞扬。对杜少府来说,你远去蜀中,不要感到寂寞,还有知己朋友在这里,不因距离远而就此疏淡。对自己来说,像杜少府这样的知己朋友,纵然现在远去蜀中,也好像仍在长安时时见面一样。这两句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诗中数一数二的名句。但这两句并非王勃的创造,他是从曹植的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变化而成,他利用"万里犹比邻"这个概念,配上"海内存知己",诗意就与曹植不同。后来王建也有两句诗:"长安无旧识,百里是天涯。"这是把王勃的诗意,反过来用。不能不说是偷了王勃的句法。
  ⑸《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诗的颈联,紧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白居易称赞这一联"神妙",就是从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景、情、理相结合的角度来评价的。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可以不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后人的引用义与刘禹锡的本义不完全契合,这是不奇怪的。不同时代的欣赏者,在欣赏特定时代的某一具体作品时,思想感情上会产生某种基本一致的艺术感受,人们称之为"共鸣"。但文艺欣赏中的共鸣是十分复杂的,不同时代的人,欣赏某一作品时所产生的共鸣,不会与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例如: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吟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名句,是出于其不得"致君尧舜上"的感慨;三十多年后,领导政治革新运动的王叔文,读杜甫的这两句诗,"欷泣下",则出于其与宦官、藩镇斗争失败的哀思。
  【类文品读】
  读《归园田居》,回答问题: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陶渊明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中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
  2.诗中体现了农家生活艰辛的一句是。
  3.诗人体现在诗中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说?
  4.体现了全诗主旨的一句是哪一句?
  5.全诗通过躬耕夜归这个小小的生活片断,表现了什么深刻的思想?
  (参考答案:1.田园派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3.恬淡愉悦。因为诗人笔下描摹的夜归情景是非常优美的:皎洁的月光,狭长的山路,茂盛的草木乃至夜露打湿衣襟。如果没有愉快的心情,不会写出这么美的意境。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5.为了能不同流合污,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节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