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 2.4 致云雀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 2.4 致云雀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7 10:1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致云雀
——雪莱
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云雀吗?听到过云雀的叫声吗?这样的声音会引发你的哪些想象和联想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雪莱笔下的云雀,诗人从云雀的叫声中联想到了什么,又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他想借助云雀表达什么。
1、作者简介
雪莱,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思想,被学校开除。1818年迁居意大利,与拜伦成为好友。 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代表作有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倩契》《西风颂》《致云雀》等。
创作背景:
《致云雀》: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诗歌主题:
《致云雀》一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神。
内容解读
1.内容结构:
全诗共21节,共分5部分,标出层次,并把每一部分的重要手法标出来。
你好呵,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第一部分:第1小节,诗人总体评价云雀及其歌声。
总体评价是欢乐的精灵,以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几乎等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然后展开描绘它外在的形态;又写了云雀欢乐明朗优美的歌声,探讨了神圣、欢快、欢愉的原因,最后进行人鸟的对比,表达愿望——渴望传递云雀的快乐与爱。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青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第二部分:2—4节 云雀飞翔
地平线下的太阳,
  放射出金色的电光,
  晴空里霞蔚云蒸,
  你沐浴着明光飞行,
  似不具形体的喜悦刚开始迅疾的远征。
淡淡的绛紫色黄昏,
  在你的航程周围消融,
  像昼空的一颗星星,
  虽然,看不见形影,
  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
  那犀利明快的乐音,
  似银色星光的利剑,
  它那强烈的明灯,
  在晨曦中逐渐暗淡,
  直到难以分辨,却能感觉到就在空间。
第二节是全诗写得最美的一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
第三、四节承上启下,描写云雀飞上晴空迎接朝阳,以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也把读者的思绪引回云雀的歌声。
第五、六、七节,诗人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之类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
是通感的写作手法。
第三部分:5—12小节 云雀的歌声
第八节,直接把云雀比作诗人,说云雀“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从未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他以“即兴”再次强调好的艺术品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又以“思想的明辉”突出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最后两行则宣扬了诗人的神圣使命,也就是雪莱一再论及的“唤醒同情”。而以人们“从未留意过的……”一句则表明诗人比一般人敏感,是“感受性最细致,想象力最博大的人”,“立法者和先知”,应该有能力有责任,揭示出常人未曾留意的真理。
诗人直抒胸臆,把云雀比作诗人,其实就是自己。
第九节,他把云雀鸣声比作怀春少女为了“排遣她为爱所苦的情怀”而唱出的“甜美如爱的歌曲”。这正是诗人的自况。
接着,他又比之为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都像隐居深闺的少女一样,不露形影。体现了雪莱所说,诗人写诗,并非自求闻达。第十二节又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密集的形象带出三个概括性强而准确的形容词:明朗、清新、欢悦,在更高二个层次,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
第13节承上启下,飞禽或是精灵呼应第一节诗中的“你好啊,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然后以设问的方式给予答案。从第十三节到第十五节,探讨美的根源。“飞禽或是精灵”,呼应第一节的“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然后以设问的方式给予答案。
雪莱认为,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便无从创造美的艺术作品。“赞婚的合唱”和“凯旋的欢歌”之所以必定贫乏,是因为在他看来,传统的婚姻制度不过是人压迫人的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带来“凯旋”的战争和暴力本身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第四部分13-17 歌声神圣、欢快的原因。
第15节提出了艺术与生活和自然的关系。雪莱认为,艺术是生活的“维妙惟肖的再现”。雪莱也非常重视想象,“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不过,他所推崇的想象也来源于生活。他在谈到自然风光、山川姿色、人间暴政、战争场景和人类各种文明成就时说:“我就是从这些源泉中吸取了我的诗歌形象的养料。”绮丽的浪漫主义之花,也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
第十六节、第十七节说,云雀歌声之所以甜美欢快,是因为云雀“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第十七节谈到了死亡。人总认为一切生灵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生命。而雪莱认为,在参透了生死真谛之后,便可达到无所畏惧、无所挂碍的坦荡境地。雪莱认为有理性的人应该造福人类,这是生命的价值。而高尚的灵魂永生不死,只会回归到他所来自的本源而和“宇宙精神”合一,那时,死去的将是死亡。这种理解,也正是雪莱虽时刻预感死亡临近而始终乐观豁达的重要原因。
第五部分:18-21,人鸟对比,表达愿望。
在诗歌的最后四个小节中,诗人运用了对比,将凡人和云雀也可以说是现实中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做了对比,凡人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而云雀却早已超脱了这一切。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人永远为外物所累,永远不可能超越云雀的境界。
分析诗歌形象
3.如何理解《致云雀》一诗中“云雀”这一形象
点拨: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 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了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漏、播撒歌声,体现了诗人不求名利。追求光明,蔑视地面,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受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绪去超越感伤。云雀代表了光明、欢乐、自由、对生活充满的热爱。这一意象是诗人理想化中的自己,展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理想形象。诗人通过云雀这一形象,表达自己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赏析诗歌技巧
6.《致云雀》中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情感
点拨:①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②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 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诗歌最后将凡人和云雀对比,我们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但是云雀已超越一切。
因此,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永远被外物所累,永远不可能超过云雀。
把握思想情感
7.雪莱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致云雀》正是这样一首崇高的诗,诗中的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那么,你认为云雀的代表意义有哪些
点拨:
观点1:云雀代表诗人自己。诗人与云雀一样是渴望光明、正义、美好的,而云雀的鸣叫就像是诗人所写的作品一样,给人们带来欢乐与美好的憧憬。
观点2:云雀代表的是一种平等的制度。诗人写这篇诗歌,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其中,诗人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渴望人人平等。
课堂总结: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
雪莱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致云雀》正是这样一首崇高的诗,理解《致云雀》可以成为理解雪莱其人其诗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