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6.好的故事【优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6.好的故事【优质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9 08:4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提示:本篇课文配套朗读资源请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免费获取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25. 《好的故事》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3.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课文,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教学重点】
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搁”等13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 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做过梦吗?你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梦里。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你认识的鲁迅?(生介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梦,看看他的梦是什么样子的。 3.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三、时代背景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的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活较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好的故事》是《野草》集中的众多灰暗文章中难得一见的“光明”。在《野草》二十四篇文章中,《好的故事》是鲁迅第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尽管他没有明确说是在做梦,但是这确实是一个梦,一个短暂的瞌睡一般的梦。 四、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搁在 综错 云锦 澄碧 萍藻 荡漾 火焰 瘦削 一瞬间 凝视 骤然 掷地有声 陡然 (重点指导生字“综、藻”为平舌音;“瞬、掷”为翘舌音;后鼻音“萍、漾”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幽雅 萍藻 荡漾 一瞬间,注意读准“雅、藻、漾、瞬”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差(cī chà chāi chā)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现在的家乡和十年前相比,有很大的差别。 ②读一读:大家要把字写工整,不要大大小小参差(cī)不齐,否则让人感觉你的学习成绩很差(chà),是个差(chà)生。 (3)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幽雅 综错的意思是错综。就是纵横交叉的意思。 综错 幽静雅致。 云锦 萍藻,即浮萍。 萍藻 一种品级很高的提花丝织物,因花纹瑰丽如云得名。 荡漾 消瘦得像被削过一样。形容憔悴。 瘦削 飘荡;起伏不定。 一瞬间 意思是①婴儿刚生下来;②物体落地;③衰落、丧失。 坠地 一眨眼 一刹那。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是鲁迅第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 填空:本文是鲁迅第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 (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 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 五、学习“会写字” 搁 综 澄 萍 藻 漾 焰 削 瞬 凝 骤 掷 陡 坠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搁、综、澄、漾、焰、削、瞬、凝、骤、掷、陡”,左右结构,。 “萍、藻、坠”。)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搁、藻、漾、瞬”,学生练写。 藻:要写紧凑,中间三个口字要匀称,下边木字扁宽、中竖横上要短、撇捺宽展。 漾:右边中间是王字、中竖下边不出头,下边是永不是水字、中间是横折钩。 瞬:上边是爱字的头、中间是冖,右下边横和撇折紧凑、撇与上横不相连。 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部“取”下面是短横撇,笔顺是:撇、竖、撇、撇、撇、捺。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 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15) (16) (17-29) (30) (31-3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2.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课件页码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词。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本文是鲁迅第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 二、品读释疑 (一)学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部分,思考主要讲了什么? 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 2.出示: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1)鲁迅先生的现实生活是什么样的? 昏沉的夜中,熏的昏暗的灯罩旁,烟草的烟雾缭绕中,四近里鞭爆的繁响,在这样和环境中,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顺其自然。 (2)从现实生活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 作者要写“好的故事”,为什么开篇要用2个然段写自己的现实处境? 这样写先交代了做梦的环境,于昏沉的背景之中,在梦境中打开了一种带着明亮暖色和淡淡温馨的回忆画卷,为表达鲁迅思想深处的那种执著的美好追求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同时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 (二)学习第二部分(3——9自然段) 1.浏览课文,说一说“好的故事”是什么? 这个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2.出示: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1)这段话中第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对“好的故事”的概括描写。是这个自然段的总起句,也是全篇的中心句。 (2)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3.默读3——9自然段,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来。 (1)小组交流。 (2)班级汇报。 (3)出示: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①作者描绘的这个梦,用了一大堆的意象,这些意象是什么?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 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现了作者内心对安宁生活的一种渴望。 (4)出示: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yān)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①第七自然段抓住什么来描写“好的故事”。 抓住具体的动态景物来描写“好的故事”。 ②这些意象是动态的、变化的,表现在哪里? 瘦削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茅屋、狗、塔、村女、云……在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与光感,充满了对于故乡美丽风景的怀念与向往,使人如临其境,充分表现出像古人所说的"如镜如图"的感觉,突出了"故事"的美的特质。 4.第8自然段,“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这样写容易让人们产生想象,这确实是故事,而且不止一个。在这个美丽祥和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中都发生了那些故事呢?他们幸福吗?他们的世界真的是“黄金世界”吗?在鲁迅的笔下,这些都是“美的人和美的事”,就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仿佛米洛的维纳斯一样,是一个无法打开的宝盒,因为神秘,所以美丽。 (三)学习第二部分(10——12自然段) 1.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写回到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 三、拓展延伸 鲁迅先生“好的故事”所描写的景象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让我们举办一次“好的故事”展示会,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吧! 建议:(1)可以通过画身边的美景;(2)可以写身边美景;(3)可以查资料汇报最能体现变化的景物等。 四、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圆形结构”的构篇写法 这篇课文是在一种开头和结尾互相衔接与呼应的"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的。散文开头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昏沉的夜中,熏的昏暗的灯罩旁,烟草的烟雾缭绕中,四近里鞭爆的繁响,在这样和环境中,一个人在屋子里夜读很是孤单惶惑。通过间断地对自己身处现实环境的白描,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在梦境的想象中,错综的交织在一起,如满天飘动的云霞,又像是万颗奔驰的星光,在不停的飞动、扩大、展开。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 这个" 圆形结构"也就是指从现实——梦境——现实的一个现实和心境的循环;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理想、美好、和平境界的向往与抒写。 2.举一例: 圆形结构构篇,开始要有交代,后文要有回应,行文就像走了一个圈,从哪儿出发,回到哪儿来。 如童话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贫穷的渔夫放走了自己捕获的一条金鱼,受到小金鱼的真诚的报答而过上好的生活,但是由于他的老太婆过于贪婪,最终又归于贫穷的境地。 3.练一练: 学习运用“圆形结构”的构篇方式,写一处景物。 示例: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顺着人行道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中午了,我顺着人行道依依不舍地走到公园大门口,荷花的清香不时地飘过来,像要勾住我回家的脚步。 五、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是鲁迅第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渴望一份安宁,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之情。 六、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三味书屋》《一面》。 七、当堂检测 完成课后第三题。 八、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3) (4) (5) (6) (7) (8) (9) (10) (11)
板书设计
现实:昏沉的夜
25 好的故事 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
课后反思
 《好的故事》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第一篇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由于鲁迅先生离我们的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首先让学生在家查找鲁迅的有关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对理解本文是非常有帮助的。再次结合课后练习题1,交给学生方法,如果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本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对于梦境的概括语句“美丽,幽雅,有趣”,然后出示要求: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来。一个是对于梦境的静态描写,另一个是动态描写,孩子们找的比较准确,小组内相互读一读,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境,结合学生查到的资料,就可以知道,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阶段,老百胜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苦不堪言,作者希望老百姓能够生活的安定,幸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一难点迎刃而解。
(

11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