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中学2021—2022 学年上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历史
一、选择题(1.5分一个,共计48分)
1.先秦时期,道家主张圣人、侯王“抱一”、“得一”,儒家主张王者“定于一”,墨家主张天子“一天下之义”,法家主张君主“作一”,杂家主张王者、天子“执一”。材料表明先秦诸子的主张
A. 基本体现了专制思想 B. 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C. 蕴涵着国家统一思想 D. 实现政治思想的统一
2.《管子·牧民》中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下列思想主张与该观点最为相似的是
A.老子“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B.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荀子“不富无以养民情” D.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3. 有学者评价先秦某学派思想,“给重视血缘和等级的古代社会非常强烈的冲击”“以君主和国家为中心,强调尊君卑臣”。据此推测,该学派思想
A. 适应了西周宗法体制的需要 B. 维护了奴隶主阶级政治统治
C. 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思想基础 D.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发展趋势
4.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韩非子言:“上无道揆,下无法守”。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流派
A. 思想主张趋于统一 B. 富于社会批判精神
C. 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D. 体现统治者的需求
5.“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6.为富国理乱,法家的先驱管仲与子产提出的理论是:“火烈,民望而畏之,故死于火的人少;水弱,民狎而玩之,故死于水的人多。”据此可知,他们主张
A. 刑律宜严 B. 民生为本 C. 无为而治 D. 天人相应
7.中国历代古书失传现象非常严重,历史上曾有“六经”,其中《乐》在战国时失传了,于是“六经”变成了“五经”,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系统了解《乐》的内容。这说明
A. 文字记载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B. 雕版印刷品难以长期保存
C. 歌舞娱乐形式已退出历史舞台 D. 只有通过文献记载才能了解过去
8.汉初的政论家陆贾在《新语》中写道:“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百姓以德附,骨肉以仁亲,夫妇以义合,朋友以义信,君臣以义序,百官以义承”。其旨在
A.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B. 希望君主无为而治
C. 宣扬三纲五常理论 D. 引导统治者施德政
9.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交锋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 道学理论存在明显缺陷而新儒学博大精深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10. 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后来,适应这一“需要”的是
A “民贵君轻”说 B. “五德始终”说
C. “知行合一”论 D. “天人感应”说
11.自高祖十二年过鲁祀孔子后,两汉各帝常亲至孔子阙里祭祀孔子。自元帝初元元年令孔霸食邑八百户祠孔子起,后屡封孔子后代为奉祀孔子专官,世世相传。平帝元始元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是追封孔子爵位的开始。明帝永平二年始,在太学、郡国学举行祭孔仪式,祀孔成为历代封建学校的例行活动。这反映了
A.儒术在董仲舒后处于独尊地位 B.汉初儒家思想的地位开始上升
C.尊孔成为维护统治的有力手段 D.汉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现状
12.汉朝在出现灾异时,帝王常常发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极多。这表明当时
A.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 儒学影响治国理政
C. 皇帝普遍虚怀纳谏 D. 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13.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14.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到:“当战国时代,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重见于时。”该论述意在说明
A. 秦国利用法家思想统一天下 B. 汉代利用黄老之学恢复经济
C. 儒家思想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D. 治国方略应与国情有机结合
15.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A.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B.“六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C.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D.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16.汉武帝即位初年,专治《公羊春秋》的董仲舒应召对策汉武帝,得其赏识。他建议汉武帝“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得到赞许和实行。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国家强化了对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 B.治国思想的选择与帝王的好恶紧密相关
C.此思想有利于为专制集权制度服务 D.汉初以来的政治制度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17. 唐代朝廷经常举行儒释道三教讲论,由皇帝担任主持人,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因此开始兼明三教。这
A. 反映了唐开放包容文化风气 B. 巩固了唐代儒学的统治地位
C. 导致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混乱 D. 说明统治集团统治思想动摇
18.在北宋,苏轼笔下尚有“急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的描述,到了南宋,“妇女裹脚”“贞节牌坊”等现象却比比皆是了。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宗法观念的发酵 B. 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小农生产的客观需要 D. 城市商业发展的影响
19. 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诗歌往往反映时代思想的某些内涵,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诗反映的思想是
A. 重人事远鬼神 B. “格物致知”
C. “知行合一” D. “经世致用”
20. 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
A. 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 吸收糅合诸子学说
C. 科举制度开始创立 D. 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21. “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
A. 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 B. 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
C. 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 D. 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2、有研究者发现,宋明理学修改了《大学》的一些原文,并颠倒次序,如宋明理学家将《大学》中的“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这一修改体现了理学家们
A.强调社会责任感 B.主张经世致用
C.颠覆了传统儒学 D.批判等级秩序
23.“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4.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25.儒家思想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中,下列哪项主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6.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开篇阐述了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故其认为“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以下主张符合黄宗羲思想的是
A. 废除君主制度 B. 君臣共治天下
C. 实行君主立宪 D. 提倡公平法治
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28.下表为明清思想家的一些主张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庶人非下,侯王非高” 李贽《焚书》
“上统之则乱,分统之则治” 王夫之《读通鉴论》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顾炎武《日知录》
“破国亡家,流毒无穷,孰为之而孰主之?非君其谁乎!” 唐甄《潜书远谏》
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 反映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要求 B. 都提出了实行仁政的主张
C.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 D. 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29. 《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所有具体问题得到解答已尽“算术”的能事,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这表明该编纂者认为中国古代数学应该
A. 注重实用性 B. 涉及领域较为狭窄
C. 服务于农业 D.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0.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A.血缘政治、社会变革、政治民主、新思潮萌发
B.官僚政治、儒学创新、封建盛世、“经世致用”思想
C.血缘政治、社会变革、封建盛世、理学盛行
D.官僚政治、儒学创新、审美观念、理学盛行
31.清朝初年,颜元主持漳南书院(今河北省)时,除了教授儒家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外,还加入兵、农、钱、谷、水、火、工虞等科目,这反映出颜元
A.提倡经世致用 B.突破了儒学体系
C.反对封建礼教 D.继承了孔孟之道
32.长久以来人们认为造纸术是东汉蔡伦发明的。1957年陕西出土了西汉晚期的“灞桥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西汉时期的地图古纸。这些发现把我国造纸术的发明时间向前推进到西汉。由此可见
A.历史史实不具有客观性 B.考古发现的史料才是第一手史料
C.考古发现可以推动历史认识的发展 D.考古学的唯一使命是证明史实是否准确
二、主观题(共计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殷代,宗教支配着整个社会生活。春秋时期,社会道德观由宗教道德观转向世俗道德观,道德的功能从克配天命转变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其标志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人性向善,其伦理思想的世俗转向集中表现为对人性力量即人的内在情感力量的开掘和信心,其道德观出于现实的人的内在情感诉求,显现了人的道德主体地位。仁是孝亲,表现为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流露;仁是“泛爱众”,归结为人的同情心,道德则是基于人的同情心而形成的社会成员的普遍素质。以“仁”为核心的孔子的道德置于人的真实情感之上,适用于每一个人,“推己及人”而获得了内在的规定,“能近取譬”使道德成为普遍的社会调节力量和有效的社会调节机制,以此生成了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感,它表征着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摘编自《孔子伦理思想的人文价值》
材料二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摘编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社会思想转化上的贡献。(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道德观转变的原因。(6分)简评孔子道德观的影响。(8分)
(2) 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并指出汉朝儒家思想政治地位上升的原因。(9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最具影响的四种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这一说法最早由英国科技史学家、汉学家李约瑟于1942年正式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
早在1550年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就第一个指出,中国对世界最具影响的“三大发明”是司南(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也提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将这些发明的意义推到了一个高峰。到了19世纪末,来华传教士、汉学家艾约瑟最先在上述三大发明中加入了造纸术。
2008年7月,《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展出,这次大展重新定义了新“四大发明”——丝绸、青铜、造纸印刷和瓷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四大发明”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12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原来“属籍”的标准是以与君之血缘而定,今则无军功便攀不上半点关系。这是对王族宗室制度的重大改革。它既可以切除一切旧宗法世袭传统势力之家存在的根子,又可抑制新的宗族集团的发生,使庶民个体小家庭有机会崛起。商鞅还实行了“编户齐民”制,每一个小家庭在国家版籍上单独著册立户,直接与政府发生联系,家庭成员普遍取得“公民”身份。商鞅在编户齐民中实行邻伍、邻里互保制,重横向的邻伍、邻里关系,而不重纵向的血缘关系,非血缘的社会关系超过族内关系。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军功爵制推行所取得的成效。(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编户齐民制度推行的影响。(7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5 CCDBB 6-10 AADBD 11-15 CBADA 16-20 CABBD 21-25 AACBD
26-30 BBDAC 31-32 AC
33(1)贡献:孔子使中国社会道德观由宗教道德观向世俗道德观转变(2分)
原因: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丧失了其稳定性;经济上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新的经济形式;礼崩乐坏,旧的思想形态被打破。(6分)
影响:突出了人在道德问题上的主体地位;使道德观念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世俗的需求,适应了时代变革的需求;形成了新的普遍的社会调节力量和有效的社会调节机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感和塑造了中国精神文化内容。(8分)
(2)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汉朝建立后,统治者需要维护社会稳定,儒家仁政、爱民思想满足了其加强思想控制以及君主专制的需要。(9分)
34、【答案】可以支持传统的“四大发明”,也可支持新“四大发明”,或者提出自己心中的“四大发明”,也可否定“三大发明”“四大发明”这样的提法。
示例:观点:中国对世界最具影响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理由: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少数人才能读书和受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推动了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火药的使用有利于摧毁封建统治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科技的发展;指南针为欧洲的航海家使用,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总之,四大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35、(1)成效:打击了旧宗室贵族势力;抑制新的宗族势力产生;有利于个体小家庭凭借军功提高政治地位;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8分)
(2)影响:促进个体小家庭形成;家庭成员获得独立的政治地位;推动社会关系变革;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与控制;有利于健全封建国家机器和加强中央集权。(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