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1、北京的春节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拥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六年级上册学过他的《草原》。
第一课时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大家猜猜看,这首童谣描写的是什么节日?
一、猜谜导入
二、“年兽”的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年",非常凶残,岁末三十的晚上出来,伤人性命,破坏田园。后来人们发现"年"对爆竹和红色的东西非常畏惧,于是每到除夕,放鞭炮、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敲锣打鼓,"年"就再也不敢来了。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全世界庆祝人数最多、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希望。
初旬 熬粥 蒜瓣 高醋 饺子
翡翠 杂拌 榛子 栗子 风筝
鞭炮 寺院 麦芽糖 逛庙会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悬灯结彩
cù
jiǎo
bàn
xún
áo zhōu
suàn
zhēn
fěi
lì
zhēnɡ
biān
sì
mài
ɡuànɡ
三、读一读,记一记
轻声: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规矩 掺和
多音:万象更新 正月 间断 分外
儿化: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根据下列解释写词语。
(1)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
(2)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 )
(3)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
(4)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 )
截然不同
万象更新
万不得已
悬灯结彩
近义词
娴熟——
充裕
预备——
纯熟
充足——
间断——
热闹——
万象更新——
准备
中断
喧闹
焕然一新
反义词
娴熟——
缺乏
生疏
充足——
间断——
团圆——
万象更新——
持续
冷清
依然如故
截然不同——
热闹——
一模一样
离散
1、《北京的春节》写到了哪些重要日子?北京的春节是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重要日子:
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
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时间段:
腊八开始,正月十九结束。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2、这些重要的日子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时间 风俗习惯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铺户开张,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春节结束
3,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略写?
详写:腊八、除夕、初一、元宵。
略写: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
4、《北京的春节》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5、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热闹、喜庆、祥和、团圆
五、重要知识点:(背诵)
课后习题 1.《北京的春节》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能让读者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突出了北京春节的隆重和热闹。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顺序:
详写:
略写:
时间顺序。
腊八、除夕、初一、元宵。
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
好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北京的春节》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能让读者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突出了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顺序:
详写:
略写:
时间顺序。
腊八、除夕、初一、元宵。
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
好处:
除夕真热闹。
2、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二、品读“除夕”一段
1、哪一段是写除夕的?
第8自然段
家家……
老少男女……
在外边做事的人……
除了很小的孩子……
守岁
做年菜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
吃团圆饭、祭祖
3、除夕之夜,写了哪些人?他们各有什么活动?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嗅觉
听觉
视觉
4、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先后写了哪几种感觉?
5、这一天除了热闹、喜庆,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感受一家团圆的氛围。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男人们……
女人们……
小贩们……
小孩子们……
逛庙会
拜年
接待客人
摆摊
三、品读“正月初一”一段。
1、人们的活动是怎样的?
2、老北京的小孩子们在庙会上玩些什么呢?
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火炽、美丽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1)读句子,找出元宵节这一天的特点。
四、品读“元宵”一段。
(2)作者笔下的灯会,有什么特点?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种类多
数量多
新年到了,会提前进行大扫除。
除夕要贴对联,贴窗花,挂红灯同笼,吃年夜,除夕夜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
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长辈们还会给我们压岁钱!
课后练习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
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
把这些事情说是“大事”,写出了孩子们对春节的期盼。
第3自然段,写了小孩过春节要做哪几件大事?为什么说的大事?
课后练习 3.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①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把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称为“零七八碎儿”,称风筝、空竹、口琴和年画为“玩意儿”。
加点词是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这些词展现了地域特色,富有艺术表现力。
②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闲在”是清闲自在的意思,这是北京方言,通俗幽默、明白如话,读起来亲切有味。 这些词展现地域特色,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把老北京除夕的热闹场景描写得井井有条,语言通俗易懂,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斯妤的《除夕》,介绍了闽南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情况,忙碌中透露出温馨和喜庆,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拓展延伸:课后的阅读链接,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再现了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喜庆、团圆、祥和,反映了老百姓过年高兴的心情。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1.北京的春节
开始——腊月的初旬
热闹、喜庆
团圆、祥和
板书设计
彩排——腊月二十三
第一个高潮——除夕
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第二个高潮——正月初一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