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检测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检测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7 19:2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大附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命题人:曹全金
一、选择题(每题3分,16题共48分)
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A. 原始农业的发展 B. 贫富分化的出现
C. 社会阶级的产生 D. 早期国家的形成.
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的“何尊”,尊内底铸铭文提到“宅兹中国”,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当时维护周王这一地位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起,犹如须弥座托着的太和殿的缩影。这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 民贵君轻 B. 以法治国 C. 皇权至上 D. 天人感应
有史学家指出:“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皇权构建的需要,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文中的“它”代指的措施是
A. 设置丞相 B. 设立御史大夫 C. 推行郡国并行 D. 实行“推恩令”
烤肉是游牧民族的传统美食,但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中却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此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A. 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 B. 佛教向大众生活的渗透
C. 人民生活普遍富足 D. 各民族经济文化进一步交融
隋炀帝在位时的许多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些措施放在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
B. 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
C. 该评论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
D. 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提到:“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制度”指的是
A. 三省六部制 B. 科举制 C. 行省制 D. 察举制
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A. 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 儒道思想的融合
C. 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 道教危机的出现
“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宋朝的这一政治体制旨在A. 防范武将专权 B. 有效分权制衡效果
C. 加强君主专制 D. 优化基层管理
辽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但各民族人民互迁、杂居现象也更为普遍,中华民族交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下选项是其重要见证的有
①元朝把黄河流域的女真族和契丹族也称为“汉人”
②回族的形成
③汉语成为各族人民通用的交流工具
④民族矛盾的消失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内容不包括
A. 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B.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交子
C. 以地域为基础的商帮及会馆兴起 D.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下列文学作品中,将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是
A. 千古吟咏的唐诗 B. 意境悠扬的宋词
C. 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D. 风靡全国的昆曲
《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的是
A. 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义 B. 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C. 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 D. 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
清朝皇帝册封蒙古王公、西藏喇嘛和新疆少数民族的首领,每年在承德接见他们,形成满洲大汗的游牧朝廷;关内十八省,则是满族皇帝统治的中国。这反映出清代
A. 尚停留在原始部落联盟状态 B. 中央无力控制少数民族地区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D. “满汉矛盾”的尖锐与激化
如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时间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乾隆十八年) 1.84 约4902 4.00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2.86 约5071 2.66
1812年(嘉庆十七年) 3.34 约5260 2.36
1851年(咸丰元年) 4.32 约5042 1.75
A. 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 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 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 入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等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观念。这些观念
A. 代表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 促使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
C. 突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B.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
二、非选择题:(每题13分,4小题共52分)
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西汉初年)以海内初定,子弟少(年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哭下。
——班固《汉书·高五王传》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一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历史试卷 第2页 共4页
材料三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训,采用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据材料一,概括汉初“大封同姓”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影响。(4分)
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采取的对策及其作用。(4分)
据材料三,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原因。结合所学,归纳汉武帝奉儒学为正统的措施。综上所述,西汉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5分)
选官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九品访人,唯间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筚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穀中矣。”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一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分)
综合材料一、二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6分)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言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饮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驿站有水陆西类。江准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站。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
——摘编自许嘉路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保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批味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4分)
历史试卷 第3页 共4页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4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2分)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3分)
元明清时期,进一步加强对西南边疆的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忽必烈称帝后,没有采用以前中原王朝重北轻南的治边方略,而是在云南直接建立行省,改变历朝由四川盆地的官府羁管西南边疆(主要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传统,普遍推行以土长为官吏的土官制度(又称“土司制度”),使云贵等地与长江中下游、中原地区建立直接的联系。诚如元人虞集所说:“世祖皇帝之集大统也,实先自远外始,故亲服云南而郡县之,镇之以亲王,使重臣治其事。”朝廷在云南行省构建的驿道网络,以丽江、威楚、建昌等路府所在地为枢纽,以中庆和大理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1295年,朝廷在广西设立左右两江宣慰司,后改为广西行省,开通了由邕州北上经桂州、荆州抵内地的交通线路。阿里海牙率广西军民修复灵果的36座斗门,“以通递舟”。元朝重视经营今贵州地区,其决心坚定与态度之积极,表现在统治者不厌其烦出兵平定,派遣宗王重兵镇守并在上述地区置官署等方面,这为明朝在贵州单独设省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方铁《元朝经营西南边疆的统治思想及治策》
雍正帝提出了“六合大一统”的民族观,并积极将其运用于边疆治理的实践中,诸如用兵西北,在青海设立办事大臣,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等。相较而言,雍正帝在西南地区推行的改制,策略多元,意义深远。他先通过武力平定苗疆叛乱,后任用鄂尔泰出任云南巡抚,并开始大力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以稳固边疆秩序。土司制被废除后,土地重新分配,加之汉民的迁入,他谕令西南地方开荒垦地,解决民食问题,并建立和完善当地教育制度,采取修缮学宫、广设义学、添设学官、增加学额等政策推行儒化教育。这些治理措施打破了该地区的封闭状态,摘编自衣长春《论雍正帝西南边疆治理方略》
结合材料一,指出与以前的王朝相比,元朝初期治理西南边疆的变化。(3分)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治理西南边疆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意义。(8分)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从中国古代西南边疆治理得出的历史启示。(2分)历史试卷 第4页 共4页
苏大附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高一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B C D D D B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C C D C D B
原因:皇室子弟年少;有感于秦亡的教训。(2分)制度:郡国并行制。(1分)影响:威胁中央集权。(1分)
对策:推恩令。(2分)作用: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分)
原因:黄老思想不利于统治和巩固中央集权。(2分)措施:设立五经博士。(1分)出发点:巩固统治。(2分)
制度: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看重家世),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
变化:由以家世(门第)为主要标准到以考试成绩(才能)。(2分)影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
特点:选拔范围不断扩大和开放;公平竞争;选拔注重择优录取。(3分)
驿站范围广,数量多;因地制宜;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蒙汉驿站分区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4分)
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4分)
危机: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佛教和道教的冲击。(2分)措施: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3分)
变化:改变以前王朝重北轻南的治边策略,重视经营西南边疆;由以前的羁摩之治改为设立士官直接治理;重视交通道路建设。(3分)
措施:武力平叛;改土归流;鼓励垦荒;发展文化教育。(4分)意义:加强了西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推动了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提升了国家对西南边疆的管理能力;促进了民族交融;维护了国家的大一统局面;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4分)
启示:边疆地区作为国家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古代王朝的治边方略呈现出多样性,对当今国家边疆治理仍有借鉴意义;边疆的安全与稳定对国家发展有重要影响。(2分,任一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