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 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 课件(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7 10:1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了解并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
3.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
素养目标
通 讯
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
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通讯的类别:
明文体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片断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常见的写法有:
①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
②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
③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大家对袁隆平了解多少?
“杂交水稻之父”
“两系法”“三系法”杂交水稻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获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获世界粮食奖
获以色列沃尔夫农业奖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评估机构的一份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 000亿元。对此,他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追求。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知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困境。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1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袁隆平院士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①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奖后,沈英甲写的一篇关于袁隆平先进事迹的人物报道。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本文题目有何特点?
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
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
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
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
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
《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
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
献的赞叹。
副标题(实题)
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明确学习目标
“写了什么”?
培养自己的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怎么写的”?
从中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
任务活动一 分析结构和手法 (怎么写?)
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要点一: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
小标题 主要内容 个人品质
1、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3、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4、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A 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C 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B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D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E 工作态度、方法
G 学术精神、品格
F 道德操守、准则
H 个人理想、志向 特点
A
C
B
D
H
F
G
E
具体事件 精神品质




任务活动二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写什么?)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分别体现了袁隆平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按时间顺序找出事例,以事例中叙议结合的句子中的某些关键词语作为归纳“精神品质”的提示和依据。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具有战略眼光,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1.请赏析下面《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的文句。
1、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作者用“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主人公袁隆平在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再配以“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就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
任务活动三 让人物跃然纸上——赏析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
2、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作者用“眯起”“打量”“蹲下”“翻看”几个动词,写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敬业的科学精神。
3、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动作细节充分表现了袁隆平寻找新品种的艰辛和发现新品种的欣喜。
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写作技法总结
1、围绕主题选取典型事件
2、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
——凸显重点:新闻性。
3、细节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
——丰富而生动的细节:文学性。
任务群拓展练习
任务群目标: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
请用本课所学的分析人物通讯特点的方法,完成《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