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地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教学目标 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概念;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并掌握判读地形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及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 1.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2.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及判读方法。
学情分析 《世界的地形》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本节课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中把枯燥难学的平面图与的动态图结合,并与生活中的爬山路线选择,攀登易难等问题相结合,既培养学生就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把地理和生活相联系,假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内容: (1)教授等高线,等深线,等高距的概念; (2)教会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让学生掌握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并掌握判读地形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小胖约叶老师周末去爬山,他手里有一张等高线地形图,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这张地形图帮助叶老师制定一条最佳登山路线。 新课讲解 一、等高线地形图 1.理解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含义 (1)观察PPT所示图片,提问:你能根据该图解释“等高线”的含义吗? 教师总结:在地图上,把陆地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叫等高线。把海洋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叫等深线。两条相邻等高线的相对高度,叫等高距。 (2)读图,说一说立体的地形是如何转化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的。 课件演示等高线的绘制方法,并用视频《3D讲解等高线地形图是怎么来的》帮助学生理解等高线的制图原理 教师总结:测量山体各部分高度,垂直投影到平面上,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线。 2.判读坡的陡缓 过渡:我们怎样设计的登山路线才是最省力的呢?这就涉及到陡坡与缓坡的知识点了! 请同学们观察PPT所示图片,在坡度陡和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在同一副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 3.识别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过渡:从缓坡出发,小胖和叶老师轻松登顶了,在山顶上,我们领略到了“一览众山小”的壮阔体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不同山体的部位吧。 课件展示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特征 估算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思考探究,观察PPT所示的2道题,学会估算某地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归纳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简图法 四读法:读数值,读疏密,读闭合,读弯曲 口诀法:密陡疏缓,低脊高谷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因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再加上缺少色彩的变化而显得单调,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便得到了等高线分成设色地形图 提问:它的着色规律一般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 绿色——平原 黄色——丘陵,高原,山地 蓝色——海洋,湖泊 白色——积雪,冰川 总结新课 利用思维导图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学生思考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读图,总结等高线,等深线和等高距的概念。 认真观察动画演示,掌握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观察分辨等高线分布特征与不同地形部位的关系,识记各种地形的名称。 学生观察并思考。
作业 完成课后检测题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帮助叶老师设计最佳登山路线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了解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坡度陡缓的规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学习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但是查看等高线地形图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课下还需多多练习,锻炼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世界的地形》第二课时教学脚本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地形第二课时,学看地形图。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并掌握判读地形图的方法。
重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及判读方法。
难点:
1.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2.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及判读方法。
下面,我们正式进入今天的学习。小胖约叶老师周末去爬山,他手里有一张等高线地形图,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这张地形图帮助叶老师制定一条最佳登山路线。看到这幅图,同学们应该很疑惑,这些数字和曲线代表的是什么呢?他们又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呢?在制定路线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等高线地形图。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不同颜色的点,他们代表了不同的海拔高度或海洋深度。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便是等高线;把海洋深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就是等深线;那等高距又是什么呢?相信有些同学已经看出来了,等高距指的是两条相邻等高线的相对高度。
那同学们,你们知道立体的图形是如何转化为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吗?大家请看PPT 的动图演示。首先确定全图等高距,然后假想多个平面,水平切割山体,两个平面的垂直距离为等高距。最后被切割的山体,切割面和山体的交点下落,形成闭合曲线,标明海拔。这就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了,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直观感受一下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知道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那我们怎样设计爬山路线才是最省力的呢?这就涉及到陡坡与缓坡的知识点了!
从图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右边的山坡要陡一点,左边的山坡要缓一点,非常的直观,陡坡与缓坡绘制出来的等高线密集程度是不一样的,陡坡绘出的等高线密集,缓坡绘出的等高线稀疏,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现在同学们应该清楚如何制定最佳路线了吧?没错,从1处出发,因为此处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登山较省力。
从缓坡出发,小胖和叶老师轻松登顶了,在山顶上,我们领略到了“一览众山小”的壮阔体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不同山体的部位吧。山峰的顶部是山顶;山顶延申出来的凸状地貌形态,便是山脊;两山之间的低凹狭窄处,是山谷;两山之间的平缓部分是鞍部;近似于垂直的山坡,便是陡崖。那这些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分别有何特征呢?
首先,请同学们读图,说一说山顶等高线有什么特征?请按下暂停键思考15秒。好的,时间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等高线数值的变化趋势是由内向外逐渐降低,所以山顶等高线的特征是中间高,四周低,在有些地形图上山顶还会用三角形表示。所以是非常好辨认的。接着请观察一下鞍部的等高线特征,请按下暂停键思考15秒。在两个山顶之间,这个部位就成为鞍部,形似马鞍而得名。下面这幅图呢,陡崖的等高线有什么特征?请按下暂停键思考15秒。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陡崖的标志,那么在陡崖处,等高线是密集到了重叠的状态,所以呢,在等高线重合处,即为陡崖,一般我们会用锯齿状表示,所以陡崖在图上也是很好辨认的。那么在常见的地形部位当中,最难的当属山脊和山谷了,那山脊等高线有什么特征?请按下暂停键思考15秒。从山脊的等高线地形图,我们可以看到,山脊所在的部位等高线一致发生弯曲,从数值的变化可以看出,等高线发生的弯曲方向是向低处弯曲,所以山脊的辨认就看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了,等高线凸向低处,中间高于两侧。山谷等高线有什么特征?请按下暂停键思考15秒。从图中我们看到比较特殊,有两个山脊,这两个山脊都是等高线凸向低处,在山脊的中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比较特殊的弯曲方向,它是向高处弯曲的,这种形态我们称之为山谷,所以呢,山谷的等高线特征是凸向高处的,中间低于两侧。
接下来,我们小试牛刀,做两道练习题。请按下暂停键思考3分钟。同学们可以看到A点比较特殊,因为上面并没有等高线,那么如何判断这类地点的海拔呢?我们观察图当中,等高线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300米到400米到500米,是逐渐上升的,而且两条相邻等高线的相对高度我们称为等高距,是相等的,因此,我们判断A点的海拔应该是比600米高一些,那么按照等高距的概念,这里没有达到700米,所以A点的海拔应该是600米到700米之间的,从图中我们看到B点所在的等高线写着300米,根据等高线的定义,可以知道B点的海拔就应该是300米,所以A与B的相对高度应该是300米到400米之间
刚刚我们通过分析,一一了解了五种基本的等高线地形图地形部位的辨别,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总结,除了简图法能够帮助我们来判断地形部位,我们还总结出了四读法,我们依次来解释一下,第一个是读数值,数值能够反应等高线这个部位的海拔高度或者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第二个是读疏密,通过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我们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第三点,读闭合,在一个等高线地形图上,如果等高线呈闭合状态,且数值是中间高,四周低,则中心部位为山顶,反之则为盆地;第四点读弯曲,等高线如果向低处弯曲,代表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则代表山谷。这四个方法是我们在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中最常见的方法,接下来呢,老师给大家编了个口诀,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口诀比较快速的记忆,即等高线密集,代表坡陡,等高线稀疏,代表坡缓,等高线向低处弯曲,代表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弯曲,代表山谷。以上就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了。
但是等高线地形图因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再加上缺少色彩的变化而显得单调,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便得到了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分层设色地形图,并思考这些不同的地形部位,分别是用什么颜色来表示的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一分钟。好的时间到,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平原一般用绿色色表示,海拔越低,颜色越深。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黄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越深。海洋、湖泊一般用蓝色表示,水越深,颜色越深。积雪、冰川一般用白色表示。以上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了,同学们,你们掌握了吗?
在课堂的最后,我们通过一个思维导图来归纳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我们了解到了山体不同部位他们的等高线特征,是不一样的,接着我们又学习了,分层设色图的一个制图原理,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地形。同学们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今天我们的课程就上到这里了,同学们再见。(共21张PPT)
《世界的地形(第二课时)》
学看地形图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
学习目标:
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并掌握判读地形图的方法。
重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及判读方法。
难点:
1.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2.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及判读方法。
小胖约叶老师周末去爬山,他手里有一张等高线地形图,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这张地形图帮助叶老师制定一条最佳登山路线。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等高线地形图
700米
600米
500米
等高线
把陆地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线
等深线
把海洋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线
海拔高度
(海洋深度)
400米
300米
200米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等高距
两条相邻等高线的相对高度
等高距
100米
等高线的绘制
1.确定全图等高距
2.假想多个平面,水平切割山体,两个平面的垂直距离为等高距。
3.被切割的山体,切割面和山体的交点下落,形成闭合曲线,标明海拔。
120米
130米
110米
等高距
100
110
120
120
130
我们怎样设计的登山路线才是最省力的呢?这就涉及到陡坡与缓坡的知识点了!
陡坡与缓坡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
等高线越 ,坡度越陡等高线越 ,坡度越缓。
缓坡
陡坡
密集
稀疏
读疏密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最佳路线
①
从缓坡出发,小胖和叶老师轻松登顶了,在山顶上,我们领略到了“一览众山小”的壮阔体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不同山体的部位吧。
地形图的判读
山谷
山脊
陡崖
山顶
鞍部
地形图的判读
读图,说一说山顶等高线有什么特征?
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
一般用 表示
请按下暂停键思考15秒。
读闭合
地形图的判读
鞍部:两座山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鞍部
400
1000
600
800
鞍部
读图,说一说鞍部等高线有什么特征?
请按下暂停键思考15秒。
地形图的判读
读图,说一说陡崖等高线有什么特征?
请按下暂停键思考15秒。
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地形图的判读
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 中间高于两侧
读图,说一说山脊等高线有什么特征?
请按下暂停键思考15秒。
读弯曲
地形图的判读
读图,说一说山谷等高线有什么特征?
请按下暂停键思考15秒。
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
中间低于两侧
读弯曲
地形图的判读
A
B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思考探究
1.估算A的海拔;
2.估算A和B的相对高度。
请按下暂停键思考3分钟。
600~700米
约300~400米
读数值
方法总结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1.简图法
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2.四读法
读数值,读疏密,读闭合,读弯曲
3.口诀法
密陡疏缓,低脊高谷
等高线地形图因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再加上缺少色彩的变化而显得单调,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便得到了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平原一般用 色表示,海拔越低,颜色越深。
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 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越深。
海洋、湖泊一般用 色表示,水越深,颜色越深。
积雪、冰川一般用 色表示。
绿
绿
橙
黄
蓝
蓝
白
白
请按下暂停键思考1分钟。
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