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7 21:0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及评析训练
——追求简约设计,注重思维训练
【学习目标】  
1、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概念及三要素。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用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名著,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一、直接入题,检查预习
1.方言词汇:
(1) “如今正是尴尬去处”中的“尴尬”是什么意思?
(2) “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中的“吹嘘”是什么意思?
(3) “只见对面松树林里隐着一个人”中的“隐”是什么意思?
(4)“既是有贼,我们去休”中的“去休”什么意思?
(5) “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中的“早是”是什么意思?
(6) “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中的“吃”是什么意思?
2.拓展:我们现在也有这样的意思。比如,他昨天吃了一顿批评,这里的“吃”就是“被和让”的意思。中国人和“吃”有非常有趣的联系。
(1)写一个人从来都是喜欢占别人的便宜的,我们就说这个人总是——不吃亏。
(2)说一个人被抓进去坐监狱了,会说这个人怎么样?(吃牢饭、吃官司)
(3)说一个人动用了他的老本,叫什么?(吃老本)
二、回顾内容:“智”在何处?
1.课文的题目叫”智取生辰纲”,用一个固定的句式“________,原来________。”说说吴用等人的“智”。
2.教师举例子:“吴用等人在黄泥岗设伏,原来是考虑到这里人烟稀少,便于动手和逃匿。”
3.不看书,说说“智”还体现在哪些地方。
4.准备三分钟,再次回答。
5.大家发现了这么多的“智”,你觉得最巧妙的“智”是哪一个?(下药)
6.不看书复述“下药”的细节,感受吴用的“智”。
学生复述后其他学生补充。
7.一分钟时间阅读“下药”一部分内容。
教师提示:要感受下药的智慧,就要把第11小节、第14小节的文字对照着看。
思考:如果押运生辰纲的不是杨志,而是李逵,他会用什么方法劫取生辰纲?会不会这么麻烦?
三、品读杨智,是否有“智”?
杨志有没有“智?“智”在何处?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志的智慧?(衬托)
四、思辨阅读,是否有“失”?
1.在这个故事中,吴用等人的智慧并非完美。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你能发现吴用这个智者的“失”吗?比如他们扮作贩枣子的客商来掩藏身份是可以的,但是你有见过贩枣子的人拿着朴刀吗?
生读书准备后展示。
2.教师提示:警匪片里去抢银行的人都是用一个丝袜把头箍起来的,防止被人认出来。你们再看看这桩抢生辰纲的案子最大的败笔在哪里?他们没有隐藏身份。尤其是没有隐藏谁的身份?(白胜)
3.思考:既然吴用是智多星,我们能不能不写吴用的这些失误,而是把吴用写得完美一点呢?

4.哪位同学来给我们刚才几个活动加一句评语?(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伏笔)
5.思考:吴用的智谋,要是把它放到其他的文学作品中去考虑,你觉得是属于中等还是下等?
五、问题解疑
1.“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杨志的粗暴蛮横,惟恐有闪失,对部下非打即骂。这种粗暴的态度必然会让军汉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为下文杨志与众军汉的矛盾激化埋下伏笔。2.文中第2自然段是如何写众人对杨志的不满的?写这些有何作用? “搬口”,而老都管则也是“心内自恼他”,众人的表现虽不同,但埋怨对象却一致。众人对杨志的不满,表明杨志一行人已失去了内部的团结,黄泥冈“生辰纲”被劫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同时,这也预示了矛盾必然会被激化,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3.第2段中,“跳起来喝道”“大骂道”“拿了藤条要打”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运用了动作描写。这一番动作上的形象刻画,生动地再现了杨志粗暴、野蛮的个性和当时急躁的心态,进一步激化了一行人内部的矛盾。
4.“六个人脱……拿一条朴刀。”为什么要如此写晃盖等人出场的情况?
这是晁盖等人的第一次出场,他们扮作商人,把自己放在暗处,摆出一副不容置疑的模样,让对手放松警惕,同时因为天热脱得赤条条的,既照应了前文,也为下文口渴喝酒,证明酒中无药作铺垫,从而成功地劫取生辰纲。
5.第7自然段,写卖酒人的唱词有怎样的作用? 第⑦段卖酒人的唱词,目的在于吸引众军汉的注意力,好卖酒行计。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不是太平盛世,照应了前文杨志所说的“如今 须不比太平时节”。还暗示了来者不善,使读者更关心情节的发展。在结构上巧妙地联系了上下文,成为课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引出故事的另一个主要人物——白胜。
6.白胜“不卖酒”的情节,有怎样深刻的含义?包含两层含义: 表面上是说杨志说话刻薄,在生意人面前说人家的酒里下了药,这如同打人的脸。白胜装着很生气,做足了“生意人”的样子;实质上白胜“不卖酒”是对杨志等人的“欲擒故纵”,他的目的是为了打消杨志的猜疑和顾忌,他的“不卖”是为了“卖”。这样安排情节,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更进了一步。
7.“饶酒”这个细节中“饶”“劈手”“倾”“盖”“丢”等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再来“饶”一瓢吃,目的在于麻痹杨志等人,让他们觉得酒是没有问题的,好来中计买酒。“劈手”“倾”是为了向酒里倒蒙汗药。“盖”“丢”体现了生意人的特征和对偷酒的不满,这些是做给杨志等人看的,丝毫不露破绽,显然是经过周密计划的。这是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同时也紧扣题目中的“智”。
8.第10自然段,白胜“唱着山歌”与前面的唱山歌情节相似,含义一样吗?“唱着山歌”照应前文,但此时唱山歌的含义和前面唱山歌的含义完全不同。前文主要为了引诱杨志等人上当,此处流露出计策得逞后的欢喜,表达了“卖酒的汉子”志得意满之情。
评析
追求简约设计,注重思维训练
以我的学习和理解,他靠的是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靠的是课堂上的思维训练。
举个例子。
执教《变色龙》,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围绕“变”字展开,第二课时围绕“不变”展开,结构清晰,不蔓不枝,是不是非常简约?
这方面,徐杰老师的课堂设计是不是与他相仿?
紧紧抓住题目中的“智”字,先交流吴用等人的“智”,再交流杨智是否有“智”,最后话题一转,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拓展开来,深读交流吴用之“失”,可谓起承转合,跌宕起伏。
更为关键的是,的课堂教学,处处都是语文训练。比如提取关键信息能力的训练,复述能力的训练等等。通过这些训练,学生把课文反复“揉捏”,既习得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再说思维训练。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了数十种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做法,构建起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包括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和语文知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单说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在由求异思维、求同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灵感思维构成的创造性思维中,重点研究了求异思维训练。
将求异思维训练分为多端性训练(多方向、多角度考虑问题)、变通性训练(随机应变,不拘常规,尽可能摆脱思维定势,反方向求解)、独特性训练(从新角度,用新观点认识事物)……
语文教学理论真可谓博大精深,仅用三言两语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有兴趣的老师不妨自己搜索一下的资料,潜心学习和实践,相信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们再对照徐杰老师的这节课,由“智”到“失”,是不是也有“多端性训练”的影子?在语文课堂上持续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周密性和创造性一定会有大的提升。
这节课与略有不同的是,非常注重思维方法的传授,他总是在某个适当的时机,告诉学生遇到某个问题,应该想什么和怎么想。在这节课,没有看到这样的“传授”,或许,是想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吧。
总之,有厚度的课堂,是由有思维训练的课堂支撑起来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选用适当的思维训练的“钥匙”,不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这个角度看,这节课无疑是经典。
练习
一、基础与运用(20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眼睑( ) 畸形( ) 遒劲( )
斑lán( ) 沟 hè( ) 阔chuò( )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改正
相得益章 迥然不同 有碍观赡 满目创痍
眼花缭乱 秩序井然 暗中窥伺 慷慨以仆
写错的字
改正的字
3.解释下列加点词,并用它造句。
斑羚们发现自己已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解释:
造句:
那些马身上的装饰品,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解释: 。
造句: 。
4.写出四个带“马”字的成语或俗语。(多写两个加1分)
二 阅读理解 (50分 )
(一)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屠乃奔倚其下——狼洞其中 B. 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C. 又数刀毙之 —— 禽兽之变诈 D. 以刀劈狼首——以攻其后也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其一犬坐于前
3.文章通篇写“狼”,最后归结到“禽兽”上,请你说一说作者这样写的深刻含义。(3分)
(二)(16分)
1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在老年斑羚队伍里,有公斑羚,也有母斑羚;在年轻斑羚队伍里,年龄参差不齐,有身强力壮的中年斑羚,有刚刚踏进成年行列的大斑羚,也有稚气未脱的小斑羚。两拔分开后,老年斑羚的数量比年轻斑羚那拨少十来只。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拔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这么一来,两拨斑羚的数量大致均衡了。
2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公斑羚朝那拨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的斑羚应声走了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勾,也从悬崖上蹿跳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高些,老斑羚角度稍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我吃了一惊,怎么,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这只半大斑羚和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想不到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以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1.根据文意,第2中段加点的“镜头”具体指的是 。
(不超过40字)
2.在作者笔下,羚羊是有感情有思想的。羚羊的咩叫声似乎在传达它们的心声,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见第1段),它似乎想说: 。
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咩叫一声”(见第2段),它似乎想说: 。
(4分)
3.用简要的语言分析第2段画浪线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4.斑羚队伍是一枝怎样的队伍?请你谈一谈对它们的认识。
5. 有同学说这篇文章写猎杀斑羚的残忍场面和斑羚们牺牲自我保护群体和后代的惨烈景象,实在太让人心痛。斑羚又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样的文章不该让我们读。你认为呢?
(三)(18分)
白鹭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蕙。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 作者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白鹭的特点?
2 试把文中划线部分用一个成语代替,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3.作者为什么说黄昏低飞的白鹭是乡局生活的恩惠?
4 作者为什么用“有韵的诗“而不用‘铿锵的歌”来比喻白鹭?
5 试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本文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6 白鹭是美的,作者的语言更美。如果说白鹭是诗,那么在你看来本文与哪种艺术形式接近?说说理由。  
(四)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并据此分析一下杨志的性格特征。课外阅读《水浒》中有关杨志的其他章节,进一步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
(五)这篇课文用的是元、明间的白话,还夹杂着一些方言,其中有的词语,字面上跟现代汉语完全一样,但意思却不同。如“计较”等。试从课文中把这类词语找出来,同现代汉语加以对照辨析。
(六)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个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呸!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要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要紧?我们自有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 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得,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去,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众好汉互相配合、共同行动的过程。
劝解→ →喝酒→ →争执→ →夺瓢→
2.“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中加点的字“也”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3.瓢在情节发展中作用很大,但卖酒人却无碗瓢之类,似乎不合常理,上文哪句话对此有必要的交代?
4.七位客人喝酒前为什么不讲好价钱?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
三、作文表达(50分)
在语文学习旅程中,我们在文学的天地里和动物打交道,我们对许多动物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情。在我们的生活里,人们对动物的态度和情感是复杂丰富的。有人以之为友,与之和谐相处;有人以之为敌,忍心摧残杀戮;有人以之为师,从动物身上汲取精神的养料……请你以“人和动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2。思想积极,感情健康。3。书写工整,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
1 jiǎn jī qiú 斓 、壑 、绰(每词1分,共6分)
2 章——彰 赡——瞻 创——疮 仆——赴(每字1分,共4分)
3.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有过之无不及:形容远远超过。造句略。(解释各1分,造句各2分,共6分)
4.答案略,(写出一个得1分,共4 分,多写两个加1分,加满2分止。)
二、
(一)
1.A.(2 分)2.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其中一条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每句2分,共4 分,加点处为得分点)3.作者由“狼”写到“禽兽”,是由点到面、由小到大更深广地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3分)
(二)(16分)
1.老小羚羊结成对子共跳山崖,老羚羊在空中充做跳板后惨烈坠崖。(3分)
2 答案略,所写要符合老小羚羊的心理。老斑羚:走上死亡之路的悲伤,为保全种族的坚毅。小斑羚:对老斑羚献身的哀伤和感激。(每处2分,共4分)
3.比喻,表现出老羚羊为保全种族而自我献身的惨烈和悲壮。(修辞1分,作用2分,共3分)
4.有团队精神,勇于面对灾难、乐于为团队奉献、敢于为团队献身。(3分,言之成理即可)
5.答案略,言之成理即可。(3分 )
(三)(18分)
1. 外貌,美;神态,安详 悠然 有生气。(3分)
2. 恰到好处 突出了白鹭色素,体段美的适宜。(3分)
3. 白鹭的存在使乡村充满画意,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如在画中的感觉。(3分)
4. 铿锵意为响亮,过于张扬吵杂不符白鹭的特性。韵意为含蓄,有意味,有风度,一如白鹭的悠然,美好。(3分)
5 欣赏,赞美之情。例略。(3分)
6 如淡雅的水墨画。(可从各种艺术角度点评,3分)
(四)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水浒》刻画人物的手法,课外阅读有关章节,理清杨志“失意──得志──幻灭”的性格发展历程,并对人物发表自己的见解。
《水浒》中比较集中写杨志的章节分别是:第十一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第十二回“青面兽北京斗武急先锋东郭争功”、第十五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第十六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杨志的性格特征:精明能干、粗暴蛮横。有关语句如:
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
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
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
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
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
……
(五)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认识词义的古今差异,认识到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虽然白话文很早就出现了,但明清时期的白话和现在我们常用的还是有差距的。因此阅读时,不要以今义套古文,以免造成误读。
这样的词语很多,比如:
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古:赶。今:动词,拿,拿走。
这厮不值得便骂人。古:有必要。今:作某事有意义。
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强人──古:强盗。今:能独当一面,坚忍不拔,有所作为的人,如女强人。去处──古:地方。今:去的地方,也有地方的意思。
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古:遮蔽,躲藏。今:影子,名词。
你理会得甚么!古:懂,知道。今:理睬。
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还──古:付给。今:借了钱归还别人。
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古:(买卖场合)多给,让人占点便宜。今:宽恕,饶恕。
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古:索性,干脆。今:任意;马虎、随便。
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古:被。今:吃东西。
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古:计策。今:计算比较;争论;算计、筹划。
三、答案略,参照中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