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师说
韩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qiè)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字退之,因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后世列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北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文风改革运动。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形成不重思想内容,只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的浮艳文风。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的观点(写文章就是要表达思想。道:孔孟之道,儒家思想。)
主张文章要象先秦、两汉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道济天下之溺”的反佛兴儒
唐佛老盛行,上至皇帝,下到百姓(流俗) 。佛教“弃君臣,去父子”以追求“清净寂灭”,这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韩愈要兴儒学。
上表谏宪宗迎佛骨
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有人说情,韩愈被贬潮州刺史。
论性文体——“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都属此类文体。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
*
解题: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
*
虚词
重点掌握:其 之 则
复习补充 : 而 于
*
*
重点实词(一词多义)
师 道 传 惑
师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
4.则耻师焉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
文言虚词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其皆出于此乎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
(2)惑而不从师
(3)吾从而师之
(4)择师而教之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6)小学而大遗
(7)则群聚而笑之
(8)如是而已
*
*
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9)郯子之徒
(10)作《师说》以贻之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其皆出于此乎
(5)其可怪也欤
师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老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以……为师)
3.吾师道也(名作动,学习)
4.则耻师焉(动词,从诗学习)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
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借鉴)
*
*
文言虚词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
*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
(2)惑而不从师
(3)吾从而师之
(4)择师而教之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6)小学而大遗
(7)则群聚而笑之
(8)如是而已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
*
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表转折,“却”
表承接,“就”
连词,用在对比句中,表示并列关系
副词,表示肯定,“就是”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助词,的)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
(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9)郯子之徒
(10)作《师说》以贻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这,这一类)
(代词,这,这一类)
(代词,他,指代李蟠)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其皆出于此乎
(5)其可怪也欤
(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代词,他的)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韩愈为什么写给李蟠这样一篇文章?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提出来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引】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
人非生而……终不解矣。(从师的必要性)
生乎吾前……先后生于吾乎?(择师的标准)
是故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提】
【析】
第二、三两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它们分别从什么角度对总论点展开论述?
爱其子 择师而教
于其身 耻学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当时人们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尚)
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 群聚而笑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 举例论证
孔子曰…… 引用论证
二、三两段从什么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事实论据
②现实(三组对比 反面)
③历史(举例、引用 正面)
(第1段)总论点: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4段)
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 对比士大夫之族
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古圣人
严密的论证逻辑
事实论据
②现实(反)(第2段)
③历史(正)(第3段)
文言积累:
一、通假字: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或师焉,或不焉
通“授”:传授
通“否”
二、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③小学而大遗
④吾从而师之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⑥句读之不知
二、古今异义
①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
②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人
③小学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④从而 古:两个词,跟从,然后
今:表目的或结果的一个连词
⑤不必 古:不一定
今:指不需要,用不着
⑥句读 古:句中需停顿的地方
今:句子读音
三、特殊句式
被动句:
不拘于时
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老师
动词,从师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一词多义现象
师 (出现26次)
★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①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专门技艺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姓--孔子师郯子……师襄 ★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①学习、效法--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②从师--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以……为师,意动用法--孔子师郯子
一词多义现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一词多义现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名作动,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为羞
意动用法,以……为师
词类活用现象
之 (出现25次)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②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 (出现25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宾语前置标志
句读之不知 ④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之(出现27次)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①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③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其 (出现15次)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他)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②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③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④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名句积累]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②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⑤圣人无常师。