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论语》十二章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柳诒徵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康德)。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就:靠近、看齐。
(2)正:匡正、端正。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2.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因此,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3、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它强调的是实践和牺牲。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儒家与道家不同,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孔子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第一个比喻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这时候停了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第二个比喻是平整土地,即使只是刚刚倒了一筐土,可以前进一步了,也是我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己)。“未成一篑”“虽覆一篑”是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垂成,一是初始,垂成之际容易懈怠,初始之时容易畏难,故孔子特别加以强调。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会迷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敬人,爱人”则“人恒敬之,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求实践这些话。”
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Never be cruel, never be cowardly。Remember. Hate is always foolish. Love is always wise. Always try to be nice, and never fail to be kind.
——Doctor Who
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那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据《鹤林玉露卷七》记载,宋初宰相赵普,所言所读仅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答曰:“臣平身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部辅太祖,今欲以其半部辅陛下致太平。”因此,“半部论语治天下”一直流传至今。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习近平的诸多引经据典处,出现频率最高的先秦典籍是《论语》
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012年12月5日,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13年3月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4.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2013年3月19日,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014年5月15日,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讲话
6.“和为贵” ——201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大会上讲话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014年9月18日,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重要演讲
10.“四海之内皆兄弟也——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发表讲话
11.“为政以德”——2014年10月13日下午,在主持学习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时发表讲话
12. “不患寡而患不均” “德不孤,必有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喻于义”“和而不同”“君子坦荡荡”
——2014年5月4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进行的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