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世界的地形(第一课时)》
陆地和海洋地形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
学习目标:
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在地图上找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位置。
重点:
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难点:
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C O N T E N T
目 录
1
2
4
3
海拔与相对高度
五种陆地地形
世界著名地形
海底地形类型
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海拔: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海拔
相对高度
一、海拔与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A、B、C、D、E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2)A、B两点和D、E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分别是多少米?
练一练
请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
1200米
600米
200米
100米
300米
600米
200米
392.5m
592.5m
已知深圳第一高楼平安大厦的高度为592.5m,华润大厦的高度为392.5m,求两座大厦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200米
练一练
请按下暂停键思考半分钟。
添加标题 Add the title
Click here to add your text content,Click here to add your text content
添加标题 Add the title
Click here to add your text content,Click here to add your text content
地球表面崎岖不平,根据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不同可以
分为五种地形类型。
二、五种陆地地形
地面起伏小
海拔低,一般低于200米,称为平原。
海拔高,一般高于500米,边缘较陡峭,称为高原。
平原
高原
二、五种陆地地形
地面崎岖不平
海拔低,一般低于500米,坡度较缓,称为丘陵。
海拔高,一般高于500米,坡度较陡,称为山地。
丘陵
山地
二、五种陆地地形
四周高,中部低,被称为盆地。
盆地
二、五种陆地地形
二、五种陆地地形
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共同点
海拔高低 地面起伏 平原 低(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地面起伏小
高原 较高 起伏不大,边缘较陡 山地 较高(500米以上)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地面崎岖不平
丘陵 较低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A、B、C、D、E所在地形区分别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
练一练
请按下暂停键思考3分钟。
山地
高原
盆地
丘陵
平原
三、世界著名地形
科迪勒拉山系
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安第斯山脉——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三、世界著名地形
巴西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刚果盆地——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大陆架
大洋中脊
大陆坡
海沟
四、海底地形类型
洋盆
判断题
练一练
请按下暂停键思考3分钟。
(1)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2)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
(3)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位于南美洲。
(4)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位于非洲中西部。
(5)大陆架是海底中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形。
( )
( )
( )
( )
( )
r
a
a
r
r
课后小结
世界的地形
海拔与相对高度
五种地形类型
世界著名地形
海底地形
陆地地形《世界的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教学目标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运用海拔和相对高度判别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在地图上找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位置。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教学重点 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海拔和相对高度;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接触了一些地理只是,但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特别是缺乏基本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地理思维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大量的地图可以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包括示意图、地图等各类图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中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特征,。以及掌握地形、海拔、相对高度、高峻的山脉带等概念,要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今天我们将通过四个部分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在开始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观看一个视频。 (播放视频) 我们通过视频领略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农田遍布的平原,也有层峦叠嶂的高山,它们高低各异,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地表上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那么陆地上到底存在哪些地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世界的地形。 新课讲解 一、陆地地形 1、海拔和相对高度 刚才我们领略了各地的名山,甚至还掌握了它们的高度,我们是怎么得来的呢?这里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地形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海拔”。 我们观察这幅图,在图中标注了五个不同的点,在右侧有一片海洋,通常我们将海平面默认为0米,以A点为例,它的海拔就是A点比海平面高的这段垂直高度,所以海拔其实指的就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同学们试着求一下C点的海拔高度。 方法很简单,就是观察C点与海平面的垂直高度,可以求出C点的海拔,刚才我们得到了A点的海拔,那A点比C点高了多少米? 这个A点高出C点的高度就是它们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地表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差。以A、C两点为例,我们求它们的相对高度就用A点的高度减去C点的高度。 下面我们做两道题测试一下大家对概念的掌握程度。 练一练 (转呈)根据海拔高低的不同和相对高度的不同我们将地球表面分为了五种地形。根据各自地形的特点我们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就是地面起伏小的地形。 第一种地形地面起伏小,海拔较低,海拔一般低于200m的地形称为平原。 第二种地形地面起伏小,边缘较陡峭,海拔一般高于500m的称为高原。 第三种地面崎岖不平,海拔一般低于500米且坡度较缓的称为丘陵。 第四种地面崎岖不同,海拔一般高于500米且坡度较陡的称为山地。 最后一种地形比较特殊,它四周高,中间低,像一个水盆一样,我们称为盆地。 所以我们一共分为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五种地形。 根据我们刚才学习到的各类地形的海拔高度及特征我们判断一下A、B、C、D、E五点所在的地形区分别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 (转呈)观察世界地形图,结合课本内容我们一起找出特色地形。 当前陆地上高俊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两大地带,一个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如自北向南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大体呈东西方向延伸,其中就包含了我国的喜马拉雅山脉,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一高峰,而在其北部就是我们国家非常著名的高原——青藏高原,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另外一大山脉带上同样有一条山脉非常出名,就是位于南美洲西侧的安第斯山脉,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在它的东部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刚果盆地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转呈)刚才认识了世界最高和最长的山脉,你知道其实海底也有山吗?海底的地形也非常复杂,随着现代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才开始逐渐揭开了海底的神秘面纱。 海底地形也是分为五种,但是和陆地截然不同,我们观看这张海底地形图,首先是距离大陆最近的大陆架,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坡度较缓,随着向海洋内部逐渐延伸,水深会陡然增加到数千米,这个倾斜的坡就是大陆坡。 再往大洋内部就属于洋盆,它的面积非常广阔,是海洋中分布最广的地形,在大洋的中部是大洋中脊,它是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最后一种就是海沟了,它可是大洋中最深的地方,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足足有11034米深。 总结 地球的表面丰富多彩,陆地上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海底世界也很奇妙,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大洋中脊、洋盆等,那么这些地形在地图上如何表现出来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 通过示意图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重要概念以及相对高度的计算。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观看世界地图,根据课本内容在地图上找出地形的世界之最。 观看例图,了解海底地形及特征。 学习总结,预习下节课内容。
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梧桐山风景区位于深圳中南部,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梧桐山主峰海拔943.7米,为深圳第一高峰,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9792.56米 B.9893.16米 C.7709.56米 D.7905.16米 答案:D 解析: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由两地海拔相减,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而梧桐山主峰海拔943.7米,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8848.86-943.7=7905.16米。故选项D符合题意。 3.读图,①、②、③、④对应的地形名称排列正确的是( ) A.①山地 ②高原 ③平原 ④丘陵 B.①高原 ②山地 ③丘陵 ④平原 C.①高原 ②山地 ③丘陵 ④盆地 D.①山地 ②高原 ③盆地 ④丘陵 答案:B 解析:解:依据地形图特点可以看出:①海拔较高,边缘陡峻,地面起伏小,应为高原;②海拔较高,坡度较陡,沟谷较深,应为山地;③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应为丘陵;④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应为平原。故选项B符合题意。 二、综合题 5.读“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世界有两大山脉带:一是 沿岸山脉带;二是横贯 大陆南部和 西北部山脉带。 (2)A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山脉,该山脉东部有世界最大的平原 平原和最大的高原 高原。 (3)B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山脉,该山脉北部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高原。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们充分实践了“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灵活使用示意图和地图进行教与学,不仅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通过扩大了教学广度和深度。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视频与各种资料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带给学生更多直接的感官刺激,增加了情感体验。 不足地方是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对于五大地形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和具体,需要课下继续进行相关练习强化学习成果。《世界的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脚本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的相关知识,我们将通过以下四个部分来展开今天的学习,在开始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个视频。
我们通过视频领略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农田遍布的平原,也有层峦叠嶂的高山,它们高低各异,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地表上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那么陆地上到底存在哪些地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世界的地形。
刚才我们领略了各地的名山,甚至还掌握了它们的高度,我们是怎么得来的呢?这里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地形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海拔”。
我们观察这幅图,在图中标注了五个不同的点,在右侧有一片海洋,通常我们将海平面默认为0米,以A点为例,它的海拔就是A点比海平面高的这段垂直高度,所以海拔其实指的就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同学们试着求一下C点的海拔高度。
方法很简单,就是观察C点与海平面的垂直高度,可以求出C点的海拔,刚才我们得到了A点的海拔,那A点比C点高了多少米?
这个A点高出C点的高度就是它们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地表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差。以A、C两点为例,我们求它们的相对高度就用A点的高度减去C点的高度。
下面我们做两道题测试一下大家对概念的掌握程度。
(转呈)根据海拔高低的不同和相对高度的不同我们将地球表面分为了五种地形。根据各自地形的特点我们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就是地面起伏小的地形。
第一种地形地面起伏小,海拔较低,海拔一般低于200m的地形称为平原。
第二种地形地面起伏小,边缘较陡峭,海拔一般高于500m的称为高原。
第三种地面崎岖不平,海拔一般低于500米且坡度较缓的称为丘陵。
第四种地面崎岖不同,海拔一般高于500米且坡度较陡的称为山地。
最后一种地形比较特殊,它四周高,中间低,像一个水盆一样,我们称为盆地。
所以我们一共分为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五种地形。
根据我们刚才学习到的各类地形的海拔高度及特征我们判断一下A、B、C、D、E五点所在的地形区分别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
(转呈)观察世界地形图,结合课本内容我们一起找出特色地形。
当前陆地上高俊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两大地带,一个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如自北向南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大体呈东西方向延伸,其中就包含了我国的喜马拉雅山脉,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一高峰,而在其北部就是我们国家非常著名的高原——青藏高原,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另外一大山脉带上同样有一条山脉非常出名,就是位于南美洲西侧的安第斯山脉,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在它的东部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刚果盆地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转呈)刚才认识了世界最高和最长的山脉,你知道其实海底也有山吗?海底的地形也非常复杂,随着现代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才开始逐渐揭开了海底的神秘面纱。
海底地形也是分为五种,但是和陆地截然不同,我们观看这张海底地形图,首先是距离大陆最近的大陆架,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坡度较缓,随着向海洋内部逐渐延伸,水深会陡然增加到数千米,这个倾斜的坡就是大陆坡。
再往大洋内部就属于洋盆,它的面积非常广阔,是海洋中分布最广的地形,在大洋的中部是大洋中脊,它是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最后一种就是海沟了,它可是大洋中最深的地方,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足足有11034米深。
地球的表面丰富多彩,陆地上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海底世界也很奇妙,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大洋中脊、洋盆等,那么这些地形在地图上如何表现出来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