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地貌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地貌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27 07:00:27

文档简介

(共83张PPT)
第四章 地貌
本 章 概 述 · 明 要 求
〔课 标 导 航〕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 心 素 养〕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野外观察方式、简易教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学 法 点 拨〕
本章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常见地貌类型,二是地貌的观察。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要从身边不同地貌入手,结合教材中常见地貌类型,说出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四种地貌类型的定义、分布、主要景观,并探究几种常见地貌对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第二节“地貌的观察”,通过收集家乡所在地区的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以及遥感影像、考察报告、论文,学会地貌观察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和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高度、坡度、坡向),进而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事物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生 涯 规 划〕
项目 专业或大学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 地貌学、地质学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知名高校 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河南大学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第1课时 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的含义和分布。 2.通过景观图、示意图等资料,总结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的特征。 3.能够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异同,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差异。 4.能够评价不同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地貌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综合思维:能够根据地貌的相关资料分析地貌的特点及成因;不同地貌的演化过程。
人地协调观:分析各种地貌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实地考查地貌,分析典型地貌的形成和变化。
本节要点 1.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峰林、洼地、溶洞。 2.河流地貌主要有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曲流。
合作探究 释疑难
素养培优 提技能
课堂小结 理脉络
自主梳理 探新知
随堂巩固 测达标
课时作业 测等级
自主梳理 探新知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____________岩石的物质溶于________并被带走,或重新__________,在地表和__________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
(1)喀斯特_________地貌: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
(2)喀斯特_________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
可溶性 
水 
沉淀 
地下 
广西 
贵州 
溶蚀 
沉积 
名称 形成或景观特点
溶沟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_________沟槽
石芽 凸出于溶沟之间的_________
峰林 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_________,相对高度可超过100 m,远望如林
孤峰 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_________或岩溶盆地中
4.常见喀斯特地貌及景观特点
石质 
石脊 
陡峭 
平原 
名称 形成或景观特点
溶斗 ①又称喀斯特漏斗,口大底小的_________形洼地;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_________;
②平面轮廓为_______形或_________形,直径一般不足百米,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大的可达几平方千米;
③下部常有___________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
圆锥 
天坑 
圆 
椭圆 
落水洞 
名称 形成或景观特点
钙华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__________沉积,形成钙华,包括钙华坝、钙华湖等。
溶洞 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的,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CaCO3 
二、河流地貌
1.河谷地貌
(1)位置:河流流经的_________。
(2)成因: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______”形河谷。
(3)形态特点:“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_________,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_________。
山区 
V 
较陡 
卵石 
2.冲积平原
(1)位置:河流流经的_________地区。
(2)成因: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_________而成的。
(3)形态特点:河谷呈___________的槽形;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______;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______,湖沼较多;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平原 
堆积 
宽而浅 
粗 
细 
3.河曲
(1)位置:地势平缓地区
(2)形态特点:河道呈“______”形。 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___________。
4.三角洲
(1)位置:河流入海或_________处的河口段。
(2)成因:泥沙淤积形成。
(3)形态特点:形态多种多样,平面形态近似___________;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由河口向海变细。
S 
牛轭湖 
入湖 
三角洲 
合作探究 释疑难
桂林山水是对广西桂林地区旅游资源的总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其境内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2014年6月23日,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桂林为首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项目申遗成功,正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桂林山水荣登《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桂林山水令人神往的风光景观图。
知识点?
喀斯特地貌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和图,探究以下问题:
(1)运用“综合思维”请为四幅图所属的喀斯特地貌进行分类,并指出④图被称为地下“神宫”的原因是什么?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中国南方喀斯特”形成的气候条件。
(3)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探讨,除了开发旅游外,人类还可以如何开发利用喀斯特地貌?
提示:(1)①②③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④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④图指的是溶洞,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景观,形态各异,故称地下“神宫”。
(2)喀斯特地貌不仅需要石灰岩广布,而且还要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的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具备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
(3)①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暗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
②有些溶洞可作为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
③云贵高原地区的喀斯特洼地,当地称为“坝子”,坝子土层较为深厚,可作为农业基地。
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归纳拓展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体成分及溶蚀力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水的溶蚀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水体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2.喀斯特地貌类型及成因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地下的景观各有洞天,形态和成因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
[方法技巧]
各种喀斯特地貌发育之间的关系
3.喀斯特地貌的应用
立体农业 利用坝子发展农耕业,利用丘陵发展林业
旅游 利用喀斯特地貌的奇特景观发展旅游业
地下水应用 地下水出露会形成泉水,干旱时期可以抽取地下水解决灌溉问题
(2021·辽宁3月重点中学模拟)双河洞位于我国贵州省北部,是世界最长的白云岩洞穴(白云岩是一种浅海相沉积碳酸盐岩)。白云岩溶蚀和堆积的双向转化过程对洞穴水的酸碱度(PH值)变化反应灵敏。某科研队多次进入双河洞内取样,收集洞穴水并检测酸碱度。
典例剖析
例题1
下图示意两个取样点收集到的洞穴水酸碱度变化图。读图回答(1)~(3)题。
(1)推断双河洞形成过程中,地质作用环节顺序正确的是 (  )
A.地壳下沉—海洋侵蚀—地壳抬升—流水沉积
B.地壳下沉—海洋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C.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地壳下沉—海洋沉积
D.地壳抬升—海洋沉积—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2)据图推测洞内最潮湿的时间是 (  )
A.4月1日 B.5月1日
C.8月1日 D.9月1日
B 
C 
(3)与2号取样点相比,1号取样点 (  )
A.空气流动性较差 B.水温季节变化小
C.白云岩沉积更好 D.水量季节变化大
D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双河洞是白云岩洞穴,而“白云岩是一种浅海相沉积岩”,说明应先有地壳下沉,该地区沉入海中,海洋沉积作用形成白云岩,现在双龙洞位于陆地,说明后期经历了地壳抬升,由“白云岩溶蚀”和“洞穴水”可知白云岩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洞穴。
第(2)题,由材料“白云岩溶蚀和堆积的双向转化过程对洞穴水的酸碱度(PH值)变化反应灵敏”及“两个取样点收集到的洞穴水酸碱度变化图”可知,洞穴水PH值从4月1日至8月1日呈下降趋势,8月1日至9月1日呈上升趋势,但溶液均呈弱碱性,PH值越接近7,碱性越弱,结合化学知识,溶质是碳酸氢钙,洞穴中水量越大(洞内越潮湿),碳酸氢钙的浓度越低,碱性越弱,PH值越接近7,故洞内最潮湿的时间应是8月1日。第(3)题,根据上题的结论,洞穴水的PH值受到洞内潮湿度的影响较大,1号取样点洞穴水PH值变化明显大于2号,故1号取样点水量季节变化大。
1.读某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
对点训练
(1)该地貌类型是 (  )
A.海岸地貌 B.喀斯特地貌
C.河流地貌 D.风沙地貌
(2)该地貌的地表形态有 (  )
①沙丘 ②峰林
③洼地 ④冲积平原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B 
C 
(3)下列地形区中,该地貌主要分布在 (  )
A.云贵高原 B.四川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青藏高原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该地貌地下多溶洞、地下河,地上多漏斗、竖井、岩溶槽谷、干谷,岩石类型主要是石灰岩,由此判断,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B项正确。第(2)题,喀斯特地貌地表除了漏斗、竖井、岩溶槽谷、干谷等地貌之外,还有峰林和岩溶洼地等典型地貌,②③符合题意。第(3)题,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布、地势较高的云贵高原,A项正确。
A 
材料一 毛泽东“橘子洲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知识点?
河流地貌
问题探究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材料二 荆江,中国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360千米。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橘子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鱼翔浅底说明河床有什么特征?
(3)下荆江“九曲回肠”,对水流有何影响?
(4)如果洪水泛滥,对河道形态会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1)湘江下游泥沙堆积而成的江洲风景区。
(2)说明河床宽浅。
(3)会造成流水不畅。
(4)洪水泛滥,河水可能冲毁河道颈部,导致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1.流水侵蚀地貌
(1)河谷的发育过程
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经历了由沟谷到V形河谷、再到槽形河谷的过程。如右图所示:
归纳拓展
(2)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它们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 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关键影响 伸长 加深 展宽
(3)河谷在不同河段的表现
2.流水堆积地貌
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江心洲和三角洲等,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类型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方法技巧]
图解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读长江沿岸地貌图。完成(1)~(3)题。
典例剖析
例题2
(1)图中地貌从源头到入海口排序正确的是 (  )
A.④①②③ B.④②③①
C.④③①② D.④③②①
(2)主要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有利于人类居住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B 
B 
[解析] 第(1)题,读四幅景观图可知,图④景观显示的是雪山和高原,且河道窄,水流少,可判断为河流源头;图①景观显示的是高山和峡谷,且河道窄,可判断为上游河段;图②景观显示的是广阔的平原,且河道弯曲,可判断为河流中游河段;图③景观显示的是河汊纵横,且有海洋,可判断为河流下游河段的入海口;综上分析,A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②③河段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故B正确;①④河段为流水侵蚀地貌,故A、C、D错误。
第(3)题,图①地处山区,聚落呈条带状或点状分散分布,聚落规模小,人口少;图②为河流的中游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聚落分布密集;图③位于河流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图④地处河流的源头,地处高原地区,这里的海拔高,高寒气候,不适宜人类的居住,这里的人们居住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的河谷地带,但聚落规模小,人口少。综上分析,图中所示四地区中,最有利于人类居住的是图②③。所以B正确。
2.(2021·江苏适应性测试)因河流下切,老河床超出洪水影响,保留在岸坡上并形成阶梯状的地形,被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某河谷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判断河流阶地的标志是 (  )
A.砾石层 B.古土壤层
C.红粘土 D.风化壳
(2)对于黄土层来说 (  )
A.形成时代越早,厚度越大
B.不同阶地上黄土沉积物形成时代一致
C.形成时代与河流阶地无关
D.其底部年代可代表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
A 
D 
[解析] 第(1)题, 砾石层是河流阶地形成后最早形成的,故判断河流阶地的标志是砾石层。第(2)题,据图可知,黄土层是河流下切之后在老河岸上堆积形成的土层,其底部年代可代表该阶地形成的年代;黄土层厚度的大小与河流阶地接受沉积的时间和河流的搬运能力有关,与黄土层形成时代早晚无关。
素养培优 提技能
河流水系图的判读
[信息提取]
提取三大信息:①地势的高
低;②地形类型;③地形区。
策略指导
[方法总结]
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
河流总是在重力作用下由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且河流总是沿山谷发育,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常根据河流分布判定山谷,然后再确定河流地貌。
2.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定地形类型
水系的特征与河流支流的汇入直接相关,而支流的发育与形成受地形限制。
(1)若水系为向心状,该地形为盆地。
(2)若水系为放射状,该地形为山地。
3.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可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1)含沙量大,说明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2)结冰现象,说明该区域冬季气温低于0 ℃,在我国应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3)汛期
①若出现两次明显的汛期,一次春汛,一次夏汛,则说明该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
②若汛期与多雨期一致,则说明该区河流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③若河流汛期与气温变化一致且流量较小,则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4.根据河流的河床宽度与横剖面形状可判断地形
(1)河床较宽阔,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以侧蚀和堆积为主,且河道比较弯曲,其横剖面一般呈“U”型。
(2)河流河床深且窄,说明该流域向下侵蚀强烈,一般是分布在高山峡谷中的河流,其横剖面一般呈“V”型。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考题展示
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自然条件对水文特征的影响:(1)纬度信息:内格罗河地处赤道附近,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降水多,湿度大。(2)地形信息:内格罗河流经地区海拔较低,地势平坦,河水流速较慢。(3)沼泽分布:内格罗河中游沿岸有大片沼泽分布,沼泽内水流缓慢,泥沙容易淤积;大量植物在沼泽内容易形成腐殖质。
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2016年9月25日,全球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建成启用。下图为喀斯特洼坑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质状况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质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  )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④①③②
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解析] 第1题,喀斯特洼坑的形成是由小变大,由地下发展为露天。②图为在地下形成小的溶洞,①图地下溶洞变大,④图溶洞顶部崩塌,③图喀斯特洼坑形成并扩大。第2题,喀斯特地貌位于石灰岩山区,水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B 
C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  )
A.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B.河漫滩平原、三角洲、洪积—冲积平原
C.三角洲、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
D.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4.下列地貌中,与冲积平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
A.挪威峡湾 B.庐山
C.崇明岛 D.长江三峡
D 
C 
[解析] 第3题,读图可判断出①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形成洪积—冲积平原;②位于河流中下游,为河漫滩平原;③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第4题,崇明岛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而挪威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庐山属于断块山;长江三峡属于河流侵蚀地貌。
在地势平缓地区,常常看到呈“S”形弯曲的河道,即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毁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是 (  )
A.云贵高原 B.东北平原
C.东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
6.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  )
A.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
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C.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B 
D 
[解析] 第5题,牛轭湖是地势平缓地区河流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湖泊,因此牛轭湖最可能出现在东北平原,选B。第6题,牛轭湖形成后,由于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以及植被发育覆盖使得牛轭湖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选D。
二、综合题
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左图,判断该地区的突出地貌类型是_______________。在该地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2)试述该地的气候条件对地貌形成的作用。
(3)该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貌条件,形成“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喀斯特地貌 
[答案] (1)地表崎岖破碎,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地表水储存条件差,地下水埋藏深。
(2)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使地表水、地下水流动性强,利于对岩石的溶蚀和侵蚀。
(3)云贵高原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多岩溶洞穴、明暗河相连,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的能力差,地表水容易流失。
[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地区为我国的云贵高原,再结合图例可知该地区碳酸盐岩广布,从而确定该地区为喀斯特地貌。第(2)题,气候可为喀斯特地貌形成提供水分条件,湿热多雨的气候利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第(3)题,可联系喀斯特地貌多岩溶洞穴、地下河等进行分析。(共53张PPT)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第2课时 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含义和分布。 2.通过图片,总结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特征。 3.根据资料,能够分析风沙地貌的形成条件。 4.能够评价不同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不同地貌的形成条件。
人地协调观: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地理实践力:观察并模拟地貌的演化。
本节要点 1.风沙地貌主要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沙丘。 2.海岸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拱桥、海滩。
自主梳理 探新知
一、风沙地貌
1.风沙地貌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在_________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
(2)分类:风沙地貌按其形态和成因一般分为_________地貌和_________地貌。如图A属于_________地貌,图B属于_________地貌。
干旱 
西北地区 
风蚀 
风积 
风蚀 
风积 
2.风沙地貌的成因及特征
(1)风蚀地貌:是指地表沙粒在大风作用下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的地貌。风蚀地貌一般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_________形成的地貌。风积地貌的形成,与风向、风速有密切关系,如图中新月形沙丘,迎风坡_______,背风坡_______。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风向大致_________。
堆积 
缓 
陡 
垂直 
二、海岸地貌
1.海岸在_________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2.图A是岩质海岸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主要有___________、海蚀柱、海蚀拱桥、_____________、海蚀穴。
3.海滩、沙坝是常见的海岸堆积地貌。如图B为海滩地貌,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海滩地貌可分为_________、沙滩和_________。
海浪 
海蚀崖 
海蚀平台 
砾滩 
泥滩 
合作探究 释疑难
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裂隙发育的不够坚实的岩石,受到长期风蚀作用以后,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故称风蚀蘑菇,或石蘑菇。
知识点?
风沙地貌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和图,探究以下问题:
(1)探讨图示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地区的气候特点。
(2)探究图示地貌上下不同位置风蚀作用的强弱。
(3)据图推测该地貌上下不同部位岩石硬度可能存在的差异。
提示:(1)气候干旱,多大风。
(2)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孤突的岩石下部受到风沙的磨蚀较上部更严重。
(3)上硬下软。
1.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归纳拓展
2.风沙地貌的类型
风沙地貌主要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如下表所示
3.静止沙丘和流动沙丘
读某地貌景观示意图,回答(1)~(3)题。
典例剖析
例题1
(1)该类地貌景观常见于我国的 (  )
A.海南岛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准噶尔盆地
(2)关于该类地貌景观地区的气候特征描述最符合的是 (  )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
C.全年降水稀少 D.气温年较差小
(3)该类地貌景观形成于 (  )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波浪侵蚀
D 
C 
C 
[解析] 第(1)题,图中为荒漠景观,地貌为风沙地貌,主要发育在我国西北地区,故D正确。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各个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全年降水较少;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故C正确。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因此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图中地貌为风蚀蘑菇。故C正确。
1.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地貌景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示地貌类型并说出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2)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对点训练
[答案] (1)风蚀地貌;风力侵蚀作用。
(2)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孤突的岩石受到风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而形成风蚀地貌。
[解析] 第(1)题,由图示景观可知,该地貌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地貌。第(2)题,这种景观是风力侵蚀地貌。在干旱地区,风力携带大量沙粒运行的过程中,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使得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孤突的岩石受到风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而形成风蚀地貌。
材料一 十二使徒岩(The Twelve Apostles)位于澳大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园之中,屹立在海岸旁已有二千万年历史了。因为它们的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人们就以圣经故事里的十二使徒为之命名。
知识点?
海岸地貌
问题探究
材料二 沙滩是我国旅游的圣地,如我国三亚沙滩,乳山白沙滩。古代描写沙滩的诗句也很多。如下列两首:
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驷星初晰晰,葭菼复苍苍。色冒沙滩白,威加木叶黄。鲜辉袭纨扇,杀气掩干将。葛屦那堪履,徒令君子伤。
性野趣无端,春晴路又干。逢泉破石弄,放鹤向云看。好僻谁相似,从狂我自安。芳洲亦有意,步上白沙
滩。临水兴不尽,虚舟可同嬉。还云与
归鸟,若共山僧期。世事吾不预,此心
谁得知。西峰有禅老,应见独游时。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十二使徒岩石会不会一直存在?
(2)沙滩是哪种作用形成的?
(3)沙滩乱堆乱挖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提示:(1)不会一直存在。十二使徒岩石受海浪侵蚀作用,会不断缩小,最后崩坍,但会继续形成新的酷似岩石。(2)海水沉积作用。(3)破坏沙滩旅游环境。
海岸地貌的类型
海岸地貌主要包括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如下表所示:
归纳拓展
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岸,有一处被称作“十二门徒石”的神奇崖壁,其中漂亮的鸡形礁石最为著名,如今鸡形礁石已坍塌,可谓倩影永逝,令人叹息。读图回答(1)~(2)题。
典例剖析
例题2
(1)促使鸡形礁石坍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海浪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喀斯特作用
A 
(2)下列景观与鸡形礁石成因相似的是 (  )
C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十二门徒石”位于海洋中,受海浪的侵蚀,属于海岸侵蚀地貌中的海蚀柱,鸡形礁石的坍塌是海浪侵蚀作用造成的。第(2)题,“台湾岛女王头像”是在海水的长期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与鸡形礁石成因相似,该题易错选D项,挪威峡湾海岸是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2.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最高处海拔253 m,植被稀少。该国旅游业发达,著名景点“蓝窗”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但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据此回答(1)~(2)题。
对点训练
(1)“蓝窗”景观属于 (  )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海岸地貌 D.山岳地貌
(2)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C 
D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景点“蓝窗”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海水作用比较广泛,位于岛屿的西北角,受海浪侵蚀作用明显,故形成“蓝窗”景观的地质作用为海水侵蚀。故选C。第(2)题,“蓝窗”位于地中海中的岛屿,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海浪较大,海水侵蚀作用较强,破坏最强。故选D。
素养培优 提技能
风沙地貌判断风向的方法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策略指导
(2)根据沙丘链的延伸方向判断风向。
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垂直,与沙丘链垂直的方向即为主导风向。
(3)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某地质科考队前往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巴丹湖考察,考察发现巴丹湖被沙山分为东湖和西湖(图1)。地质历史时期,该湖所在地区风向多变,影响着巴丹湖的地貌演化,并造就了不同的湖泊形态(图2)。
考题展示
根据巴丹湖的地貌演化过程推断,图2中阶段I、Ⅱ、Ⅲ的盛行风向分别是 (  )
A.西南风、东南风、西南风
B.西南风、东南风、东北风
C.东北风、西北风、东北风
D.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
[解析] 根据新月形沙丘缓坡为迎风坡的规律,新月外缘方向为风的来向,因此图2中阶段Ⅰ、Ⅱ、Ⅲ的盛行风向分别是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
D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比拉大沙丘位于法国大西洋沿岸,长3 000米,宽500米,高114米,是欧洲最大的海岸沙丘。该沙丘是在距海岸线约1 000米的沙洲影响下形成的。落潮时,海风将沙洲沙
子吹上海岸,沙子逐渐堆积。
比拉大沙丘仍处于生长之中,
每年大致以5米的速度扩展。
读图,完成1~2题。
1.比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风力侵蚀 B.海浪堆积
C.流水堆积 D.风力堆积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海风将沙洲沙子吹上海岸,沙子逐渐堆积”可知,比拉大沙丘是风力堆积形成的,故D项正确。
D 
2.比拉大沙丘的扩展方向是 (  )
A.向西 B.向东
C.向南 D.向北
[解析] 比拉大沙丘是在海风影响下,逐渐堆积形成的。该地位于海洋东侧,风自西向东由海洋吹向陆地,比拉大沙丘会向东扩展,故B项正确。
B 
下图是厦门市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完成3~4题。
3.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
A.冰川侵蚀 B.风化和风蚀
C.海浪侵蚀 D.流水侵蚀
4.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  )
A.沙滩 B.岩礁
C.岩洞 D.巨岩
[解析] 第3题,岩洞是受到海浪的侵蚀而形成。第4题,沙滩是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岩洞、岩礁、巨岩都受到海浪侵蚀作用。
C 
A 
下图是我国某地沙山的分布及沙山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地的主导风向为 (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6.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顶到坡底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为(  )
A.迎风坡——由大到小 背风坡——由小到大
B.迎风坡——由大到小 背风坡——由大到小
C.迎风坡——由小到大 背风坡——由小到大
D.迎风坡——由小到大 背风坡——由大到小
B 
C 
[解析] 第5题,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读图,图示沙丘西北坡坡度缓,是迎风坡,该地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B对。第6题,风力一定时,沙粒颗粒小的易被吹动,在迎风坡吹到坡顶,颗粒大的不易被吹动,在迎风坡留存坡底。在背风坡,风力较小,在重力作用下,沙粒颗粒大的先沉积,位于坡底,颗粒小的后沉积,位于坡顶。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顶到坡底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都是由小到大,C对。
二、综合题
7.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下面部分新疆景观图片,回答以下问题。
(1)分别描述图中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景观特点。
(2)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_________(外力)有关,其中,雅丹地貌是该种外力_________的结果,沙丘地貌是该种外力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 (1)雅丹地貌:大片高出地表的土(山)丘、沿一定方向排列、形态各异、有层理结构。沙丘:新月形隆起、物质疏松。
风力 
侵蚀 
堆积 
[解析] 第(1)题,从图中读取有效信息即可,从形态、结构两方面读取两种地貌的景观特征。第(2)题,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都位于干旱地区,故两种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作用有关,只不过由于风速不同,导致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不同。风力较大的地区表现为侵蚀作用,风力较小的地区表现为堆积作用。(共56张PPT)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地貌观察的基本顺序。 2.掌握规范记录、描述观察结果的方法。 区域认知:结合等高线,区别常见地貌, 认识不同的山地类型。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坡度、坡向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通过地貌观察的学习,能够根据地貌类型描述其与生产生活问题的关系及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地貌观察的学习,能够掌握地貌的观察顺序,学会观察高度、坡度等内容,学会观察一级地貌、二级地貌。
本节要点 1.观察地貌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 2.高度、坡度、坡向等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自主梳理 探新知
开阔 
宏观 
微观 
大 
次一级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
(1)类型:包括绝对高度和_____________。
(2)请把不同高度类型及其作用连起来:
相对高度 
2.观察坡
3.高度和坡度组合: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4.其他形态要素:形状、_________、空间分布状况。
表示 影响
坡度 垂直距离和水 平距离的比值 划分______的重要标准;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如水土流失、交通建设
坡向
坡度角 阳坡和______坡 光照、降水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_________的生长
迎风坡和_______坡
坡 
阴 
背风 
植物 
面积 
合作探究 释疑难
某地理学习小组前往某地进行地理考察。右图为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知识点?
地貌观察的顺序
问题探究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找出图中①②③④最佳观察点,并说明判断理由。
(2)观察该地地貌时,宏观地貌有哪些?
(3)观察该地地貌时,较小的地貌有哪些?
提示:(1)①④ 海拔最高,视野最开阔。
(2)山地、丘陵、平原。
(3)山峰、河谷。
1.地貌观察的方法
归纳拓展
观察地点 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观察顺序 从宏观到微观
从面到点
一般步骤 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山地、平原)

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山岭、河谷)

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河岸、陡崖)
辅助工具 地形图、遥感影像
2.识别宏观地貌类型的方法
地貌类型 基本特征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较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
高原 海拔高(1 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顶部明显稀疏
盆地 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
海岸线 海拔为0米
读下图,据此完成(1)~(2)题。
典例剖析
例题1
(1)在观察该图中的地貌时,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  )
A.平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2)我们观察图中的次一级地貌,正确的是 (  )
A.①——山坡 B.②——河谷
C.③——山峰 D.④——山脊
[解析]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起伏大、群山连绵,为山地。第(2)题,图中①为山脊,②为河谷,③为山坡,④为山峰。
B 
B 
1.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等。观察地貌时选择合适地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据此回答(1)~(2)题。
(1)观察山地地貌时应该选择的观察地点是 (  )
A.山顶 B.深谷
C.山坡 D.陡崖下部
对点训练
A 
(2)地貌的正确观察顺序是 (  )
①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
②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
③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③②
[解析] 第1题,观察地貌时宜选择在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山顶视野开阔,便于观察。第2题,进行地貌观察时,应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 ,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A 
黄土高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约64万 km2。暑假期间某中学高二年级组织地理研学团队到黄土高原进行研学活动。下面图甲是黄土高
原某处的景观图,乙图是
该研学团队绘制的黄土高
原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
知识点?
地貌观察的内容
问题探究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按怎样的地貌观察顺序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右图中b、c坡坡度大小?并分析怎样开发利用这两处坡?
(3)立足“地理实践力”,探讨甲、乙、丙三处哪一处适合建窑洞?
提示:(1)先观察视野内黄土高原整体地貌状况,再观察、描述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黄土沟谷等更小的地貌,并得出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
(2)b坡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实行封坡育林育草;c坡等高线稀疏,坡度小,可修筑梯田加以利用。
(3)主要观察三地的高度、坡度和坡向,可知丙处与甲处相比,丙处位于阳坡,采光条件好;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丙处与乙处相比,丙处位于山脊,海拔较高,不易积水。所以,丙处适合建窑洞。
1.高度和坡度的相关计算
(1)计算两点间的相对高度及温差


读出任意两点间的绝对高度(海拔),根据公式:H相=H高-H低,就可计算出两点间的相对高度。可根据对流层气温平均垂直递减率(0.6 ℃/100 m)进一步求出它们的温差,如图中,A、B两点的相对高度=1 000 m-700 m=300 m,温差=0.6 ℃×3=1.8 ℃。
归纳拓展
(2)坡度大小表示
用tan α=H/L来表示坡度的大小。H表示垂直距离(相对高度),L表示水平距离。
[方法技巧]
1.判断坡度大小的方法
根据树木与坡面的夹角判断坡度大小
树木的生长都是垂直于地面的,在坡面上可以观察树木与坡面之间夹角,判断坡度的大小,如下图所示树木与坡面之间的夹角为60°,那么该坡的坡度为30°。
2.利用等高线图判断坡度大小
(1)同一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
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
(2)不同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
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具体如下:
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为:C>A>D>B。
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③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
2.坡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阳坡和阴坡
丘陵、山地中朝着太阳的一坡日照多,称为阳坡,背着太阳的一坡称为阴坡。北半球东西向的山脉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以下几点:
①阳坡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霜冻比阴坡轻。
②同一自然带在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③阳坡热量高,冰川年消融量大,故雪线海拔比阴坡高。
(2)迎风坡和背风坡
迎风坡是指迎着风的来向一坡,另一坡为背风坡。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下:
①对降水的影响
山脉迎风坡,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地形雨。背风坡因空气下沉,气温升高,降水少,成为雨影区。
②对气温影响
山脉迎风坡因气流被迫抬升而降温,故同一高度,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背风坡这种炎热干燥的风叫焚风。
③对气候影响
因山坡方向对气温和降水产生了影响,使气候类型发生改变。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因为其位于迎风坡,抬升了来自海洋暖湿的东南信风。
④对自然带影响
迎风坡多地形雨,水分条件优于背风坡,故迎风坡植被丰富且自然带海拔比背风坡高。
3.应用——通视问题
对于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情况,可先作简单判定,然后再画剖面图证明。常见有三种情况:
(1)若等高线上密下疏,
则坡度上陡下缓,为一个凹
坡,可以通视,如下图1。
(2)若等高线上疏下密,
则坡度上缓下陡,为一个凸坡,不能通视,如下图2。
(3)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可能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看到,如下图3。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典例剖析
例题2
(1)图中M处地形的相对高度为 (  )
A.508米 B.264米
C.198米 D.369米
(2)M处最适宜开展的运动项目为 (  )
A.跳水运动 B.漂流运动
C.攀岩运动 D.滑雪运动
(3)若在A处建火情瞭望台,不能观测到的地点是 (  )
A.图中两城镇 B.隧道口F处
C.陡崖的崖顶 D.山坡D处
D 
C 
B 
[解析] 第(1)题,图中M处有四条等高线重合,为陡崖,图中等高距为100米,根据陡崖高度计算公式:(n-1)d≤H<(n+1)d,n表示等高线条数,d表示等高距,可算出相对高度为300≤H<500,故D项正确。第(2)题,图中M处为陡崖,最适宜开展攀岩运动,C项正确。第(3)题,图中隧道口F处与A处之间等高线上疏下密,坡度上缓下陡,为凸坡,A处不能观测到F处,B项正确。
2.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回答(1)~(2)题。
对点训练
(1)下列对图示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图示区域地貌以山地为主
B.该区域坡度平缓,适合发展种植业
C.该地区属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
D.该地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
(2)下列对该区域地形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山比乙山高24米,这是指的相对高度
B.F地可能有河流经过
C.A地陡崖相对高度可能是35米,适合开展攀岩活动
D.乙山在甲山的东南方向
C 
C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坡度平缓,为丘陵,A选项错误;该区域坡度平缓,适合发展林果业,不适合发展种植业,B选项错误;图中经纬度位置显示,该地区属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C选项正确;该地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D选项错误。第(2)题,甲山比乙山高24米,这是相对高度,F地中间低两侧高为谷地,可能有河流经过;按照陡崖高差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该陡崖高差在40~80米之间,适合开展攀岩活动;乙山在甲山的东南方向。综合以上分析,C选项叙述错误。
素养培优 提技能
1.地形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①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6 ℃。同一山地,阳坡的温度高于阴坡。盆地不易散热,不利于污染空气的扩散,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
②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如我国天山北坡降水多于南坡,降水从山麓到山顶一般先增后减。
③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④风:高大地形有阻挡削弱风力的作用,山谷垭口可形成狭管效应,增强风力。
策略指导
(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①流向:水往低处流。
②流速:地势起伏越大,流速越快。
③水系形态:山地:放射状水系;盆地:向心状水系;山脊:分水岭;山谷:集水区。
④水能:水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
⑤流程长短:山地紧逼海岸,河流流程短。
(3)地形对生物的影响:垂直自然带的变化。
(4)地形对土壤的影响:坡度缓,土层相对稳定,土层深厚,反之,土层较薄。
2.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1)地形对农业生产类型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合发展林业,丘陵地区因坡度和海拔有所不同,可发展立体农业。在分析地形对农业生产类型的影响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地形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利于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农业易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我国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的发展,农业发展的规模会受到限制,如我国西南地区。
(3)地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坡度较大的山地和比较崎岖的丘陵地区修建梯田,会破坏植被及原来稳定的地形结构,易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地生产力下降,减少当地生物的多样性。
考题展示
右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中等高距为25米,图中山峰的海拔为536米,M处为洼地,据此完成(1)~(2)题。
(1)R河的总体流向大致为 (  )
A.自西北流向东南 B.自东南流向西北
C.自西向东流 D.自东向西流
(2)P地与M地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
A.5米 B.35米
C.65米 D.95米
[解析] 第(1)题,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可读出,R河的总体流向大致为自西向东流。第(2)题,图中山峰的海拔为536米,等高距为25米,可读出P点海拔高度为500~525,M地为洼地,海拔高度500~525,两地的相对高度为0~25米。
C 
A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某山地脊线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M1与M2的海拔均为500米。读图,回答1~2题。
1.M1所在山坡的坡度为P1,M2所在山坡的坡度为P2,两者的关系是 (  )
A.P1>P2 B.P1=P2
C.P12.①地与②地的高度差可能是 (  )
A.90米 B.100米
C.200米 D.300米
A 
C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M1与M2位于山脊上;根据等高线图中基本特点可知,山脊线应该与等高线垂直,图中显示M2与山峰的水平距离比M1与山峰的水平距离大,说明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第2题,由图可知,山峰海拔为625米,注意图中山脊线与等高线的交点;由材料可知M1与M2的海拔均为500米、等高距为100米,所以①地海拔在600~625米,②地海拔在400~500米,①地与②地的高差在100~225米。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为1?100 000),该地西部距大西洋较近。读图,回答3~5题。
3.现拟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a、b、c、d四条备选线路中,合理的是 (  )
A.a B.b
C.c D.d
[解析] 山区修路的原则是尽量少穿越等高线。a、b、c、d四条备选线路中,b线穿过的等高线最少,线路较短,且沿平行于等高线方向布线,地势起伏小,路线平坦,最为合理,故B项正确;a、c、d三条线路穿过的等高线较多,沿线地势起伏大,不合理,A、C、D三项错误。
B 
4.与乙村相比,甲村 (  )
A.位于迎风坡,降水多 B.位于阳坡,光照充足
C.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D.位于阴坡,光照不足
[解析] 根据文字信息和图示信息,不能确定甲、乙两村位于阳坡或阴坡;据图可知,甲村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5.乙村和图中最高点相对高度可能为 (  )
A.240米 B.280米
C.370米 D.420米
[解析] 读图可知,乙村和图中最高点之间有六条等高线,根据相对高度计算公式可知,两地相对高度为250~350米,故B项正确。
C 
B 
二、综合题
6.下图为我国东部某丘陵地区的等高线示意图,某校地理小组在该地区进行野外考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拟在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中选一处建火情瞭望台,最佳的位置应选在_______处。
(2)沿①—A—②一线,坡度变化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D、E、F四个村庄中最有可能形成集镇的是_______村,说明你的理由。
(4)突然来的一场暴雨,使位于a处的小强迷了路,请你给他想出一个独自走出密林的好办法。
(5)野外考察的同学把夜晚的宿营地安排在G处,请简述理由。
③ 
陡—缓—陡的变化 
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F 
[答案] (3)地势较平坦、开阔,便于基础设施建设;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位于乡间公路的交会处,且靠近国道,交通便利。
(4)顺河谷的溪水流淌方向走,直至走出。
(5)G处位于海拔不太高的山脊处,且较为平坦、开阔。
[解析] 第(1)题,拟在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中选一处建火情瞭望台,最佳的位置应选在③处,③处海拔最高,受周围地形阻挡最少,观测范围最大。第(2)题,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第(3)题,C、D、E、F四个村庄中最有可能形成集镇的是F村。根据等高线,F村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基础设施建设;F村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F村位于乡间公路的交会处,且靠近国道,交通便利,人流、物流量大。第(4)题,水向低处流,在森林中迷路,最好顺河谷的溪水流淌方向走,直至走出。第(5)题,野外考察一般在夏季,同学把夜晚的宿营地安排在G处,是因为G处位于海拔不太高的山脊处,不易遭受洪水灾害。等高线较稀疏,说明地形较为平坦、开阔,危险少。(共32张PPT)
第四章 地貌
章末整合提升
网络构建 统全局
专题突破 提素养
专题一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
(1)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类型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干旱、半干旱地区
(雅丹地貌)
类型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溶蚀 形成溶洞及石钟乳、石笋、石柱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2)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 堆积 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
流水 堆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堆积物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 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 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 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典例剖析
例题1
(1)结合材料说明宁夏平原形成的外力作用。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其原因。
(3)分析图中从出山口往湖泊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
[解析] 第(1)题,本题应注意强调的是外力作用。第(2)题,CD段等高线向下游凸出与该处的流水堆积作用有关,冲积扇中轴区域海拔略高于两侧。第(3)题,沉积物颗粒大小与流水搬运作用强弱有关,影响流水搬运作用强弱的主要是流速,其次是水量,图示河流往下游地形趋于和缓,流速降低,搬运作用减弱。
[答案] (1)黄河带来的泥沙以及贺兰山的洪积物沉积而成。
(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为主。
(3)特点: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成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专题二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基本地形的特征
2.等高线地形图的读图技巧
(1)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海拔相差一个等高距或者相同(如河流两岸或山脊两侧的两条等高线),因此知道任一条等高线的海拔及图的等高距,可推算其他等高线的海拔。
(2)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等高线闭合区域:
若其数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
区域内的数值低于其等高线的数值;若其数值与
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高于其等高线的数值(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如下图中A>100米,B<50米。
(3)陡崖的高度计算。
①判断崖顶海拔:500米≤H顶<600米
②判断崖底海拔:200米③估算陡崖高度:200米≤H<400米
规律:若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有n条,等高距为d,则陡崖高度H的值是(n-1)d≤H<(n+1)d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典例剖析
例题2
(1)五一期间,某学校组织师生进行攀登玉峰活动,由A点沿游览步道到达D点,共设计了甲、乙两条线路。请你评价两条线路的利弊。
(2)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计划在图示区域开发竹排漂流揽胜项目。设计有两套方案,一套是AC段,一套是AB段。如果你来选择,该选择哪套方案,并说明选择理由。
(3)有关部门计划建设一条从丙地沿直线到达D处的登山索道,并在丙地附近兴建旅游度假村。请计算索道线路的水平直线距离,并说明丙地兴建旅游度假村的有利地形条件。
[解析] 第(1)题,游览线路主要比较沿线坡度的陡缓、线路的长短、游览景点的多少。甲线路较长,但沿线坡度较缓,沿线既有自然景点,也有人文景点,景点类型多样;乙线路虽然路程较短,但沿线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沿线只有自然景点,缺乏人文景点,景点类型单一。第(2)题,竹排漂流揽胜项目主要考虑可观赏性、探险性、安全性等方面。AC和AB段线路长度相当,AB段的落差小,探险性不高,但安全性高,且沿AB段有众多的观赏景点,观赏性高。综合评估两线,AB段的经济效益较高,所以首选AB段方案。第(3)题,在图上首先量得丙到D的图示直线距离约为2.9厘米,根据图下的比例尺,计算得两地的直线距离约为2.9千米。丙处海拔较低,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兴建度假村。
[答案] (1)沿线路甲:线路坡度较平缓;景点类型较多;路程较长。沿线路乙:路程较短;线路坡度较陡;景点类型较单一。
(2)AB段;理由:图中两河段水平长度大致相当,AB段落差小(AB段落差约为300米,而AC段落差约为700米),AB段比较安全;AB段沿途游客比较多,经济效益高;AB段沿途风景名胜多,既可以漂流,又可以沿途欣赏风景。
(3)水平直线距离:2.8~3.0千米之间均正确。有利条件:海拔较低;坡度较平缓(或较平坦开阔)。
真题演练 悟高考
(2021·北京适应性测试)右图示意1756—1960年长江石首—城陵矶段河道变化。读图,完成下列1~2题。
1.该河道的演化时序为 (  )
A.甲→乙→丙→丁 B.丁→甲→丙→乙
C.甲→丙→丁→乙 D.丁→甲→乙→丙
2.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段河道多采用人工裁弯取直的治理措施,主要目的是 (  )
A.增加上游洪水下泄量 B.增加河床泥沙淤积量
C.增加地下水补给量 D.增强河道通航能力
B 
D 
[解析] 第1题,在河水的流动过程中,河流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河道发生弯曲,河弯曲颈不断缩窄直至河水侵蚀切穿河弯曲颈,河流裁弯取直,弯曲部位形成牛轭湖。因此,该河流的演化时序为丁→甲→丙→乙。B对。第2题,河道裁弯取直,利于河流上游洪水下泄,可增强河流的通航能力,河流的泥沙淤积量会减少,地下水补给量变化不大。D对。
(2018·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3~4题。
3.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
A.T0 B.T1
C.T2 D.T3
[解析] 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故砾石无法在此沉积。
A 
4.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解析] 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
A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5~7题。
5.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6.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 
B 
7.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B 
[解析] 第5题,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沟谷多、降水丰富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山体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第6题,砾石颗粒较大,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
第7题,据图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山地高差大,坡度陡,河流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土壤较少,土层浅薄。贺兰山东麓南部洪积扇众多,河流较多,水源丰富;据图可看出,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所在地区海拔接近;贺兰山东麓为迎风坡,其南部和北部降水、光照条件相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