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晓天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舒城晓天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7 19:25:23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期中检测答案
1-5 BADCC 6-10 ACDDC 11-15 BCCBD 16-20 BDACB
21-25 ABDCC
26、(1)民族变化:民族交融加快;春秋时期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任答两点 4 分)
(2) 政治上: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
经济上: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衡。
思想上: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遭到破坏,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民族关系上:北方胡汉、南方蛮汉的交往、交流,民族交融。(8 分)
(3)措施:西南:和亲、会盟;西北:武力征服、设立机构;东北:册封(6 分)
意义: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唐朝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统一。(任 2 点得 4 分)
27、(1)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 分)
共同原因: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考试制度。(4 分)
(2)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成为统治者文化专制的手段,禁锢了人们的思想。(8 分)
28、(1)驿站范围广,数量多;因地制宜;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蒙汉驿站分区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4 分)
(2)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4 分)
(3)危机: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佛教和道教的冲击。(2 分)
措施: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4 分)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单元 命题人:秦兴龙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此语出自《道德经》,老子以为,圣贤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下列与此最相似的主张是(  )
A.“民贵君轻” B.“民为邦本” C.“敬天保民” D.“无为而治”
2.有人因为孔子谦虚自己是“述而不作”,就说他只是全盘接受了西周周礼中蕴含的思想,是保守派。下列各项能反驳这一观点的是(  )
A.有教无类 B.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名不正则言不顺 D.克己复礼为仁
3.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据此判断,在秦朝时期,华夏族在共同“心理认同”方面的主要表现是(  )
A.书同文 B.车同轨 C.地同域 D.行同伦
4.班固在《汉书》中说:“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这一局面出现于(  )
A.公元2世纪后期 B.公元2世纪前期 C.公元前3世纪后期 D.公元前3世纪前期
5.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三国鼎立”“南北朝并存”“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等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6.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  )
A.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B.皇权相权合理制衡
C.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D.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7.下面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路线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天竺 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17年,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唐→日本 鉴真 鉴真6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 B.交通发达,纵贯欧亚
C.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D.国力强盛,威震四海
8.“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出自《陇西行四首》中的一句诗,它反映了当时的汉藏关系。下列对诗句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A.王昭君嫁给单于 B.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C.藏族的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9.历代汉族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  )
A.民族歧视观念消除 B.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
C.尊崇儒学以德治国 D.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
10.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替。这一做法(  )
A.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B.加剧了社会矛盾C.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D.引发了土地兼并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胡汉文化相互吸收 B.中华文化多元发展趋势
C.佛教文化影响扩大 D.国家分裂导致文化分裂
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
13.曾有一首歌中唱道:“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的书法家是( )
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张旭
14.韩愈在《论佛骨表》中指出,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儒家地位受到佛教的冲击
C.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 D.佛儒两教思想出现了融合
1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人林升这首诗形象地反映了南宋时期(  )
A.文学艺术的繁盛 B.商品经济的发达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统治集团的苟安
16.“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陆游的诗,其中的“胡”是指(  )
A.契丹 B.女真 C.党项 D.匈奴
17.“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这段话反映的是(  )
A.北宋与辽的友好往来 B.北宋向契丹送纳贡金
C.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 D.北宋向辽交纳“岁币”
18.元朝时,民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其最突出的表现是(  )
A.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B.澶渊之盟有利于民族交往
C.采取说汉语等汉化政策 D.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19.1995年12月31日,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这个结论所依据的标准是(  )
A.统一了蒙古各部落 B.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C.缩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 D.开拓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20.金为了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管理,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展游牧生产 B.建立猛安谋克制 C.设置南、北面官 D.迁都洛阳
21.“蹴鞠”是指古人以脚蹴、踏、踢皮球的活动。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普及很广,宋代蹴鞠艺人组织社团,制定社规,如要和气、要信实、要礼法、要尊重、戒争斗、戒酒色等等。据此可知,当时蹴鞠(  )
A.具有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 B.推动了军事力量增强
C.源于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 D.有助于形成忠君思想
22.宋朝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经营者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的现象;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表明宋代(  )
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B.对经济的管控有一定松弛
C.土地兼并成为普遍现象 D.采取农商并重的经济政策
23.宋代之前,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入宋之后,南方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士族强大 B.政治中心南迁 C.宋代重文轻武 D.经济重心南移
24.《梦溪笔谈》中记载“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下列对此技术解读正确的是(  )
A.唐代已运用此项技术印制佛经 B.在四大发明中其影响最为久远
C.由宋代平民在实践中创造发明 D.经海路由阿拉伯地区传到西方
25.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走向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伦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 26题22分,27题14分,28题14分,共50分)
26.(22 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三 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隋唐辽宋金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4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的主要表现。(要求: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角度回答)。(8 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唐朝对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实施的措施,简析唐朝少数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10 分)
27(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制发展中重要措施及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8 分)
28(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 ——摘编自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4 分)
(2)“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6 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订13、
(6分
线
晓天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卷)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26、(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4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的主要表现。
(要求: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角度回答)。(8 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唐朝对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实施的措施,简析唐朝少数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10 分)
2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制发展中重要措施及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8 分)
28、(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4 分)
(2)“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6 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订13、
(6分
线
晓天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高一历史(答题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