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年级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卷I(选择题)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6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48分 )
1. 《周礼·礼器》在衣食住行、车马舆服各个方面做出了清晰的规定:如饮食上,“天子一食,诸侯再”,贵族们不能如饕餮之徒一样无节制地饮食,而平民则可以随心所欲。这种规定( )
A.成为普遍的社会规范 B.蕴含着德政民本观念
C.是分封制的社会基础 D.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2. 2020年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认为,“遗址呈现出的景象与内涵,契合了《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因此,不排除双槐树遗址是黄帝时代的都邑所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黄帝时代的传说在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
B.中国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进入了信史时代
C.历史文献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D.考古发掘是研究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方法
3. 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的要旨在“分”,通过分封子弟、功臣,以分治领土,屏卫王室;宗法制的要旨在“合”,通过血缘纽带达到合族目标。通过这一“分”“合”,西周( )
A.政府行政管理逐渐垂直化 B.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C.国家疆域得到了一定拓展 D.宗族权威日渐突出
4. 上古时,神主宰人类的命运,需要负责与神沟通的专职人员——巫觋(xǐ)。随着长期与鬼神的沟通,巫觋职权被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强调要根据典籍学习整理神示,并根据历史经验解读,逐渐发展成为史官。史官逐渐发现了与人关系紧密的物候和天象有规律可循。材料中史官的出现( )
A.基本消除神权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B.体现了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
C.利于唯物思想长期占居主导地位
D.助推我国科技长期繁荣发展
5. “江汉汤汤”出自《诗·大雅》,反映了江汉地区青铜文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考古发现:江汉商周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均有地域文化特色,是在吸收中原文化后的发展和创新。这表明早期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
A.多元一体 B.满天星斗 C.全面辉煌 D.源远流长
6. 下表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墨四家治国主张的相关论述。据此可知,这些主张( )
学派 论述
儒家 主张“仁政”“德治”,大力宣扬为民谋利
法家 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
道家 从“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政治
墨家 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
A.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 B.勇于突破礼制的束缚
C.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D.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7. 有学者指出,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轨迹: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先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
B.中国历史有两次分裂与统一
C.民族交融为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D.隋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顶峰
8. 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 B.家长制受到挑战
C.公民意识增强 D.中央集权的削弱
9.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潮流,如赵国的胡服骑射、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 B.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10. 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 )
A.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B.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
C.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D.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
11. 秦朝的九卿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宫殿警卫的郎中令,掌宫门屯卫的卫尉,掌御用车马的太仆,掌刑法的廷尉和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生活供应的少府等。这表明秦朝( )
A.皇帝制度最终确立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具有家国一体观念 D.形成分层管理的中央体系
12. 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13. “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汉武帝实行这些经济措施旨在 ( )
A.抑制商业发展 B.增加政府收入 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冶炼技术
14. 如图是汉墓出土画像石《农作·养老图》的拓片,画中一老者手持鸠杖坐于树下(东汉郑玄据《周礼》注解鸠杖是君王赐予之物),一人手提食盒准备侍奉老者。这反映汉代( )
A.扶助老幼的社保体系完备 B.休养生息政策开始实施
C.书画作品体现了文人意趣 D.儒学教化引领社会风尚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 )
A.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 B.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
C.丝路沿线大量城市兴起 D.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16.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与此图相适应的历史描述是( )
A.战乱频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科举盛行,对外交往趋于活跃
C.民族交融,门阀士族执掌朝政
D.佛教盛行,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卷II(非选择题)
二、 材料分析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20 分 ,共计40分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祜,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③》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摘编自《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习总书记为何高度赞扬儒学。(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秉持“仁政”思想,扶助贫困人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古人对贫困的认定,一般要对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此进行分类定级。贫困认定之后,政府会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在扶贫方式上,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官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授予荣誉称号。另外,官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了一些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每逢冬春时节,官府一般会向贫民赐钱、赐衣及赈粜,助其过冬和春耕;对于无力抚养子女的贫民,官府向其发放生育补贴;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可免除部分劳役。
——摘编自祖铨《中国扶贫史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实施原因。(14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扶贫政策产生的影响。(6分)
三、 论述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2分 )
19. (12分) 有人认为:封建社会里,在郡县制之下的臣子,就像给企业打零工的普通工人;而在分封制之下的臣子,就像拥有企业股份的员工。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缺点来论述上述观点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1—5:DDCBA 6—10:DCADA 11-16:CBCDBC
17题
(1)主张:提出“春秋大一统”;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等。(每点2分,总分8分)
(2)特点: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世界文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时俱进等。(每点2分,总分6分)
(3)原因:它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中国人民族特性的途径;是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重要途径;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重要意义等。(每点2分,总分6分)
18题
特点:综合考量,分类扶助;法律保障,方式多样;以官府为主,官府与民间力量相配合;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每点2分,总分8分)
原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统治者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每点2分,总分6分)
(2)影响:有助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后世精准扶贫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每点2分,总分6分)
19题
①分封制是指天下共主或中央王朝让出一部分领地和政权,交由宗族姻亲、功臣子弟或前朝遗民分等封邦建国的一种政治制度;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出现,但真正在全国推进却是在秦朝,秦始皇在秦帝国建立之初“废分封,行郡县”。
②实行分封制,所分封的宗族或功臣子弟,在延续多代之后,原本亲密的关系将会逐渐疏远,甚至出现诸侯相互攻伐的现象;郡县制的实施,使得官员缺乏了国家意识在这种思想状态之下,没有人愿意去维护秦帝国的统治,反秦武装迅速发展壮大。(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